下雨天适合读书。。。
今天终于读完《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作者是一个美国记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叫“何伟”。2001年他在中国考完理论考试换了驾照(就像我前不久在合肥考试换驾照一样)。开始是沿着长城修建的路径一路开车去到内蒙古,观察到乡村只剩下老年人小孩子的景象;后来他在北京远郊怀柔方向公路都开到头的山里租房子写作,见证了北京中产阶级有车出游的大趋势:然后往南方考察乡镇企业和新型工业园的兴起,在浙江的丽水来来回回,深入了解了不少情况。这本书描述的,是从这个世纪初到2009年间的事情。他看见的那些变化,其实在我每一年好几次回中国出差和探亲的过程中,也感觉得到。不过有一些看问题的角度还是不同。有一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在Peter那个美国人笔下,反而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摘录一小段
“城市扩张的时候,美国和中国有类似之处。城市一个一个冒出来,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引来新城市的建立。
不同的是,美国先去开发的人是商人,银行家,律师,当人们还在住帐篷的时候,第一份报纸已经印刷出来。报业集团,最先修好的永久性建筑是是法庭和教堂。至少有早期意义上的社区和法律。
中国新兴城镇存在的。只有商业这一样东西。工厂,建筑材料供应点,手机卡销售点,娱乐项目。不过没有社会组织,没有私人报纸,没有独立的劳工组织。没有法律事务所,没有教堂和寺院,也没有非盈利组织。警察和政府官员很难见到-除非是有利可图的场合”
这是美国人的眼睛看见的表面现象。其实他并不了解也不理解中国网格化管理系统的高效和完备。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以无与伦比的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个的确也是有目共睹。至于深沉意义上的比较,尽管这个美国人的中文很好,但是他仍然没有搞懂字里行间,或者说很多不言而喻的规则和默契。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异吧。。。
文章里还说19世纪初期,美国的Francis 凯博。罗威尔,因为英国把卡特耐特水力织布机设计图纸看管很严,所以罗威尔冒名参观曼切斯特的作坊,回到美国的马尔萨斯后,凭借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把机器制造出来。他的公司所在地成为美国的纺织工业基地。。。所以说偷技术,copy别人的机器设备,在早期的美国社会发展中,也不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法律和法规健全起来,对专利保护越来越强大,那样的事情在西方就不太容易发生了。
书里对中国教育颇有微词“对建立新型城市而言,正规学校的教育没有任何关联性。传统中国的教育体制除了教会死记硬背以外,教给学生时的东西少而又少。这一切,众多的人口数量,社会机构的缺乏,教育体制改革的缓慢,共同麻木着人们的创造力”。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些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刷题刷到昼夜不分,没有童年没有快乐的生活,让中国的小孩子们没有未来。。。
对于饭店里的饭菜的态度“中国人可以对所有的东西都逆来顺受,但是饭菜不在其列。是因为长期以来的美食和政治灾难造成的后果。。。”这个美国记者提出一个很奇怪的观点组合,“美食和政治灾难”造成人们在饭店找茬吗?我其实是不同意的。在饭店找茬的人其实很多是为了得一点好处。。。
尽管这个美国记者的中文交流没有问题,看样子他的中文写作能力还是有限。这本书的文字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不过文章的结构合理,有的段落文字也非常幽默。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值得一读[呲牙]
和国内这一类的书不同的地方。是有参考文献(图二)。书上的引经据典,都有根有据有出处,这个对于习惯读科学研究文章的我来说,非常习惯。。。
2001年在中国考驾照,公安交通管理局发的小册子,429道多项选择题,256道正误判断题。Peter在这本书里写了一些以前的考题。
352题:如果别的驾驶员停下来向你问路。你应该
A)不告诉对方
2)耐心细致的予以回答
3)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347题:如果别的驾驶员对你进行善意的提醒,你应该
A)胸襟开阔地仔细听取
B)毫不听取
C)听取,但不予理睬
346题:如果你让别人搭车,后来发现他将物品遗失在你的车上,你应该:
A)据为己有
B)尽快交还给失主或者交到他的工作单位
C)给他打电话,要他给报酬
344题: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有人需要帮助,你应该
A)继续行车
B)停车,尽可能提供帮助,并联系警察
C)停车,如果有报酬,才帮忙
“那个时候中国人拦车是用手上下拍着看不见的大狗”
。。。。
《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何伟PeterHess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