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博客,今天就写写我们最近涉足的劳动力共享的问题,反复思考的结论就是本文的题目--劳动力共享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早入手,早受益。
能够想象全球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吗? 分两种:一种是不饱和工作状态就是所谓的闲置劳动力;还有一种是怀有某种业余爱好或技能,愿意分享。据统计,前一种闲置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5.77%(中国劳动力报告),按全球GDP计算为每年13.38万亿美元,接近再造一个美国。后一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美国有过调查统计,职场只有20%多一点的人其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一致,其他人基本都是为那份工资而工作的,自己的兴趣甚至技能得不到发挥,对社会及个人都是一种浪费,其规模也不会少于前一种,这样两项加起来近27万亿美元,几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GDP的总合,把这么大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是功德无量的事业。
除经济考量外,适合每个人的劳动也会给劳动者带来健康的人生。许多人退休后很难适应,通常被认为是他们没有做好退休的准备所致,其实不完全是,最主要的是他们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价值,成为了家庭、社会的累赘,心里非常失落,有人甚至得了抑郁症,他们没有社会价值吗?当然有,一个小小的例子是让他们在一个平台上发挥余热,平台的一端是这些人,另一端是比如想学英语的年轻人,通过交流各自得益。
解放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曙光也曾出现过,但稍瞬即逝。记得2008年GOOGLE Projet 10^100 有人提出了劳动力共享的方案,建立一个平台,将劳动需求方及劳动提供方匹配在一起并使双方建立起关系,实施劳动力共享的方案,只可惜劳动成果无法得到合理鉴定而没被采纳。
十年过去了,提供汽车+劳动力共享服务的平台已遍地开花,如Uber;提供房屋共享服务的平台如AirBnB也已非常普及。但劳动力共享平台却迟迟没有动静,为什么?主要三个难点,一是需要一个高度智能化的Match Engine,使供需双方无缝对接;二是必须有一个劳动成果评估系统,解决劳动供需方的争议问题;三是运作平台需要一个大群体起点。
我们根据共识经济学的原理,结合中本聪在创立比特币时对人性的判断,即:假定多数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利益的,设计了基于共识机制的劳动成果评估系统,参与共识评估也成为劳动的一部分。
共识成功与否,取决于共识群体的大小,即所谓的最小熵(Entropy)要求,也就是说需要一个高起点,不像其它平台比如Messager平台,只要有两个人通讯就能把平台支撑起来。但共识平台不行,满足不了最低熵的要求,平台是无法运行的。所以我们将于六月份推出的劳动力共享初级平台-MindAd(我们称其为小平台),在达到最低熵要求后(预计3-6个月),适时推出劳动力共享平台(我们称其为大平台),数万亿美元劳动力将借助这一平台得以释放,我们在做一件不可思议之事。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搭建这一平台。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为劳动成果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劳动成果可以通过共识机制来评估,比如政府在平台上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一个公园需剪草及修剪树木,这一信息由Match Engine匹配到可提供这种服务的部分人那里,由这些人决定是否接受,一旦接受就可以安排去工作,到此为止与Uber的流程相似。接着的问题来了,Uber是安排两点之间的接送,完成了这个过程即可,争议不多,但打理一个公园其结果很容易产生争执。我们设计用共识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均可参与对劳动成果的评价,形成共识后做结论,为达到足够的公正,我们把参与人的结论及受益放置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其最终结果与每一位参与者当前以及未来的利益挂钩,这些人对劳动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也成为劳动的一部分,也会得到报酬,当某人的鉴定结果与最终结果一致时,所得与自己的鉴定等级成正比,等级越高收益越大;与最终结果不一致时,所得很少甚至为零,同时将被降级,影响以后的收益。这样做能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及公正,依据的就是“多数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利益的”共识基本原则。当前许多电商平台无法保证对商品评价的准确性,就是缺少一个这样的由集体的利己动机驱动的共识平台,也让象Amazon这样的电商伤透了脑筋。
我们有意让所有参与及关心平台发展的人共享平台成果。
2008年GOOGLE Projet 10^100 提出劳动力共享方案的人,又重新起步,因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已完善了当年的方案,这个造福千百万人的平台终于可以推出了。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MindAd测试平台见:http://MindAd.ddns.net (与正式平台一样,参与者可挣钱)。
请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