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大清最后的脊梁—左宗棠本位青草无边 2018-07-08 13:39:15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中国的福建省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一年七月,福州城遭遇了不遇的大雨,连日内暴雨倾盆,一天晚上,忽听一声巨响,福州城东南城墙,被惊雷和暴雨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个天象绝不是好兆头,城里百姓因此惴惴不安,不知道即将到来什么灾祸。 7月末的一天,福州北门黄华馆内传来一阵阵哭声,74岁的湖南人钦差大臣左宗棠死了,“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摘录自清朝工部尚书潘祖荫奏折的一句评价仍言犹在耳,万千称赞左宗棠的话,在这两句面前都显得绵软无力,斯人一去,国家丧失了一个擎天巨柱,朝廷再没有硬骨头了,大清的气数,尽了!联想到前一阵的城墙坍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天爷是在暗示:长城将毁,大厦将倾。于是百姓们自发家家烧香祭奠,送左公最后一程。 他和左宗棠的分歧,早在20年前就种下了,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被中国人称为“中亚屠夫”的匪首穆罕默德·雅霍甫(汉名阿古柏)在沙俄以及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朝,俄国也乘机占据了伊犁,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版图上消失了。 此卖国言语遭到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大力反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北部不安,俄人拓境日广,狼子野心,与我北境相连,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在左宗棠看来,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疆土拱手让人,岂不是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一个是要紧快扑灭乱党、收复国土;一个是听之任之,不伤元气。两个人的分歧,表面上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大清未来两条国运的选择。这也让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犯了难,大清当时已经是千疮百孔,经济上入不敷出,如果按照李鸿章提议,满清朝廷可以绵延日久,反正满清的祖宗之地不过是东三省,大不了再回关外,新疆于她何干?李鸿章的言论在朝廷中也有一批支持者和追随者。但是左宗棠之语也是充满爱国热忱,若不同意,只怕会冷了忠臣良将的心。权衡之下,左宗棠的强硬主张终于占了上风,得到了皇太后的首肯。 整个中国历史上,有谁像左宗棠一样,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所向披靡,铁腕收复大片国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将近版图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那是晚清岁月中无比阳刚的一刻,躲在阴暗角落里偷偷摸摸签着卖国条约的李鸿章之流,反证了左公的英明和伟大,历史自有后人定,左宗棠实乃千古一人。正如清人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