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音樂治療
音樂,是天地之間的橋樑,是先天後天之間的樞紐(請留意:中藥的藥字是樂字加草頭)。
《樂經》是六經之一,相傳在秦末被焚,至今失傳。《樂經》的重塑和挖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宏揚具有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是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古之《樂經》存於大司樂,其五聲、六律、八音,大師以下備詳其制,而六列三宮之歌奏,則'六代之樂'咸備焉(《周禮全經釋原》卷首)。六代之樂,又稱六代樂舞,是指黃帝之《雲門大卷》、唐堯之《大咸》、虞舜之《韶》、夏禹之《大夏》、商湯之《大濩》、周武王之《大武》。六代樂舞用於郊廟祭祀。以《雲門》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公時期將這些標誌性的樂舞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規範,並設專門機構"春官"予以管理,由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禮正義》)。將六代樂舞分"樂德"、"樂語"、"樂舞"三個層次。"樂德"指樂舞中所具有的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內涵;"樂語"指在樂德理念下所制各種樂舞其樂章的基本內容以及詠誦方法;"樂舞"為歌舞樂三位一體,歌指樂章,舞指形體表現,樂指"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國語·周語》)的樂隊所奏樂曲,樂舞承載著樂德、樂語,是當時用於國家最高活動的經典。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所謂"樂者,德之華也",這樣的樂是用"以和邦國、諧萬民、安賓客、悅遠人",具有強烈的社會功能性和實用功能性。樂作為溝通的橋梁與紐帶,將人世間最為美好的音聲技藝形式作為動態的奉獻。雖《樂經》已失,但中國音樂文化"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通志》)的觀念,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整個傳統社會之中,代有承繼,連綿不斷。
琴棋書畫,琴瑟和鳴,沁人心肺,動人心魄,令人心蕩神怡。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層次和地位極高,是中華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之一,亦是中醫最高層次和最偉大的治療方法之一(中醫本身就是中華文化,而且是中華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要走進大眾,就必須讓大眾了解中醫,讓世界了解中醫,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音樂無國界,不存在言語溝通和理解問題,所以是弘揚中醫和大眾健康的最好方式。
音是一種物理現象。物體振動時產生音波,通過空氣傳到耳膜,經過大腦的反射被感知為聲音。人所能聽到的聲音在每秒振動數為16-20,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樂中的音(不含泛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動27-4,100次的範圍內。音的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取決於物體振動的狀態。發音體的振動由多種諧音組成,含基音和泛音(基音指振動時所發出的頻率最低音,決定了音高;其1/2、1/3、1/4等各部分同時振動的音為泛音)。兩音之間的距離為音程,度數相同的音程又因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數目不同而有純、大、小、增、減等區別。一個八度音均分為十二個半音為十二平均律,半音的音程相等(此律制最早由中國明代大音樂家朱載育確立,鋼琴、豎琴等樂器均按此律定弦)。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為和聲(和絃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穩定、不協和和絃對穩定、協和和絃的傾向性,以及音響效果明暗區別和疏密濃淡之分)。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為複調(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複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複調)。大調色彩較明朗,小調較黯淡,常表達悲哀和憂鬱的情緒,這就是共鳴(當一個發音體振動時,引起了其他物體的振動)。
史記:「舜曰:“......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即:詩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長音節來詠唱詩的,樂聲的高低要與歌的內容相配合,還要用標準的音律來使樂聲和諧。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與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說:“呣,我輕重有節地敲起石罄,各種禽獸都會跟著跳起舞來的。”
中國傳統歷來重視音樂對心理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禮記•樂記》稱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孔子尤其重視寓教於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治民安上莫善於禮」。他認爲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表現在善和美上。孔子相信,充盈於天地,合於陰陽,通於鬼神的禮樂,規範著人類社會的一切,能使人心向善,純化世風,從而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由此看來,音樂對社會風氣和倫理道德有很大的影響。
音樂是一種道德律,它使宇宙有了魂魄,心靈有了翅膀,想像得以飛翔,使憂傷與歡樂有如醉如痴的力量,使一切事物有了生命;它是秩序的本質,引向成為真、善、美的一切。(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 - 前347年)
音樂治療的原理不在音樂本身,而是音樂的承載──弦外之音!五音入五臟,天音妙曲,其中還包含著許多東西,蘊藏著巨大內涵,此乃中華文化所獨有。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氣和血構成。“氣斷命亡”,內經曰:“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血通則疾病自愈”。氣生血,血養氣,則身體康泰,百病不生,長壽延年。經絡則是全身氣血運行,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身體各部位的通路。“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所以在臨床上,中醫非常重視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而治病。人體的經絡如受風、寒、濕、熱,或撞、打、砸等外傷而不通,則血、氣不活,故病變隨之萌生,“氣傷則痛,血傷則腫”。中醫各式各樣的治療,如藥物、針灸、按摩、推拿等等,都是以疏通經絡為本(標本兼治的本,亦是根本的本)的不同治療方式。音樂治療亦是其中之一,只不過陽春白雪,知音難尋,且艱澀難學,尋常百姓難有機會接觸和使用。現在,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是具有世界領先地位和劃時代意義的音樂治療,可以用調頻、中波、短波和電視伴音等各種波段向全世界廣播,對人類、動物和植物均有幫助和意義非凡(包括遺傳學),沒有疫苗和基因產品的缺陷和毒副作用。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