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 庆 佑 简 介

(2017-03-29 21:09:15) 下一个

 

陈 庆 佑 简 介

 

陈庆佑,字公甫,1870-1920,广东番禺人。曾任丽江太守,翰林院官员,交通部主事,省会学堂监督(治书院监视)。其祖父陈澧为清代大学者,经学大师,善书法篆刻,能填词作诗。据文献记载:“陈庆佑,精书法,惜不多作,传世作品甚少”。印为黄士陵刻正方阴阳印。(陈庆佑,塾孙)亦善诗词,留有不少名句。如“瘦馀花已同清照,弹罢弦应服善才”,“情空一鹤排云上,沙际惊鸿掠水分”。曾主持北京寒山诗社,潇鸣诗社等。以下都摘自有关文献资料。
一、北京的诗钟活动及社会影响——王鹤龄

新亥革命爆发,清廷解散,翰林院六部九卿衙门卸任官员,无所事事,惶惑不安,于是从当年(辛亥)到次年(壬子)自发地聚在一起作起了诗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寒山社。作品编选成集,到民国八年出到了丙集(丁集亦编成,未见出版)。甲乙丙三集都印有社员名录,人数最多时有168人。社员都是交了会费,承认社章的,不是慕名、挂名就可列入。主持人关赓麟(广东南海人,进士),当过铁路督办、交通大学校长。寒山社可以上说名流荟萃,社员中有曾任清廷太傅、溥仪老师的陈宝琛,在南书院秉笔多年的郭曾火斤及其子郭则云(曾任民国北洋政府秘书长),还有诗论家陈衍,以诗文著名的王允暂、江翰、曾福谦、沈瑜庆、黄懿谦(嘿园)等人。他们都是擅长作诗钟的福建人。其他省级的还有著名诗人王门云(湘绮)、樊增详(樊山)、易顺鼎(实甫)、宋祖谋(古徽),以及曾广钧、冒广生、夏敬观,南社的高天梅、黄节(晦闻);全国知名的骈文能手王式通,被称为“联圣”的方尔谦(地山),谜语专家高步瀛(后在北师大等校教授)。还有些书画家如陈师曾、高彦博;有写过有关诗钟文论的宗威和李岳瑞;光绪年间京师诗钟活动组织者成子蕃(骆成昌)和张瑜。还有在维新启蒙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严复、梁启超等人,洋务运动中人,保皇党人以及辛亥后以遗老自居的一些人。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也是社员。大家不论政见,济济一堂。寒山社社员中享年较高,后来没有附逆当汉奸的一些人,在新中国建立后多被聘入了中央文史馆,如叶恭绰、夏仁虎、黄君坦、关赓麟等人。有些社员后来对各地诗钟活动的开展有较大影响。如朱汝珍、江孔殷后来带头参加了广东、香港的活动。张昭芹则去了台湾,成为了当地诗坛,钟坛有影响的人物。易君左,是易顺鼎之子,父子同为寒山社社员,此人后来去了台湾,在台湾、香港主持过诗钟活动。李湘(珊园)后来参加了河南的诗钟大社衡门社。罗惇曧、梁鼎芬、江孔殷、陈庆佑、关赓麟等广东籍的社员都是有影响的诗钟作家,他们能写融经铸史十分典雅的作品,在社中饱学宿儒的配合下主导了寒山社的写作风格,使该社逐渐成为代表粤派的诗钟社。
在民国2年,与寒山社同时存在的,还有北京的潇鸣诗钟社。该社社员有230人,多为社会名流。主要主持人是陈庆佑(公甫,广东人)和顾准曾(仲平,河南人,翰林院编修),他们都是寒山社社员。其他社社员也有很多人出自寒山社。此外,还有些以前参加陶情社、著君社的诗钟作家、、科举地位不高的诗人也入了此社。潇鸣社比寒山社的阵容显得平民化、也更强大。从它的社名可知是取自《诗经》的“风雨潇潇,鸡鸣不已。”该社也确是一批知识分子在时局大变动中感到彷徨而联络起来的。樊增祥在民国6年为这个社作品选“甲集”所作的序言指出,这个社还有许多通信会员,邮寄题目和试卷“南尽江湘,北包辽沈”,“结社五年,朋来远方,课无虚月。”“寒山社每月四集,拈题、琢句,随誊随阅随宣,与考场相似。潇鸣社每月一课,每课两题,社友在家选句写送。值课一人,司发誊汇卷之事,别请主文者阅之。”潇鸣社有主课38人,全是名流。

从上述可知寒山社的诗钟活动,其方式和福州诗社的折枝活动相似。当场评阅宣唱,仓卒之间很难细论作品的风骨神韵,于是有的社着重从用典上比高下,有的着重从严对上见高低,粤派好用典,他们的写作像是一场用典的比赛,还有“用典雷同,不得高列”的规矩,于是作者好用僻典。从寒山社的作品集中已经很难选出现代读者容易看懂的作品。潇鸣社作手是在家中写作,可以查阅典籍,并与诗友讨论。其作品不失典雅,但因能多顾及作品的内容,采用多种修辞手段,所以比较好读,还时常有集句的佳作。由于是自由写作,名次之争不会很激烈,作者可以自行其是。樊增详说这个社的作品“兼有闽粤二派”之风。

北京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诗必废律,文必废”的猛烈攻势下,诗钟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更少有作诗钟的闲情逸致。抗战胜利后,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已经没有诗钟一席之地,只有很少的老年诗翁偶尔有钟聚。张伯驹在1955年组织过饭后钟社,有夏仁虎、章士钊、萧劳、黄君坦、沈仰放等人,每月集会一次,专作分咏体,先七日发题,汇集后,在聚餐后评唱作品,是典型的诗友钟聚。作品注重诗趣,不苛苛察察挑剔字面的严对。但是,第二年就有不少诗翁去世,又遇上“反右斗争”,活动自然停止。20年后,度过了“文革”浩劫,在1976年春节,张伯驹又邀箫劳、黄君坦、夏承壽、徐邦达诸翁到家钟聚,仍作分咏体。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的周笃文教授当时参加了该次聚会。周教授在1999年12月北京紫竹院友贤山馆举行的“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上曾发言回忆当年在张老家参加钟聚的情景。诗钟之传,在北京可以说是“不绝如缕。”

《燕山钟韵》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创刊,为北京几个诗社钟爱好者的交流园地。现在已经出到第17期(至2002年6月)。采取发题征卷活动方式。每期发题并刊出上一期题目的作品。所刊的多数是新作手的习作。这个刊物也有优点,一是联系面及于全国的诗钟爱好者,二是每期都刊登用现代文学理论观点研讨诗钟的简短论文。与此同时也组织过几次小规模的现场出题限时写作的活动,可以交头接耳,不是糊名阅卷,所谓宣布名次不过是根据对仗的大致情况有所表扬。社会心理状态和作者的文学修养已与过去不同,发题征卷,写宿构作品已经是主要活动方式。
二、中华诗词
诗钟轶事

 

北京的寒山诗钟社在民国初年时名气很大,汇集了许多有名的诗人,每月数集,撞钟遣涯。社中有位陈士廉,字翼牟,湖南湘乡人,曾经写了一首《诗钟九友歌》,把当时该社主要人物争胜斗奇、吟哦推敲、抱膝构思、呕心沥血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得如在眼前。
这首诗的全文曰:"龙阳才子钟中仙,摇笔思攫榜花元;忽然攫得喜欲颠,一生夺魁数累千。王郎清纯俗尘捐,粥粥耻与人争先,偶探骊珠众称妍。瘿公选句如选钱,收拾奇零一一穿;命题择字争新鲜,问鼎不得心茫然,嘲甲评乙舞翩跹。曾侯苦思殊可怜,伏案狂吟如秋蝉,呕心镂肾百虑煎。谁其匹当高阆轩,哆口瞠目绕室旋;轩然一笑得佳联,骎骎欲度钟王前。亚子风神翩凤骞,美人秋水隔娟娟;听唱黄河颈屡延,毷氉落第口呼冤。就中强记推郑虔,宵寒面壁如参禅;窅然枯坐耸两肩,抱膝无言口吹烟。吾宗主事腹便便,胪唱清声动九天,精思直透秋毫巅;踞榻仰卧赤两颧,以手画肚肚欲掀。关尹好事勤且贤,主持坛坫称中坚,都集刊行始甲编;赓续不已俟百年,吴江枫冷万人传。"
始四句说的是易顺鼎,字实甫,号哭庵,湖南龙阳人。自少即有才子之称,是清末有名的诗人。无论是才学、名气、年令,在社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即令如此,在强手如云的寒山社中,能攫得状元、榜眼、探花前三名,亦难免喜不自禁。 

 

 

王郎是王式通,字书衡,山西汾阳人。戊戌科进士,曾派往日本考察过教育,也是一位老资格人物。看来此人争胜之心较淡,但亦时有佳作。接着说的瘿公就是罗惇曧,字掞东,广东顺德人;到底年轻二十多岁,表现就不同了,争名之心要强得多,字斟句酌后如仍问鼎不得,难免茫然若失,对别人的作品评头品脚。 

 

 

曾侯是曾福谦,字伯厚,福建侯官人,丙戌(1886)科进士;高阆轩就是高步瀛,河北霸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民国时任教育部司长,后为北师大教授;郑虔借指郑沅,字叔进,湖南长沙人,甲午(1894)恩科探花,民国后曾任总统府秘书。这三人都是苦吟式的。一个萎若秋蝉,一个瞠目绕室,一个枯坐吹烟,目的都是一样:欲求好句。

 

 

吾宗主事指陈庆佑,时任交通部主事,大腹便便,声若洪钟,确是唱卷的好手。最后五句是说关赓麟,他是寒山社的主持人,当时已编就《寒山诗钟集甲编》,故诗中着重赞扬他为社友也为后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三、梁启超忽起逸兴
梁启超终究未行,尚留京数日,但兴趣似已不在党事,褰裳一语典出《竹书》,意指帝王让位。据传,尧帝曾高歌云: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梁在信中借用褰裳一词,抒发出去之政坛的秽气,却也见些舍我精华,星辰有行的将相之种。民国二年,恰是太岁运行到癸丑之际,对命数亦有涉猎的梁启超掐算出,是年当与东晋永和九年,亦即公元353年的甲子相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梁启超忽起逸兴,利用这人生只能一遇耳的良缘,召集了在京的一时名士去了万牲园,即今日的京西动物园。这次万牲园修禊中的到者四十余人 “老宿咸集。从《庸言》杂志第一卷10号所收《癸丑禊集诗》中的名录看,有顾印愚、易顺鼎、顾瑗、郑沅、徐仁镜、梁鸿志、王式通、李盛铎、陈士廉、郭则沄、姚华、杨度、姜筠、罗惇曧、夏寿田、黄濬、关赓麟、袁思亮、杨增荦、朱联沅、唐恩溥、陈庆佑、姜诰、林志钧、袁励凖、饶孟任、陈懋鼎等人参与了梁发起的这次乐事。信中提到为梁绘图的老画师,或是号称大雄山民的清遗老姜筠?时年70余岁的姜颖生被梁誉为当代第一画师也。而二十年前名伶能弹琵琶者则是琵琶擅绝一时的梨园中人唐采芝。罗瘿公《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編菊部丛谈》中有记:釆芝为梁任公所厚。梁的挚友曾剛甫曾赠一联赞其风骨瑶草吹香遗楚佩,华灯流滟照秦丝。竟日游宴,触景生情,他想起了爱女娴儿,恨不得汝即日归来,挈汝同游。万牲园、法源寺、极乐寺、颐和园,牡丹、海棠、丁香……,梁启超随分寻芳之心大起,对污浊政坛生出些褰裳去之的怨气,殊可一解?
四、继承谐隐的传统,写幽默戏谑的文思
——诗钟艺术特色之三
王鹤龄  诗钟里有"笼纱格",谜趣特别明显。如陈庆佑(公甫)《黄·曲》笼纱格: 见于《寒山社诗钟选》丙集
 

 

瘦馀花已同清照 

 

 

弹罢弦应服善才 

 

 

从李清照、白居易的诗变化写出, 让人一看就知道隐去的正是题中的"黄"、"曲"二字。笼纱格的规范,各地有所不同。此作用的是从名诗中隐字的方法。

 

五、广雅书院挽朱一新联
1 陈庆佑
   幼学许升堂半载,春风劳仰望
遗编分写本一镫,秋雨倍凄其
2、一任院长梁鼎芬挽朱一新联
   斯人甚贤,未报君父恩,如何瞑目
   视吾犹弟,便倾江海泪,难罄伤心
六、题跋
梁节庵自幼丧母,继母梁余氏视之为己出,他待继母也至孝。节庵之继母系余绍宋之姑祖母,余称梁
为表叔,故两家往来十分密切。梁节庵之逸事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不少记载,梁终生忠君,而余随时代而进,政治观点固然差别很大,但并不影响两家的交往。梁只有一个失聪的儿子名叫思孝。节庵逝世后,后事多赖余代为操办。梁生前曾为崇陵种树大臣,死后按其意愿葬于河北易县之梁格庄,梁格庄距崇陵不远。余绍宋为作《梁格庄会葬图卷》,用笔清新,场面宏大,此时余学画不足五年,已颇见功力。余自题云:易州治西十五里有梁格庄,往岁番禺梁文忠公为崇陵种树大臣,于庄结种树庐居之,谓死当葬庐侧。既殇,以己未十二月二十三日葬,四方来会,柴车相望。余负土既归,重有所感,乃作斯图。庚申正月二日。余绍宋识。此卷有曾习经题引首,引首处更有陈宝琛、秦树声、朱益藩、黎湛枝等人题诗,卷后有胡祥麟、陈庆佑、朱汝珍、汤涤、陈衡恪、郑孝胥、吴昌缓、康有为、江瀚、黄节、袁励隼、邵章、罗敷庵、赵尔巽、朱孝臧、陈三立、刘承干等三十余家题诗、题句。
七、近代名贤翰墨编辑(名家对联壹千条陈庆佑
晴空一鹤排云上,沙际惊鸿掠水分
八、《古今联语汇选》胡君复 
陈庆佑挽杨杏城先生联:
微尚亦高华,仙骨长源真抱得
神来傥吟唱,花身商隐定能知

九、《古今联语汇选》胡君复 编
陈庆佑挽王湘绮联
交情尚念咸同旧
时望何殊曾左贤

十、清末学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首创了有诗有传,综述藏书家渊源递嬗之独特体例,为士林所推重,缘是而续补者竞起仿效.其间以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等,与叶著比肩.本书就是汇集了上列伦、徐、王等三家的续作而成.
目录
前言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自序一、叶昌炽二、鄞县范氏三、纪昀四、谭莹附:子宗浚、孙祖任五、卢址六、杨以增七、瞿镛八、丁丙九、丁日昌()O、丁日昌()一一、孔广陶一二、孔昭望一三、陈澧附:廖泽群一四、莫友芝一五、李慈铭一六、孙诒让一七、萧穆一八、谭献一九、平步青二o、唐景崇二一、吴式芬二二、张之洞()二三、张之洞()二四、李文田二五、柯逢时二六、盛昱二七、陈伯陶二八、徐梧生二九、梁鼎芬三o、梁思孝三一、陈庆稣庆佑三二、陈宝琛三三、汪兆镛三四、王仁俊三五、杨钟羲
(三一)陈庆稣 庆佑
机云入洛擅才华
阿弟中年掩浅沙
打鼓担头论斤去
千金享帚独些些
十一、铜官感旧图题咏
旧本(多位名家提拔
1俞樾题铜官感旧图题咏册5页2徐世昌题铜官感旧图题咏第五册2页3吴芝瑛题铜官感旧图题咏第五册1页4朝鲜使者徐正淳1页5陈三立1页6黄节1页7秦敦世2页8梁肇煜2页9冒广生2页10章钰2页11闵尔昌1页12瞿鸿禨11宋伯鲁题图(绘)1页2郑沅题铜官感旧图题咏册第六2页3朱益藩题1页4陈庆佑1页5宋伯鲁1页6李滨1页7王伯恭1页8林灏深1页9康有为2页10王诩3页11瓜尒佳1页12易顺鼎1
十二、谢鸿轩收藏名人楹联墨迹选
从上:“陈庆佑,工书善词,惜不多作….
十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20世纪翁同龢研究述评
是年旧历四月二十七日,为翁同龢诞辰90周年。在京的翁同龢部分门生故旧组织“平社”,在陶然亭公园举行雅集,以赋诗的形式进行悼念活动。根据陈庆佑(公甫)在《陶然亭平社诗第一集·赋呈师郑吏部》的诗中说,参加这次活动的多达数十人,其中多为前清侍郎以下的大小官员和当时京师的时彦、名流、学者,有陈宝琛、陈三立、樊增祥、闵尔昌、左绍佐、王照、张一、齐耀琳、郭曾炘、吴昌绶、夏孙桐、易实甫等
十四、历代广东词人综录
陈庆佑,字公辅,番禺人。陈庆龢之弟、陈澧
之孙。“工词章,(与庆龢)同官京师。” 早殁

十五、中国书画

陈庆佑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1870---1920)艺术家,水墨花纹蓝笺纸本

黃士陵(牧甫).四十八歲/為陳慶佑(公輔)刻〔陳公輔〕正方陰陽印。邊款為【黃士陵刻為公輔明經,丙申二月。】原印今藏於上海朵雲軒。
人物信息平台
湖北樊增祥樊山,夏逢时芳甫,广东关赓麟颖人,叶恭绰玉甫,陈庆佑公。江西胡以谨湛园,夏敬观剑丞,陈方恪彦通,江苏刘师培申叔,孙雄师郑,田北湖,丁...
寒山社诗钟甲集》
卷二、云•瓦(一唱)
瓦砚流传铜雀古,云軿凄咽玉鱼凉。(陈士廉翼牟)
瓦梁画地雄江表,云栈连天镇汉中。(田北湖)
瓦飘梦雨来无定,云护储胥恨有余。(顾印愚印伯)
瓦解真愁亡国易,云慵未悔出山迟。(关赓麟颖人)
瓦屋齐侯盟会盛,云台汉将画图高。(陈庆佑公俌)
瓦官登望苍波恶,云子抄来白饭香。(砚农)
瓦沟急雨双飞瀑,云罅残阳一漏光。(罗惇曧掞东)

十九、番禺陈澧(陈庆佑祖父)丧其长子宗谊,讲葬,痛哭而书其碣曰:宗谊,字孝通,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生,咸丰九年九月十五日死。年二十一。呜呼惜哉!宗谊性孝,凡余言,笃信谨守,出于至诚。沉默寡言,无世俗嗜好,尤不好为时文。余教以朱子读《论语》法,每日一章,辄以其意记于卷端,未卒业而死。余取而观之,大都以《论语》之言,自责自奋,研究义理,颇有所得。其言曰:“以勇为第一义,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勇之效也。”又曰:“为人当从大道上行,读书亦然。小街曲巷,不成学问。”读朱注每有会意,辄曰:“朱子教我矣。”夷寇破省城,宗谊随余出城,炮火丛集。既得出,寓横沙村,遂吐血。逾年渐瘳,娶妻张氏。逾年,病复发,归城中故居而死。当大吐血时,笑而言曰:“吾将吐尽浊气耳。”其从兄子庆修问所苦,答曰:“君子坦荡荡。”死前二日,使其妹诵《大学》、《中庸》听之。又呼诸弟妹环坐床前,共食饼饵,示诀别意。将死,使人问余曰:“可死否?”呜呼!此子平日每事不自专,必问可否,至死犹然。哀哉!余入告之曰:“汝读书明理,有生必有死,宜知之。”颔之而绝。观其垂死神明湛然,不离学问,不忘孝友,岂易得也?余老矣,所学未成,以望此子,尝告之曰:“我似汝年,远不及汝。汝至我年,我不知汝所至也。”岂知其短命若此哉!张南山先生病将歿,闻其死也,手书挽词,以比颜子。余同年谭君玉生问其《读论语日记》,余举其说云:“圣贤之学在安贫,士不安贫,足以乱天下。”谭君叹为名言。余悲泣自悼无福,谭君曰:“广东无福。”其友赵子韶序其日记,尤推许以为实践之学。三君子过爱之言,至于如此,此余所以痛惜而不能已也。余权葬之白云山下长腰岭,俟余死,当迁葬于余墓旁,父子相依于终古也。铭曰:
尔事父,如事师,尊所闻,行所知。我丧尔,如丧我,以我身,赎尔可。我痛尔,非我私,诸贤达,为尔悲。尔勿悲,尔书在,附我书,或千载。陵可变,谷可迁,命短长,何足言。我泪枯,我肠裂,我铭存,尔不灭。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陈澧的弟子众多,主要有:桂文灿、廖廷相、林国赓、陈宗谊(陈澧之子)。陈澧是继阮元之后在广东学坛
影响最大的汉学家。
陈庆佑简介陈庆佑,字公甫,1870-1920,广东番禺人曾任丽江郡守,翰林院官员,交通部拿事,省治书院监视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