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水成金者

问君何来独枝秀,一涧春水细长流。
正文

李鸿章与日本侵台和甲午战争

(2018-02-10 19:48:25) 下一个
 

李鸿章的小心思:1874年日本侵台,主张和谈催化甲午战争爆发

坐古谈今 2018-02-09

通过“《马关条约》中,日本为何要割辽东和台湾?有何用意”一文,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是淮军作为主力对日本的精锐部队作战,谈不上“李鸿章一人或淮军单独”对战日本,中日双方都是以本国当时的精锐部队对战。

图片

(1)日本由惧怕中国变为轻视中国

日本起初是惧怕中国的军事力量的。

例如日本海军的“二把手”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亲自乘坐由商船改建的代用巡洋舰“西京丸”号来到“黄海海战”中“监督”日本海军不要逃跑。

再例如因为中日实力对比中中国略占上风,明治天皇在1894年6月17日的“大本营御前会议”上就做出:如果中国军队胜利,杀奔日本本土后,自己怎样率领部队跑到海上,又如何继续与中国作战的战争计划。

然而,中国的精锐部队,却因为李鸿章和淮军大部分将领的道德缺陷,造成贪腐严重、人浮于事,导致兵无斗志、并无武器可用,更谈不上什么战斗力!

晚清政府花费了数亿两(北洋陆军、海军、军工、教育、岸防等军人、相关人员和武器以及设备、雇佣外国教官等费用)白银、培养了20年的“精锐部队”,却不堪日军一击,“淮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逃跑。

由此才会出现“淮军战斗力让日本胃口大开:欲割四省六地、赔款12亿两”一文所说的现象:因以淮军为代表的中国军队的差劲表现,使得日本胃口大开。希望割掉中国的吉林、辽宁、山东半岛、台湾、澎湖群岛、舟山群岛,同时赔偿日本12亿两白银。

那么,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他们不会那么疯狂,如果真按照日本军方的意见去谈判,不要说中国会“作战到底”,就是沙俄等西方列强也会对日本下手。

伊藤博文最想要的是台湾!

图片

(2)因“征韩论”分歧导致侵略台湾加快

在当时的日本政权内部,因为“征韩论”而产生巨大分歧。“分歧”的重点就在于中国对朝鲜的帮助。

“明治三杰”意见也不统一,西乡隆盛主张立即吞并朝鲜,而有“东洋俾斯麦”之称的大久保利通等人则主张“逐步吞并”。

就在这种争论中,1874年的日本有了“吞并朝鲜”之心。

1874年5月日军4000来人进攻台湾,并于6月在龟山建立了“都督府”。5月14日,清政府接到日军侵略台湾后连忙命令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赶赴台湾等处处理海防问题。

(3)李鸿章的小心思

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人认为此时不宜与日本发生战争。其实,当时的日本论国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李鸿章之所以不肯发生战争,主要是害怕“军费”问题。

李鸿章看左宗棠在西北“风光至极”——平灭陕甘民乱之后陕甘地区民生越来越好,左宗棠威望日高,慈禧竟然改变之前“新疆问题由满人解决”的主张,由左宗棠负责收复新疆。

早在1870年,李鸿章就希望用刘铭传替代左宗棠,没想到左宗棠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但掌握了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地!而且造成了李鸿章和刘铭传之间的关系冷淡。当时,左宗棠掌握今天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大部、内蒙靠近西北部分等广大地区。解放新疆后又掌控着新疆,整个大西北的军民都由其掌控。

图片

维新三杰

因此,李鸿章想借助“日本入侵台湾”之机——劝清政府放弃新疆,以使得清朝的军费向自己倾斜。由此,李鸿章才力主不能打,极力主张和谈。

6月14日,沈葆桢会同福建布政司潘蔚、台湾道夏献纶等人从马尾乘军舰赶往了台湾。同时,沈葆桢命令福建船政局(南洋水师的基地)出动12艘军舰发动对日作战、侦查,同时调集淮军、楚军、湘军、各地方部队等准备对日作战。日本当时的军舰比中国差许多,军队素质也不敌中国,更重要的是台湾南部爆发疾病,日本军人多有感染。

因此,日方与李鸿章签订了和约——《中日北京专约》,日本此次军事行动3658名士兵中,593人死亡(581人被疾病夺去性命),直接军费支出361万多元,再加上为了这次行动购买的战舰花费771万,总计直接花费1132万元。我方赔偿给日方50万两白银,折合成日元是78万日元。

可以说,中方没有借此机会全歼日军武装,却赔款78万日元,以为花了小钱解决了一项大问题。但却让所有人看到中方对外敌不敢硬气、不敢拔剑,不论你的敌人有多么弱。在这点上,李鸿章主张丢弃新疆,说阿古柏是“虎狼之师”就是另一个表现。

同时,《中日北京专约》又正式承认了日本对琉球国的吞并,促使几年后琉球王国改名为冲绳,又让世人看到中国不敢对自己的小兄弟进行保护。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日本对朝鲜进行侵略的勇气。

综上所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鸿章的一次小聪明,让世界列强特别是日本,这个对中国历史、中国人性格、中国文化特点都很熟悉的敌人,看到了晚清政府的最大不足——一切好商量,只要别打我!毫无拔剑的勇气。正是因为日本看清了清政府和洋务主持人之一的李鸿章的软弱,才敢于用了20年的时间逐步吞并朝鲜,进而发动甲午战争。

可以说,李鸿章的为己之私以及耍小聪明反而催化了更大的战争、中国更大的损失!

图片

参考资料

李连利 傅岚.走在救国与误国之间的人李鸿章.2015.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左立平(著)李连利(策划).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2015.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