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的一位服装学院的朋友跟我聊天,他说,他们学服装设计的同学每次服装发布会,他、她们都会讲出头头是道的评论。这套衣服的设计怎么好看,那套衣服怎么不行等等。觉得他们都非常专业。可是轮到自己设计,却很难设计出好作品。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鉴赏力和创造力是完完全全两回事。我们都有自己喜爱的书籍,音乐和电影。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大部分电影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就是童年时候看到某部,或某几部电影非常激动,决定将来也要拍电影。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桥段。但是,成功电影人在他们身上后来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就不知道了。我来告诉你后来发生了什么。电影人反复体会自己的观影体验,研究电影怎么通过视听手段打动他们自己的,通过研究自己,后来就顿悟了,开窍了。知道电影怎么进入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乔布斯当年研发苹果手机的时候,他非常痴迷自己的双手,通过研究自己手指的动作来研发触屏技术。同样,那些电影好手们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自己的眼睛。
今天,我也来简单地谈一谈好莱坞电影,谈谈奥斯卡。
现阶段我感兴趣的是小成本电影,或者说是独立制片的电影。比如《迷失东京》《她》《性 谎言 录像带》《巴别塔》《一次别离》《野蛮入侵》《拆弹专家》《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百万美元宝贝》等等等等。还有很多。
我们大陆的小成本电影却很少佳作,也包括票房成绩。为什么呢?有人指责中国大陆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不够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电影制作人的电影观念落后。技术落后。导致大陆电影在世界上打不开销路,不被看好。
我来举个例子。伊斯特伍德是我认为好莱坞少数最会拍电影的导演之一。他最喜欢在有限空间里运用正反打镜头。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增加画面的现场感,减弱剧场感。但是这种镜头的运用要看正反打镜头背景的差异性。李安懂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拍《少年派》时使用了3D技术。因为大海的背景都一样,2D很难通过现场调度让观众产生现场感。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后的一组对话镜头,对话发生在长廊里,长廊两头几乎一样,冯导让两位演员在长廊中间对话而且使用了正反打镜头。这种镜头应该规避的。再有,说道导演有多牛X,常常用到的词就是保持客观,冷静。真的很好笑。我再举冯导的一个例子,《一九四二》。实事求是地说,我很钦佩冯导,他是位好导演。但是他的电影观念确实有问题。为了冷静地保持所谓的客观,全片很少用到特写。这也就算了,电影里不该有空投炸弹的降落跟拍镜头。电影观念的落后会直接影响到电影叙事。这样的电影拿到好莱坞,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也难怪我们老得不到奥斯卡的青睐。我们的电影观念太落后了,有问题。很奇怪,伊朗电影人的电影观念很讲究章法,他们的故事《一次别离》《推销员》都不是很复杂,但拍摄的手法很先进。虽然故事层面上《推销员》远不及《一次别离》那么好,但是依然获得了奥斯卡的肯定。
最后我想稍微提一下我们的西游记。都认为西游记拍成电影,电视肯定可以象漫威动画一样在全球大卖。其实并没有发生。因为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发力点,讲故事的角度。而仅仅是简单地烧钱,上电脑特技。
只要电影观念正确,找到合理的故事切入点,低成本也完全能够拍出好电影。
请朋友们查看我前不久发的微博《电影是如何打动我们的》。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