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左宗棠和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同为改革派,李氏所主张的正确观点左氏也大都支持。但是,他们两个又是改革派中的两大流派,左宗棠属于民生派走到哪里都是民生第一,李鸿章则对民间力量保持严重警惕以官督为主的官僚派。左宗棠在家风教育上严苛,至今尚无什么名节大亏之人。相反,李鸿章家族因为受到李氏贪腐的万贯家财拥有了比清廉的左宗棠更广阔地教育和人脉,然而,李鸿章的长孙李国杰却因与日本人关系甚密而被正了国法。
李国杰(1881—1939)1930年招商局卖给美商公司。1933年盗卖国家土地罪。1939年被正法
家风好学,自己也是好学之士,并以真才实学不经科举之路而成为晚清重臣,左宗棠在家教方面又有何作为?他并不希望子孙后代学他做官。而是希望能保持住好学家风,平淡于世,重要的是能读书明理,无愧于天地。
对于自己兄弟和儿子都很热衷的科举考试,他反复在家书中加以训诫,如他曾在给长子左孝威的多封家书中反复强调:“只要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生尔等最迟,盼尔等最切,前因尔等不知好学,故常以科名歆动尔;其实尔等能向学做好人,我岂望尔等科名哉?”,“我欲尔等应考,不过欲尔知此道之辛苦,发愤读书,至科名一道,我生平不以为重,亦不以此望尔等。”
大约是儿子们中科举的毒颇深,在左宗棠反复训诫下,不仅没有大的改正,反而还将此毒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们,也就是左宗棠的孙辈,结果便有了左宗棠开篇的那一段训示,后来左宗棠还严厉斥责:“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如此下去,那么你们都是不肖子孙。
一面要子孙摆脱科举之毒,一面则要子孙学习自己的读书求学态度,同时保持住安贫乐道于耕读的家风。左宗棠曾在家族祠堂中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对联,以警示家族后人。
但这种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凡,恰恰相反,左宗棠要子孙后代先立志,再读书,如此才有方向。他让子孙后代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而不是向那些历史上的达官贵人看齐,要学就学圣贤在才学上的境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在家书中就曾谈到:“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断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
在读书的具体方法上,左宗棠也是悉心教导,并提出了“三到”的读书法,也就是目到、心到、口到,要求子孙们读书不可贪多,但凡每读一字一句,都要结合实际,细细思索品味,
“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将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如关于儒家典籍中,对于家庭相处之道的记载,左宗棠就告诫子孙,不能只是草草读几遍,强行记下来了事,那样等于浪费时间,而是要读一句,想一句,想想这些事情自己能不能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对待亲人、如何交朋结友……并将其用于改正自身毛病中去,这才算是会读书,读通了书。
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左家后代子孙,虽然并未显大名于官场,但却继承了这股勤苦好学家风,涌现出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他的长子左孝威,一度沉迷于科举,在父亲训诫之下,后来转而研习实用之学,长于谋略,被时人认为很有父亲当年的风范,不幸英年早逝,否则在晚清舞台上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次子左孝宽、三子左孝勋、四子左孝同都在朝廷做过一段时间级别不大的官职,后来要么退隐,要么病亡,他们在学问上虽不及父亲那样辉煌,但也是各有所长,尤其以左孝同的书法出名,被后世认为是得了左宗棠真传。
再到后来,左宗棠的子孙中为官者就越来越少了,但当老师、医生和科学家的却不少。如曾孙左景鉴,是新中国有名的外科专家。他幼年父母双亡,成长极为不易,是在艰苦条件下苦学成才。他不忘左家家风,在教育子孙时,表示先祖左宗棠为晚清重臣,留下的却并非万贯家财,而是一种家风,这才是左家真正的财富。在这种家风教导下,他的儿子左焕琮后来成为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女儿左焕琛成为著名医学教授。
又如另一位曾孙左景伊,是抗战时期派往美国的留学生,学成后归国,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去,成长为著名的科学家,在化工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家风所传,他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文史方面亦有相当功底。
好的家风必然会跨出一家之门,成为民族之魂的一部分,左宗棠更是这方面的实践者。
他除了严加教导子女外,还以自己的力量在所任范围内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开启民智。如他在收复新疆之后,就立即投入到兴办学校的事业之中,刊发大量教材,免费发放于民间。他深知处于晚清动荡局势中的百姓,多为贫寒家庭,无力供子读书求学,便时常捐出自己的俸禄,增拨款项,用以资助穷人子弟。他在征战间隙,还时常到这些学校中去考察,与学生们探讨问题,切磋学问,鼓励他们要以读书明理为追求。
左宗棠的关怀之下,许多人才得以成长起来,如名为安维峻的人物,是入了翰林院的储备干部,后在甲午战争中积极主战,连上六十五道奏疏,痛陈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若不有所醒悟,痛加整治,一旦战争失利,如何对得起祖宗和天下。这种大无畏的行为正是左宗棠所言的读书求理之结果,结果惹怒慈禧太后一帮人,获罪流放。
鲁迅先生后来称赞这位左宗棠的学生为“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