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攻没有成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并没死心,前面的62师和“忠义救国军”太不经打,增援的第52师和192师都还在路上。
第二次对粟裕部的围剿很快形成,总指挥还是苏浙皖边挺进军总指挥陶广,前敌总指挥是第28军军长陶柳。国军自孝丰以西呈马蹄形向孝丰包围过来,这次国军兵力增加到12个团。其中必较有战斗力的是第52师的一个团和192师的一个团。
又是“忠义救国军”首先打响,3月3号,“忠义救国军”开始进攻孝丰西北面的牛山和八卦山。国军其他各部也都逐渐围了上来。在北面打阻击的同时,粟裕的伏兵第三纵队在孝丰南面黄泥岗附近突然将52师156团包围,经过激战,击毙156团团长朱丰,生俘副团长,156团被歼灭。国军其他各路都缩了回去。
粟裕兵团遂后又占领临安,形成孝丰,临安周围10余县的势力范围。两个胜仗,粟裕打开了局面,苏浙军区机关也从长兴仰峰岕搬到了孝丰城与前指会合。
但是问题并没完全解决,浙西天目山的粮源多来自皖南的宁国,而宁国是国军的地盘,何况第三战区兵力强大,这两仗的损失对顾祝同来说不算什么,后面的仗还多着呢。
经过这两仗,粟裕觉得不够有力,因为自己手上兵力有限,只有第一,第三两个纵队,第二纵队在浙东,打仗配合不上。他想到了叶飞,那可是新四军一等一的主力,如果叶飞能带部队来,就有大仗好打,而且打大仗也是眼前的事。
理由是有的,因为当初确定南下发展时,中共军委是有第一批,第二批计划得,甚至还有第三批计划,让陈毅带军部重新搬回皖南。所以当粟裕要求叶飞也南下时,苏中军区留下的领导陈丕显等人很不高兴,主力都跟粟裕走了苏中军区不成了空壳了吗?叶飞夹在里面也很为难。最后新四军军部将粟裕的电文转承中共中央,毛泽东支持粟裕的要求,但同是指示谭震林部仍留苏中待机,并且叶飞也提出将他的部队一分为二,留下一个主力团,为军区骨干,叶飞另搭配一个二等团向江南出动,陈丕显也只能免强同意了。
1945年4月7号,叶飞,钟期光,金明等人带领第由三个团组成的第二批南下部队渡江南下。4月下旬,叶飞部在孝丰城东南的吴家道与粟裕等人会合,粟裕大喜。随即将叶飞旅编为第四纵队,廖政国任第四纵队司令,廖政国是叶飞手下第一位战将。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钟期光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至此,粟、叶二人手上能机动的兵力有三个纵队,约两万余人。
兵多了地方就显的局促了,粮食首先是个问题,粟裕等人研究决定,向东发展,以富裕的浙东养活浙西,任务是由一纵,三纵掩护,叶飞带四纵队突破富春江到浙东去找二纵会合,以求在浙东发展。
突破点选在富春江东岸的新登,而与此同时,国军方面,也在蕴酿着再次围剿粟裕部的方案,国民党方面撤换了作战不利的陶广,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任总指挥,前敌总指挥也换成了第25集团军李觉,并形成了东西两道封锁线,东线就是以新登为中心的富春江沿岸,西线是以宁国为中心的广(德)宁(国)一线。
国军集中了14个师,约七万五千余人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以孝丰为中心压过来,企图拿下孝丰,廓清天目山区,将粟裕部消灭或打出浙西北。日伪军与国军有配合动作,日军派出一个旅团扫荡莫干山地区,压迫新四军的活动空间。
这时新四军并不清楚国军的企图(不少传记书里说,共军知道国军的部署,但《叶飞回忆录》明确说,不知道,叶飞是苏浙军区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我们以叶飞的回忆为准。再加上从王必成猛攻新登的动作看,也不知国军要从新登发动攻击)
6月2号,王必成率一纵猛攻新登,准备占领新登掩护廖政国的四纵渡江东进。经过苦战一纵占领新登,但也感到不对劲,好像碰上了劲敌。新四军还没缓过劲来,第二天,国军大部队就攻了上来,与新四军争夺新登城外几个山头,不但攻势凶猛而且兵力雄厚,战至中午,就拼上了刺刀,王必成手下主力团团长刘别生都用上了刺刀,激战中受重伤牺牲。
面对国军这拼命的劲头,和厚重的兵力,明显感到是和国军顶了牛。经审讯俘虏得知国军大致部署。引起叶飞的思考,叶飞、王必成、陶勇、廖政国几个人开了紧急碰头会。叶飞提出大踏步后撤,拉开国军的队形,将战场选在孝丰附近,地理上比较靠近苏南,比较容易得到苏南来的粮弹(粟裕部队在浙西的粮弹主要靠苏中军区渡江运来)。
会议一开始,王必成为刘别生牺牲的事情绪激动,要求就在新登打,后经大家的劝慰、分析,同意转兵。叶飞即将会议的决定电告在孝丰东南吴家道苏浙军区司令部的粟裕,并请粟裕准备战场。粟裕也正有这样考虑,遂即同意叶飞等人的作战方案。
大军北撤,很多干部战士想不通,只好边行动边解释。王必成让人抬着刘别生的棺木招摇过市,新四军的后勤部门到处喊着买粮食,战士门神情疲惫,挎着空空的子弹带,抬着伤员的队伍一过一大溜。种种迹相表明,新四军在溃败。6月3号新四军撤离新登,6月8号,新四军撤离临安。
原本比较谨慎的国军指挥官开始变的轻敌大意起来。6月13号起,原本准备在天目山安家的新四军后方机关,仓库、医院等单位也开始撤出天目山。国军认为新四军真是败了,连天目山都不守了。因而放胆前进。
国军西兵团由以下部队组成:
第52师、146师、独33旅、挺进第二纵队,“绥靖”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指挥官是:江南“绥靖”指挥部指挥官刘秉哲
国军东路军:
第79师、突击一队、突击二队(这是一支特种部队,总称是“突击总队”下分5个突击队,由英国人训练,装备的全部是美国武器,一个突击队相当于一个师,装备精良,本来是准备用于缅甸战场的,日本很快投降,这支部队没能用上)。
南路军是第28军和“忠义救国军”
粟、叶部署两个团守孝丰,抗击东路军,而集中七个团于孝丰西北,计划先打垮西路国军。这时又是国军一个陋习为共军提供了情报,6月18日,国军第33旅,为抢头功,谎报军情说,他们已占孝丰。52师师长张乃鑫信已为真,派出联络参谋前去联络,被新四军抓个正着。俘虏送到粟裕面前,一审问知道这时国军西路里第52师比较突前,粟裕立刻决定先拿下52师。能拿下52师就打垮了西路军。
6月19号,新四军主力兵团先以一部阻击国军西路军之第33旅,而以主力六个支队(相当于六个团)围攻国军主力第52师两个团,国军地52师是皖南事变时的主力,现在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共军的口号是:“消灭52师为‘皖南事变’死难的烈士报仇!” 。国军的口号是:“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匪未竟至功!”
战至20号下午,第52师除了溃散的外,已被歼殆尽。战斗进行中,在其一侧的第33旅,眼见52师处战斗激烈,不是奋勇向前相救,而是保存实力调头溜走。其间南路军第28军和“忠义救国军”已有命令解救第52师之围,但也是惧怕新四军厉害,畏缩不前,坐看第52师复覆灭。这就是国军内部的固疾。最终被共军各个消灭。
打垮了西路国军,粟裕立刻转兵东向,
国军东路军是三路国军中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路。除了有装备精良的突击第一纵队和突击第二纵队外,还有“皖南事变”时的另一主力第79师。
国军东路军这时还以为,新四军主力在孝丰以西。急急奔来,想实现东西夹击新四军的计划,突击第一纵队之一部已进孝丰,看到城里没兵,又担心中了“空城计”立刻又退了出来,这时新四军主力之一部已与79师在孝丰东北面的五峰山展开激烈争夺,双方主力在孝丰城外相遇,兵力大致相等,立刻打成乱仗,相互分割,相互包围,搅在了一起,难分难解。这时奉命从莫干山区干来参战的新四军第12支队,正好赶到,出现在国军东路军的背后,看到双方混战,立刻杀了上去,国军被压缩到孝丰东南面的草明山,白水湾和港口一带的狭小山谷地里,在这狭小的面积里,粟裕的小钢炮发挥了作用,粟部的钢炮多,这东西比手榴弹管用,一顿猛轰,国军招架不住,立时溃败。
新四军此役共歼灭国军6900余人,其中俘虏3000余人。国军大败亏输。
打了胜仗,缴获了不少武器,粟裕部改善了装备,有的班、排甚至装备了只有“远征军”才有的火焰喷射器。
粟裕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共军势小,国军势大的总形势没有改变,粮食,弹药还要靠苏南运来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共军也需要休整。因此,粟裕这时考虑的不是乘胜追击,而是乘胜北撤。将部队的重心摆在苏南,而将孝丰作为控制区的最南线。整个部队以此向北摆。粟部和国军暂时相安无事。
评:
粟裕南下浙西,虽然打了胜仗,但扭转不了大势。国军势大,第三战区有国军二十多万人。粟裕明智地将部队靠在苏南,贴在日军势力范围的边上,以求得到休整。
孝丰三次作战,国军投入兵力七万余人,共军投入兵力两万余人。从国军投入兵力上讲是自“西安事变”后最大规模的内战。
读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粟裕部是当时中共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部队,也是最早实施大兵团运动战的部队,粟裕可谓对中共的贡献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