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研究

历法知识,天文知识,历法改革,汉字编码、巧智图
正文

什么是“农历”? 太原科技大学 曾一平

(2018-06-28 19:48:11) 下一个

什么是”农历“?

关于“农历”“这个名词。现在在网上最容易查到的解释有以下三种:

第一个来自”维基百科:

農曆,是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1]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中國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2]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3][ 1],即以建寅月為正月[1];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慶活動,被視為中華文化象徵。

 

第二个来自百度百科:

(中国传统历法)百度百科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我国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

中文名

农历

外文名

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

    

华历、夏历、汉历、阴历

    

阴阳历

    

历月为朔望月,平均历年为回归年

使用地区

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起源时代

轩辕黄帝时代

元年记法

农历开元4715年(由元年开始纪年)

第三个来自互动百科: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

开放分类:历法年历节气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活动,故“文革”时改称农历,沿袭至今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农历日期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们分别来研究一下这三个说法。

第一个来自维基百科的说法:“農曆,是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1]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从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 他说“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但他没有具体说明“长期”自何时算起。后面又说:“文革时该称农历”。由此可见,前面所说“长期以来”不应早于文革开始的1966年。

 

第二个来自百度百科的说法:“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这一段说:“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这句话并不能等价于“传统历法的名称就是农历”。因此,后面说了传统历法的五个名称:“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就不能认为这五个名称中的任何一个名称等价于“农历”这个名称。因此,只能说:“中国传统历开元于华夏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中国传统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不能说:““中国农历开元于华夏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中国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

       下面又一段说:“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这句话没有根据。古代典籍确实有许多关于甲骨文中历法的记载,但没有一个能认定是说“农历”的。因此说“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是没有根据的。

下面又说:“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农历的名称始于何时还没有考定,怎样能谈到它的历法规则产生于何时的问题呢?

又说:“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这句话只可能是《民报》将传统历采用黄帝纪年,不可能拉上“农历”的名称。

又说“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时,只是将西历与原夏历并用,并没有出现“农历”的名称。

      最后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这最后一段中的“农历”一词完全是写这段文字的作者主观加进去的。实际应该改为“传统历”。

      总之百度百科关于”农历“的说法等价于我国传统历法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再看来自互动百科的说法: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活动,故“文革”时改称农历,”

互动百科的说法,是一种由错改正的说法。先说:““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汉族传统历法“。这句中的”是“,不代表前后两个名词的名称可以互相代换。

      后面又说:”文革时改称农历“这就符合实际了。

      互动百科后面的说法为:“沿袭至今实际上农历与阴历是不同的。阴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有夏历、汉历等名称。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除了清明节是按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是以农历日期制定的,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多仍庆祝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半段说的是什么,我实在看不懂,希望看懂的朋友指教。

 

      看完这三篇介绍“农历”的资料性文章。没有找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证据,足以证明我国传统历法曾经有过“农历”这个名称。三篇文章开头都说:“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但是没有一篇说出来源或证据。相反的却可以确定:”农历的名称是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时才有了这个名称。”    因此,“农历秋分”这个称呼是不妥当的。

      我写这个帖子是希望我国关注建立秋分农民丰收节和历法改革的朋友、专家;国家领导人共同讨论这个科学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