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啸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正文

陈炯明炮打总统府

(2017-07-11 07:49:36) 下一个
随后的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号,发生了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事件.
 
很多历史事件的真象随着时间的远离已经被淹没了 并且随着历史跨越的加大,很多事件都被简化成一两句话而且形成定论.越往后、人们越把它当成定论来引用而忽略了事件当时的氛围
 
陈炯明叛变事件及随后的商团叛乱事件在现存的历史书中都带有这种性质,因而大有可商榷之处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议论,即所谓联省自治” .各省息战,建立省级政府,开放地方选举,先在各省内开展民主政治,全国施行联邦治,效仿美国陈炯明就是倡导者之一陈炯明没有去中原逐鹿的野心只想守住两广因此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企图.当然你可以说陈炯明有其私心.那孙中山要全党宣誓效忠他个人,跟随他武力统一中国,行一党专制, 就没有私心?
 
撇开私心不论,应该说是国体之争.而陈炯明之所以有这种主张,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息战已经是一部分革命党人的主张,除了前面我已提到的三个人之外,还有其他党员,像黄兴,李烈军,柏文蔚,这样的革命重臣也发过停止革命,一致对外的声明.他们看到打来打去,最遭怏的还是老百性,而国家遭到破坏,国力不能增强反而削弱,屡遭列强欺辱,特别是日本要挟的二十一条的出现 弱国无外交的现实,使他们对自己的主张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思. 打来打去谁也没有足够的武力统一中国.倒不如息战以建设国家,成了他们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有了联省自治的思潮.也不能不说他是一种政治主张.当时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就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陈炯明,有的支持孙中山,为这个事共产党还开除了几个支持陈炯明的党员,毛泽东少年时也曾在湖南报纸上大声疾呼独省自治,可见这种争论已深入到社会基层应该说陈炯明和孙中山有同样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主张.说陈炯明叛变是站在孙中山的角度上讲的,站在国家的角度讲无所谓叛变.造反者总是上一个朝代的叛变者推反清朝的革命者要么是清朝培养的留学生,要么是清庭眷顾的新军我们能用背叛来指责他们么?
 
孙中山的政府本身也不合法,合法的政府在北京说什么呢国民党,共产党成功了,历史就由他们写,总不能要求他们说自己不合法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成王败寇,艮古不变的真理但是我们不还原历史就不了解中国,就像我们不了解自己家一样所以对历史要知其来龙去脉否则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事件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是由于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意见不合,孙中山解除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的职务, 改任陈炯明为孙中山政府的陆军部长.孙中山要北伐政治目是推翻总统徐世昌,军事目标是打垮直系军阀吴佩孚.集结地选在韶关,带走了粤军第一军军长黄大伟,第二军,军长徐崇智.同时出钱约来滇军朱培德及赣军彭程万又认命李烈军为北伐军参谋长.而粤军另一部,叶举部经孙中山与陈炯明协商留在桂粤边界防桂系反扑.这里已经看出叶举部的调动已经不是孙中山一人说了算了.叶举此时有兵五十营
 
这时的国内形势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 奉系的张作霖要与直系曹锟,吴佩孚争夺北京政权,双方磨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张作霖并与孙中山联系,约请孙中山南北夹击吴佩孚, 在此形势之下吴佩孚也与陈炯明联系,要陈炯明背后夹击孙中山,这真是螳琅捕蝉,黄雀在后这时侯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有很多次函电来往,孙中山的函电多是按抚,陈炯明则多是表忠心.
 
四月二十八日直奉战争爆发,战斗在长辛店和马厂之间进行,长辛店方面战斗最为激烈,双方杀的难分难解,长辛店九易其手.最后直系靠冯玉祥的参战而打败了张作霖.五月五号张作霖战败向滦州退去孙中山失去了北方的同盟力量.但孙中山并未就此罢手.
 
五月十一日北伐军开始进攻江西.北伐军初战顺利攻克数城.
 
这时由于廖仲恺连连报告陈炯明叛变迹象越来越明显,其部下骚乱滋事,请孙中山回广州震慑,孙中山决定回广州.胡汉民则极力反对孙中山回广州,胡认为广州已不安全.但是孙中山坚持要去,提出两点理由:一是籍以镇懾陈炯明及其部下,二是安顿后方,安前方战士之心。孙中山此举彰显领袖之为
 
六月一号孙中山回广州而陈炯明避于惠州.
 
六月二日徐世昌自行辞职,北京政权变更, 黎元洪恢复大总统位,同时恢复旧国会.
 
六月三日蔡元培等二百多位社会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望停止北伐.电称: 
 
今日,北京非法总统业已退职,旧国会已恢复,护法之目的可谓已达到,南北一致,无再用武力解决之必要,敢望中山先生停止北伐,实行与非法总统同时下野之宣言。”
 
直系首脑吴佩孚也致电孙中山要他实现同时下野的承诺,并邀请孙中山,吴廷芳,李烈军来京共商国是.
 
黎元洪于六月十五日发出全国停战令,也邀请孙中山,吴廷芳,李烈军北上以商国是,并已任命李烈军为参谋总长,
 
孙中山拒不接受邀请也不接受停战令.仍然在江西采取军事行动,
 
在这个大背景下粤军叶举部于六月十五号发出通电,要求孙中山尊守宣示与徐世昌同时下野.并在广州城内张贴布告称
 
国会恢复,护法告终,粤军将士,一致赞同,请孙下野,表示大公,诸色人等,安居勿惊。”
 
孙中山不肯接受内外的逼迫. 当夜十点左右,粤军第三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至电总统府,告以事变消息.魏邦平倾向于孙中山,但兵力少,不敢动,只好保持中立.可是魏邦平的消息又是叶举亲自电话告知的.叶举应当是知道魏邦平的态度的,他这样做可能是有意让孙中山躲避,不想背谋害孙中山的名声.很多时侯细节很重要.他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当思考中的问题还不能说,不便说,不想说的时侯,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取向.
 
孙中山在身边卫士的极力劝谏下于后半夜离开总统府去海珠军部,路上曾遇士兵盘问,卫士答称父亲有病请的郎中.可能士兵不认识孙中山,得以放行,孙中山在卫士的带领下,下到一只小船上,驶向海珠海军司令部。而包围总统府的 粤军于拂晓开始进攻.现在大部分的史书都说孙中山是在卫士的强挽下,在枪林弹雨中突围出来的。用以彰显孙中山的沉着与冷静。可事实不是这样。实际情况是,当时叛军还没有发起攻击,当时写书的人他们可能没时间查当事人的回忆,轻率写上了.可是他们这样做,误了我几十年
 
在去海珠海军司令部的河中遇到海军舰艇,孙中山身边的卫士喊出海军部长温树德,温见是孙中山赶紧请入楚豫舰.不久薛岳,叶挺来报,总统府丢失,卫队溃散.听后孙中山命令舰队向总统府开炮.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到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英雄人物,他就是蒋介石.为什么要讲到蒋介石,因为在这半月之内孙中山已两次召他来广州帮他解难,而且蒋介石也的确有精彩表现.
 
先是六月二日孙中山致电蒋介石谓:”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此时蒋介石正在奉化老家安顿家事.
 
六月十八日又致电蒋维国(说是为保密):”宁波江北岸引仙桥10,蒋维国先生:事紧急,盼速来”.
 
而蒋介石是什情况呢? 蒋介石这一段的行为是他在历史上获垢最多的行为之一.有人给他统计过,说他从1920初到1922年中,从广东粤军到他老家奉化之间七上七下.这一段是他思想最混乱,行为最轻率的时期.
 
我认为造成他思想混乱和行为轻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当然他当时很年轻是个原因我们先放一边.
 
1,孙中山的事业不济.既无嫡系的军队,也无自己的地盘.清庭已倒,军阀嘛又个个武装到牙齿.没有实力就没有在政治舞台上说话的权力.有一段时间孙中山本人退居上海声称要读书研究此种情况必然使年轻的蒋介石感到迷茫.
 
2, 唯一名义上听孙中山指挥的粤军蛰伏于福建漳州附近的一小块区域.而军队又是旧军队的坯子.大小将领骄横跋扈,乌烟瘴气,跟本与他这样的学生军官格格不入,这帮军官连他们的军长许崇智这样的老军人都不够尊敬,蒋介石下军营巡视,这帮老军棍都不拿正眼瞧他,吸鸦片,打牌,赌钱,连屁股都不抬.他受尽白眼和冷落.所以他说:”倾轧之祸,甚于庸蔽,娼嫉之患,烈于党争.
 
3, 对母亲的孝心.他这样子上上下下有几次都是为母亲.1921510日在孙中山,胡汉民,陈炯炯,许崇智的频繁催促下,刚到广州没几天.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雪满山原,一白无际.他认为这是他母亲病情不好的凶兆.想必蒋熟读三国,想起马超梦雪而应了马腾遇害的梦.立刻于24日返回奉化,说也奇了,过了半个月他母亲真的病逝了.正当他起程回广东走到上海时,遇到暴雨天气,又担心母亲的灵柩被大水冲走,立刻返身回家.等他再次去到广州时已是九月十三日了.九月下旬又跑了.回去安葬他母亲的灵柩.
 
就这样他七上七下没安定过.对照一下共产党的教育,革命工作高于一切,多少英雄模范莫不是舍家为国,几十年没进过家门.宁可家破人亡也要保护党的名单.按他这种做派,要在共产党里肯定被说成右倾投机份子而被批判,根本不可能提升的.话说回来了共产党员也是人,至所以能做到舍家舍己为党,也是因为环境太恶劣,被逼使然.说句调侃的话.国民党之所以斗不过共产党,从这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领导人温情太重.蒋介石身上有很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正是他身上这种忠义,仁孝的传统,才在这次接电后的表现于往次不同.他立刻决定去广州.有人劝他说广州现在太乱,去有危险.他不听劝告,而且还给张静江写了一封类似遗书的的信,托付家事,并表示决心赴难,虽死不辞”.
 
六月二十九号蒋介石携妻子陈洁如乘船从上海经香港抵达珠江江面.由船上的买办帮忙雇了艘汽艇直驶琶洲.登上了永丰舰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见蒋到来大喜,授他全权指挥.从此,蒋介石一直在孙中山身边,并跟随孙中山经香港撤离到上海.
 
说到这里又要发几句评论了.<孙中山年谱长编>里有段记载,不知是转载于<国父年谱>还是<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甚是夸张.记曰:”在双方激战时,先生站立于甲板上,对舰上发炮者,亲示以瞄准发射之法,教以测量,对叛军密集之枪炮,莫不为动此处记载想是要表现孙中山的勇敢和镇静.但是怎么可能孙中山要教炮手瞄准发射之法? 莫非炮手是临时抓来的不会打炮?既便是这样也应该有教官呐,再不济,也应该是蒋介石来教啊,蒋介石是日本军校炮兵科出身,总比学医的孙中山强吧.?可见虚夸之风不仅限于共产党,国民党写起自己的书来一点不逊色.
 
而实际上,炮战时孙中山和陈洁如避于船舱内.这一情景在陈洁如的回忆录里写的明明白白
 
没想到蒋介石和孙中山会合后没过几天,海军也出状况,舰队里三艘最大的巡洋舰也背叛孙中山升火起锚离队而去.没过几天海军陆战队也反了. 这时连海军部长说话也爱昧了. 我想这时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一定心情紧张谁还可靠? 谁都可能反。
 
孙中山在舰上守着不撤走的目的是在等韶关以北的北伐军回军救驾.可是没想到北伐军里一部分粤军倒戈加入陈炯明阵营,导至北伐军战败.一部分向福建退走,一部分向湖南退走.孙中山得此确实消息后才谋撤离.经协商由英国炮舰载离广州水域.去往香港
 
在英国炮舰上又把英国大大赞扬了一番.他对幕僚说道:美国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国尊重主权,又尚道义 而英国外交,则尊重利害,唯其主张,中正不偏,又能识别是非,主持公理,故其对外态度,常不失其大国之风,实在令人敬爱。”这会儿他坐在人家炮舰上净说人家好话,忘记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的事了
 
接下去他说的话更是匪夷所思,他说:“又以为俄国布尔什维克为可怖.而不一究其事实.------ 今日吾国人士对俄之恐怖心,固犹如昔.至于今日俄国之新经济政策,早已变更其共产主义.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弛私有之禁,其事已逾一年.而国人不查,至今尚指其为共产主义,为过激派。”搞不懂孙中山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苏俄不是共产主义了? 不知是谁告诉他的
 
就这样边侃边聊到了香港,从香港又坐俄国皇后号邮轮一路侃到上海.这其间还有不少妙论因无关本书弘旨,这里就不再赘述. 要说明的是这段时间蒋介石一直陪伴在侧.
 
孙中山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四号抵达上海, 旋即于八月二十五号会见了共产党代表马林,会谈中,孙中山告诉马林,他现在感到与苏俄建立更紧密联系是决对必要的.他还请马林向俄国驻北京全权代表越飞转达他的想法:”如果能实现同苏俄的联盟,他将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允许苏俄参加中东铁路的管理”. 说着说着孙中山的老毛病又犯了,拿主权做交易换取支持, 指山卖磨.这一点还不如军阀,军阀还真没见到谁这么
 
马林则告诫孙中山不要单纯军是观点,要发动工农群众,要注重宣传.后来孙中山见到的苏共代表像越飞,包罗廷都曾给他同样的建议.但从国民党以后的表现看,始终都没学会.
 
八月底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也赴上海会见了孙中山,与孙中山交谈数小时,并随即由孙中山介绍加入国民党.就这样孙中山与共产党之间频繁接触.陈独秀并被指派为国民党改组草案的起草人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