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小学二十世纪相册精选

木棉树下,红墙绿瓦:童年,青春,缅怀,感恩。。。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陈鸿燊副校长遗作:中大附小校史

(2017-12-04 16:17:35) 下一个

父亲陈鸿燊在晚年时的回忆

我的父亲陈鸿燊,一生的工作经历基本就是在中大附小教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大附小迁至康乐园办学时他就在那里,一直工作到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倾注了他一生的精力。父亲热爱他的教师职业,对中大附小的感情非常深厚,直到晚年时对附小每位老师和许多学生以及他们的故事都记得很清楚。2007年,父亲已83岁高龄,他写了一份回忆中大附小历史的文稿曾拿给我看,当时我由于工作较忙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遍,也没和父亲好好进行交流。后来,父亲的这份回忆文稿被整理成了中大附小校史的一部分。父亲2010年去世以后,我又阅读这份文稿,再次感受到中大附小的老师们为教导我们这些学生成才而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在康乐园子弟聚会的时候,为了寄托对父亲的追忆,表达对母校的感恩,我想把父亲的这个回忆文稿提供给中大附小校友们,以共同找回我对康乐童年的记忆

64届校友陈共民供稿(亦是华附67届初中校友)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校史(1952年——1985年部分)

原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陈鸿燊(83岁)追记

2007年9月10日教师节

一、中大附小前期的沿革概况

    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址在广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学旧址平山堂,于一九三二年随中山大学迁往石牌,直至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时迁至康乐村原岭南大学附属小学。

原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是原附小教师、青年会小学教师和儿童工艺所(孤儿院)教师组成。一九五二年十二月院系调整后,校领导只调派原石牌中大附小主任(当时校主任即校长)李超心一人来领导,原教导主任唐碧琪,以及上述教师留任,并增聘了部分教师,当时设有xx班,学生xxx人,均为院系调整后的中大教职工子弟,仅有少数是校外生。

二、中大附小一贯全面贯彻德、智、体、美、综合技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家长、群众的支持和赞许。

    在德育和教学方面,努力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以少先队为先锋队,树立榜样,学生争相学习,形成较良好的校风。一九五三年以前,由于教学没有一套好的方法,各施其技,没有规范。当时李超心主任组织学习苏联五段教学法,鼓励各科教师学习,实践于课堂教学,勇于尝试,教师边学习,边在课堂实践,感到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中互相研究,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四年,校领导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的不断自我提高,还组织了一次全市性的公开教学,除邀请省的重点小学(当时省教育厅的五间重点小学是中大附小、华工附小、华农附小、华师附小、女师附小五间),还邀请全市的小学教师来共同研究,参加者有百余人,还有中山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郭刁萍教授,省教育厅普教科领导等亲临指导。当时公开教学执教者:邵文芳执教一年级语文,四年级黄玉叶(后改名黄斌)、薛金陵执教数学,余瑞真执教音乐、薛柏林执教图画,陈鸿燊执教体育等。此次全面公开教学,对市区影响甚大,从此广州地区小学各校的教学得到一个范例、样板,打破了无规律的教学方法,中山大学附小因此出名。

    此次公开示范教学后,教师们受到很大鼓舞,不断努力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订阅全国各地的教育杂志,如江苏教育、浙江教育、福建教育、北京教育等,把各地的经验介绍给教师,继而教师们自己也订阅一些教育刊物充实自己,形成人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热潮。此后省、市教育领导纷纷介绍外地来省、市观摩教学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到中大附小观摩教学,均取得好评。海珠区万松园小学第一任校长曾说过,六十年代万松园小学在创办初期,全赖来中大附小参观听课,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使本校教学提高很快。

    由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家长们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学生自己的不断努力,多年来中大附小的升中率均名列前茅,特别是省市属重点中学,如广雅中学、华师附中、执信中学、市六中等学校都喜欢接受中大附小的毕业生。

三、中大附小数十年来,紧紧抓住“学校以教学为主”的方针,在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下,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

    中大附小是解放后第一批建立少年儿童移先锋队的学校之一。一 九五一年“六一”儿童节广州市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第一批少先队宣誓入队仪式,我校有数十名学生被批准加入。少先队宣誓仪式前,有团市委聘任的数十名少先队辅导员宣誓受聘,并由团市委授予聘书并配戴红领巾。当时在中山纪念堂大舞台上宣誓受聘的场面十分热烈,我校受聘的老师有唐碧琪、陈鸿燊、邵文芳、薛金陵、黎国昌等。

    由于少先队工作一贯以来都抓得很好很紧,紧密配合学校各项工作,教育少先队员们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形成了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有良好的风尚,积极的精神面貌,受到社会上的好评。

    在体育方面:中大附小的体育工作,一贯以“健康第一”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宗旨,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使学生们能自我锻炼身体,鼓励学生在下午下课后都到操场活动,还组织一些活动小组,成绩也较好。每年参加海线珠区组织的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校都获得总分第一名。小口径步枪射击,我校学生余敏、葛立兰,分别获得市少年射击组男女冠军。足球队、游泳队也多年获得海珠区冠军。我校还提出到小学毕业时,个个学生要学懂游泳,效果也能基本完成。

    做好综合体育课教学,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如在课堂上教学生做“鱼跃前滾翻”的项目,还在自编活报剧《捉特务》中,改成“鱼跃跳火圈”冲过火场捉特务的场面,当“六一”国际儿童节在中大大礼堂演出时,全声师生家长热烈鼓掌,盛赞小学生的勇敢智慧。

四、在综合技术教育方面:我校历来重视组织各方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我们每年的六、七月都组织毕业班去农村学农一个星期,当时曾与太和镇石湖村挂钩。学生去学农后,不但增长了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生活服务能力,家长们更是高兴地说:孩子学农后才知道花生是生长在地里而不是生长在树上,而且回来后劳动观念强了,能自己洗衣服等自我服务了。

    此外,我们还教育学生在学校旁边的荒地上开垦种植各种农作物,除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外,还教会他们各种农业种植知识。收成后,还举办自己种植成果的小型农业展览会,学生们把自己种植的蔬果分小组野餐,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九七二年由海珠区教育局组织了全区小学到我校参观勤工俭学展览会,除了农业各种种植外,还参观了一些工业生产,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油比水轻的知识,在学校旁边的沟渠上,挖了三级小坑,收集由附近工厂排出的油污,既保护了河流的清洁,又收集了润滑油,每月可收入七、八十斤,卖回给工厂再用。

    我们还给每个班划了一块土地让他们学习种植,有种花生的,种萝卜番薯的,种其他蔬果的等等,使他们学会了农作物种植,每天一下课便轮值浇水施肥,争相劳动。收成时,他们各班分别进行野餐,自己带锅盘油米,并在树丛中捡柴火,自己煮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很快活。

    中大附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是丰富多彩的。由梁元竟主任和余瑞真老师结合音乐课教学,编导了《喜鹊和寒鸟》的歌舞剧,“六一”儿童节在中大大礼堂演出,得到中大校领导和家长、学生的好评。此节目还参加了市小学生的文艺表演,当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时得到全市小学生代表们的热烈掌声,并且获得了一等奖,主要演员是当时五、六年纪的马慕兰、莫昆、林凤英等。其后,这个节目还多次被邀请到中山纪念堂作为接待外宾的演出。

    由黄斌老师组织并兼任教练的木偶剧小组,当时黄老师是从不懂木偶剧而外出学习后回来教学生的,学生们热烈参加,并自制木偶,真是多姿多彩。我校多个木偶剧目的演出,均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并且多次被邀请到多间小学去演出,还被邀请到海珠区参加“六一”儿童节表演。

    我们还组织了旗语活动小组,由黄斌老师组织,邀请了海军战士来我校辅导。旗语是当时海军舰艇上的通讯方式,吸引了很多学生积极参加,一下课就主动分地训练,成绩很好。我校还获邀请到海珠区少年之家当旗语辅导员,为当时海珠区开展的旗语活动作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中大附小三十多年来办得颇有名气,全靠一班优良的教师,他们一生不遗余力地为教育教学付出心血,一心努力钻研业务,勇闯难关,提高业务水平,他们三十多年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就是我们中大附小的光辉史。

以上原文引自:http://www.hf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9&extra=&page=1

 


敬请关注下列博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