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五年(1879年)10月,崇厚与沙俄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引起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诸多爱国将领的反对,纷纷要求严惩崇厚。
(1)《交收伊犁条约》促使左宗棠下达战争令
该条约的签订,是造成左宗棠“抬棺出征”的重要原因。之前,左宗棠认为中国与沙俄进行和平谈判是有必要的,并且数次拒绝“西征军”内部“少壮派”武将要求尽快进攻沙俄的主张。但是,这个条约一经签订,左宗棠立刻就下达战争令。可见,这份条约对左宗棠的触动是多么大。
左宗棠对于这个协约的态度,与慈禧、李鸿章截然不同。李鸿章也不敢明说崇厚签的协约是对的,正如他不敢明说“放弃新疆”而只说“暂时”,使新疆地位像朝鲜那样等模棱两可的话。
李鸿章对崇厚的回护冠冕堂皇的道理只有一个:崇厚既然是全权大臣就是代表大清国,既然签订了和约就要算数,就算是多么得不合理,签了也得遵守!否则,会被人笑话!
慈禧地回护更是委婉,首先,从清到如今一致的意见是:崇厚未经清政府允许,而独自决定签署协议。其次,再对崇厚的处罚上非常轻。
慈禧到底,事前知不知道崇厚签订的协约内容呢?这一问题没有证据可以回答。1878年8月3日离开奉天前往北京,以及8月26日离开北京的这段时间,特别是在北京的几天时间,慈禧、李鸿章跟他说了什么,只有历史才能知道。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1880年代的晚清,已经与1850年代的晚清大不相同了。崇厚又非皇亲国戚,他有奕山那样的胆子吗?
(2)奕山敢于出卖100万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于他的身份
整个晚清,最爱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熟知的李鸿章;一个是爱新觉罗·奕山(1790—1878年,终年88岁)。论卖国,奕山曾经出卖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41年5月26日,因与英国签订《广州和约》曾被处罚,但不久旋即重新任职。1851年7月,与沙俄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8月,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1860年又与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再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出去。奕山卖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没有受到处罚。
这里面与其身份有关,爱新觉罗·奕山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也就是民间传说跟雍正争位的十四子)的玄孙。
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皇亲国戚,在晚清政局不稳、天下大乱——西南、西北都有民族起义,南方有太平军、北方有捻军的情况下。咸丰对“自家兄弟”也就不得不重视。奕山也就敢于在没有皇帝地指令下自行其是。
1878年,奕山去世,作为出卖中国领土最多的人,他并不缺乏继承人。崇厚、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
奕山那个时代因为他的身份和国情,作为封疆大吏的他敢于“替”皇帝做主。但1880年代的晚清已经大不相同了,慈禧虽是太后,但她却拥有比晚清任何一位皇帝都更大的杀伐之心、之胆,其权谋手段也非常惊人。
崇厚(1826—1893年,终年67岁)虽然是满洲镶黄旗人,但其毕竟姓完颜氏,如果事前没有慈禧、其他人的暗示,他是断不敢超出左宗棠划定的谈判底线的。因为以当时左宗棠在中国整个西部创造的“辉煌战绩”(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很难有人敢于与这位脾气不好的将军争锋。
(3)左宗棠的激烈反应,让慈禧立即将左宗棠“明升暗降”调回北京
左宗棠得知崇厚的协议内容后极为愤怒,先后命令汉中镇总兵谭上连、宁夏镇总兵谭拔萃、巴里坤总兵席大成、记名提督戴宏胜等关内新练军队迅速进入新疆,命他们开赴喀什准备对俄作战;
命令南疆的“西征”部队,从阿克苏、乌什以急行军的速度立刻北上;
为防止沙俄从北部威胁北京,先行派遣五千“西征军”人马,前往张家口一代驻防,加强对北京的保护。后来,左宗棠去北京赴任的路上曾分兵又去布防。
之后,左宗棠“抬棺出征”决定,以战死沙场的决心,要“一战以振奋民心”。在左宗棠看来,这份从道义上根本没有任何道理的和约根本就是卖国的,是对军人的侮辱。作为一名战士,他只有效命沙场。崇厚的协议,就算打输了也不过如此!为此,他命令:
金顺一军镇守新疆精河;
张曜率军出阿克苏,由冰岭之东的沿特克斯河直奔伊犁;
刘锦棠取道乌什,由冰岭之西经布鲁特游牧地向伊犁进攻。
慈禧见以左宗棠为首的“抵抗派”群雄大怒,立刻决定曾纪泽前往沙俄重新谈判。为了使曾纪泽能够签订协议,1880年8月11日,清廷命左宗棠回京,1881年2月24日,带着满腹委屈的左宗棠到了北京,之后入值军机,在北京进入了“屈辱的半年岁月”。
崇厚虽然在“抵抗派”的压力下,回到北京后被抓。但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慈禧派”的袒护下,于1884年向国家交了三十万两的军费后出狱,其后,以原官降二级使用并复职!终死于1893年。1880年左宗棠被正式削除兵权,调离西北入京做军机大臣,其实就代表着新的时代正式来临,那就是“慈禧时代”。但“慈禧时代”到来后,却和奕山时代越来越像!
参考资料:
李连利.晚清第一帅:左宗棠评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
清史稿·一百六奕山传·二百三三崇厚传
光绪实录·二年丙子九月·四年戊寅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