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有一句台词说得很好:
人情世故这种事,不能周全大家,便周全自己,任何时候自己的原则底线不应该碰。
的确如此,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所有人都喜欢。
听过一句话“心软是病,情深致命”,特别赞成前半句。
太好说话,是一种病。这种病,方便的是别人,委屈的却是自己。
前两天,朋友和我抱怨,自己连续上了半个月的夜班要扛不住了。
“你们不是轮流值夜班的吗?为什么连续上了半个月?”我不解地问她。
然后,她很无奈地和我解释了事情的原委:
最初一个同事有事,找她换班值夜班,她不好拒绝就答应了。
其他同事看她好说话,也经常找她换班,她又一次次答应了。
后来,有同事干脆跟上司反映她比较喜欢上夜班,建议她长期值夜班,就这样她就成了那个“老好人”,一直熬着所有人都不愿意熬的夜。
最后,她无奈的总结道:“你越好说话,就越没人对你好好说话。”
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你处处忍让,别人就处处不让;你放低了身段,别人却不把你当回事;你时时考虑别人,别人却从未把你放在心上。
最不值得的是,对那些不懂得感恩的人付出,得到的竟是得寸进尺的索取。
有些事原本不由你负责,一但你做了就永远归你负责了。
有些忙原本你没有义务去帮,一旦帮了就成为你的义务了。
毕淑敏曾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悦人不如悦己,喜欢就接受,讨厌就拒绝,不满就表达你的不满,受了委屈也别暗自伤神。
真心待你的人不会让你为难,为难你的人也不值得你真心以待。
所以,别浪费时间为他人做嫁衣,别浪费笑脸去面对让你哭的人。
有原则,有底线,活出自己的态度,才能拥抱生活的温度。
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判断。
都知道个体有差异,可很多人当自己的眼光与大众不同的时候,就常常会抛弃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伪合群”的人。
明明觉得刷剧、聊八卦、无聊的社交很没意思,还是假装很感兴趣;明明遇到问题,有不同观点,为了不成为异类,却沉默不语;明明不赞成一些主流,也还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生活。
《乌合之众》里这样形容所谓的合群:“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除了降低了智商,很多时候太合群,会让你错过很多东西。
前段时间,闺蜜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电影终于上映了。
午休时,她兴致勃勃地订了电影票就和同事闲聊起来。
提到那部电影,一个同事开始吐槽起来,说电影网上评分很低,然后其他同事也七嘴八舌地吐槽起来。
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这部电影根本不值得一看,随带着还diss了一下闺蜜,说看这种电影的人感情都很廉价。
闺蜜听了以后兴致全无,晚上还纠结要不要去看电影,后来,我们一起去看了电影,一致认为电影还不错,根本和其他人的评价不同。
一部电影如此,生活中还有太多事也何尝不是这样,试过才知道好不好。
因为合群你可能错过一部电影,同样的还会错过太多适合你的人,适合你的路。
有自己的爱好与梦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迎合他人,只遵从自己的内心。
不活在大众包裹下的世界里,才能遇见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世界。
很喜欢卓别林70岁生日时写给自己的那首诗《当我开始爱自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
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
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
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
“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
这是“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