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热,九尾白狐化身的白浅成为少年心中的女神。相比之下,她的同族——附体苏妲己的那个九尾狐却为断送成汤江山背了几千年黑锅。同样是九尾狐,做妖的待遇怎么就差这么大呢?
白浅是远古神祇之后,这没问题。《山海经》中就说九尾狐是居住在“青丘之山”的异兽,而青丘大致在鲁南到苏南一带。为什么好好的狐狸要变出九条尾巴呢?学界普遍认为,九尾狐曾经是青丘一带某部落的图腾,同时也象征多子多孙,表达了先民们希望子孙繁茂的愿望。
九尾狐在战国时仍被认为是异兽,《逢周书》中就有将九尾狐作为奇兽上贡的记载。
到了汉代,归功于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观念,九尾狐的地位更加高贵,与龙、凤等意象并列,成了祥瑞之兽。当时,九尾狐是王者天命和太平盛世的象征,以至于从汉至北魏,凡是提到“帝王符瑞”的,全都要说说“瑞狐”的故事。东汉人就将大禹之妻涂山氏与九尾白狐结合起来,说大禹娶了狐妖涂山氏为妻,因此后世老狐多自称“涂山氏之苗裔”,这么说来妖界也是个拼爹拼家世的社会啊……
儒家伦理把九尾狐看作是有德之兽,认为狐狸死的时候,头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这是不忘本的君子之德。于是,在天界,九尾狐在西王母麾下找到了一席之地,成了接引死者去往天国的珍兽,常常被绘于豪门大户的墓门之上。此时的西王母图像多有九尾狐、金乌、玉兔、蟾蜍相伴,九尾狐与金乌并立于日轮之中,象征“阳”。至此,九尾狐的权势达到顶峰,可谓炙手可热。就连北魏孝文帝为了取得汉族士人的认可,也常常提及九尾狐的祥瑞之兆,作为自己政权合法的佐证。
但是,伴随着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狐形象的妖化以及隋文帝、隋炀帝严厉打击符瑞之说,至唐代,官方的瑞狐信仰开始逐渐消亡。而在民间,自汉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狐妖作祟的传说。至魏晋南北朝,狐妖故事的主旋律已经转变,要么魅惑凡人要么捉弄俗人,狐妖已经与鬼魅并列,成为需要延请道士加以铲除的存在。“淫荡无度”“蛊惑人心”等标签也被打在九尾狐的身上。
到了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将亡国之女和媚人之妖结合起来的先河,讲述了“九尾金毛狐子”强占苏妲己的躯体、妖媚惑主的故事。明代的《封神演义》则将九尾狐妖媚惑主的形象推至巅峰。自此,九尾狐的人设就彻底被改变,九尾狐不再是“王者不倾于色则至”的象征,反倒成了断送江山的红颜祸水。虽然清朝小说中描绘了一些敢爱敢恨,可歌可泣的狐妖形象,但是九尾狐仍旧未能甩掉黑锅,至今在一些地区,人们仍然会用“九尾狐狸”等词语作为骂人时极为阴损的词汇。
捋顺了九尾狐的发展趋势就能看出,那么美好的白浅上仙,只可能是汉代以前的老九尾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