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迷之一说

(2017-05-22 08:27:04) 下一个

张迷之一说--------20161214

早在上个世纪,张爱玲的小说文章不仅红遍中国两岸三地,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都有数不清的张迷。可以说,在描写中国女性心理方面,张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或者说,她的作品可以说已经江河万古。

写女性,如,女儿,母亲,或太太,当然最好作家本人有亲身经历故事才来得更加精彩而具说服力。但是对于天才如张爱玲,却不是充分条件。如十八世纪一位天才女油画家,一辈子未婚无儿女,可她的大部分创作主题几乎都是围绕着“母女亲情”, 或“母子亲情”的,画面温馨感人,令人久久伫立回味,不忍离去。哪怕是张的一篇青涩早期作品“多少恨”,亦足以展示她细腻柔软笔触下的少女情怀。张写作成熟后的篇章,论文或小说,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着这外表迟缓愚钝,内心深处涌动着神经分裂症患者般的创作灵感和天赋……

所以张爱玲写女人,她本人不必具母仪身态,因为她有她母亲在她幼年心中的形象,尽管她的母亲黄逸梵本人也不具母仪姿态。一个年轻已婚女子,舍下幼小一女一子,孤身前往海外的长期漂泊,算是她本人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一种勇敢,而绝大部分却是源于黄逸梵本人的自私和决绝,不能完全算在时代和社会局限头上。小团圆里有详细深刻的描写,应该是张爱玲到美国后,走出胡兰成和童年阴影的一次心灵大清洗。

凤凰电视台《锵锵三人行》最近一次的新闻聊天圆桌讨论中,周轶君和马家辉议论道,看了小团圆后,人们才觉得张爱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恨她母亲,而张同她姑姑的关系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我不以为然。所有小团圆之前的张的回忆文章中里,满满是对她母亲的景仰,爱慕和盼望,生怕自己的举止不慎或莽草惹了母亲失望……我曾经非常非常好奇,黄逸梵在女儿到美国后,她们有无见面,后来是终老于何处的?看完小团圆,始知张爱玲是多么多么地恨她的母亲。

母性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感悟。小学生时代,与小朋友去控江电影院看阿尔巴尼亚的《创伤》,感觉电影里的女主角维拉的形象就很像自己说话温柔的妈妈(那个时候),尤其是戴上大白手术口罩,只露出两只黑黑的眼睛时……然而没有受到母性关爱的张爱玲是不必非要结婚生子的。按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观点,她的美国丈夫赖雅“若是肯要孩子,那么张爱玲生养后定能丰腴漂亮起来,有母性光辉……”。这是男人不搭调的一厢意愿。父亲张志沂一辈子醉生梦死,母亲黄逸梵冷漠无情的弃养,胡兰成之滥情背叛,决定了张爱玲的下半辈子注定要在她不同凡人的孤绝王国里,按她自己的意愿白天睡觉,夜里写作,天马行空般地生活在她那近乎于天才精神分裂症才具有的癔病幻觉里,直到最后灯灭灰飞……

小团圆之发表是再自然不过了。如宋氏夫妇所说,getting it out of the system (心理宣泄),不是谁能劝解的了的。之所以一延再延,是因为届时“无赖之人”胡兰成借助昔日弟子恰在台湾某高校任职,怕他借题发挥,为自己脸上贴金。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前半部分,确是文字清新,叙事如闲云野鹤般的悠然自在。《今生今世》的第二部,件件事情的源源尾尾,都在重复一个事实,胡兰成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可以想见张爱玲的悔恨屈辱,恐怕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张爱玲的改编没有达到她最初的期望,反而失去了当年写作期间的激情,继而在遗嘱中决定在身后销毁《小团圆》。

应该感谢宋氏夫妇的后人让小团圆见了天日。有人说宋氏夫妇的后人因利益关系,违背死者意愿发表了小团圆。可是若从前后背景人物因缘关系推断(context),张爱玲若有精力体力和清楚神志,她是会愿意让它与世人见面的。说是因为其中明里暗里对性的露骨描写而对张爱玲本人有毁誉的话,那是多虑了。张爱玲作为近代小说家的地位无人质疑。而古今中外名著如,红楼梦,金瓶梅,拍案惊奇,D.H. Lawrence(劳伦斯) 的 Lady Chatterley's Lover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等著作中性的描写,都抹黑作者了吗?再看看欧洲各国历史上各皇室间的复杂通婚状况,根正苗红的有几个?多是bastards(杂种),读读欧洲皇家历史就知道了。比如,俄国著名的Catherine the Great (凯瑟琳一世陛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