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国点滴 - 国庆致礼 - 万众瞩目清凉山

(2016-10-01 04:59:47) 下一个

【5月21号,延安清凉山、万花山】延安三山并峙,二水中分。三山中以宝塔山因政治图腾最为知名。相对于凤凰山的青翠灵秀,宝塔山的林荫风清,清凉山则在山崖上长着参差不齐低矮零落的树木,黄土与洞窟在权当点缀的青绿中更显落拓苍凉。从延河对岸看去,石阶蜿蜒曲折,如挂山间。庙宇古朴巍峨,倚岩而立。山亭险中求稳,半悬欲坠。

中国文字也太能模糊了。跟在美国长大的儿子,讲了半天,他还是云里雾里。“清”和“凉”两字浅白易懂,但“清凉”二字,则寓意深刻,古刹梵音,宁静致远。“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 看到凿印在半山腰巨大的陈毅诗句时,扑面而来的是舍我其谁的“清凉”霸气。当时重庆与延安剑拔弩张,而清凉山众多古庙,已被占据,成为《人民日報》的发行与印刷地点。第一家新华书店就在现在的一家寺庙里。毛泽东解放战争中诸篇檄文,都从这里投掷出去。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范仲淹当年镇守延安,抗击西夏。在宋朝被西夏大败之际,举国震动之时,以贬谪之身,多病之躯,修城围寨,以坚韧的防守、准确到位的袭击及恢弘的人格魅力促成两朝和解,化刀戈为锄犁。功莫大焉,善莫大焉。而范公与其父亲范墉一样,在办案和公务时谨小慎微,允执厥中。这比坐在庙堂上深山中空谈道学心性难多了,因为笔下一点,可能就是一个人的身家性命,但同时却也不能为一昧慈悲而枉法。千年之后,这里却成为整人与内战的中心。

经过六七十年的变迁与失修,清凉山留下的字碑、庙宇、匾刻、庭台早已破烂不堪。如今能开门待客的大多是些近年重修的楼宇。范公祠亦在其中。在清凉山远望,延安城揽于眉胜之间。范公当年说"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应该是指延河和对面的凤凰山吧?这种景象,在干沽了的延河,现在难以想象。但山上的古庙古迹,又着实令人沉迷,产生多少遐思,忘记了如今的延安,更以红色根据地而著名。

从清凉山下来,我们还有三几个小时,问当地人有什么好去处,然后就匆匆开车到了郊外的万花山,传说是花木兰的故地。其实有点牵强,因为是否真有木兰其人或木兰是否是关内人,还有争论。山上做了个练马亭,木兰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山下还有木兰墓,墓碑由舒同手书。舒同的字,别具一格,但用草书题墓碑,就有点不伦不类,甚至不敬了。不知道舒同为什么不能以楷书题字。

万花山以牡丹闻名。牡丹园和上山步道两边石碑题词,都是近年新砌,满满是吾党中央首长及高官们的题词,但大多别扭难看。刻在山崖上,田纪云大人题的“万花山”几个字软而无力,像几只爬行的螃蟹,不过还好,还有两个人可以垫底 - 前李总理和江主席的题字。不知道那两位老兄是否有自知之明,不怕出丑贻笑大方吗?当然,因为老毛当年来过这里,留下圣迹,大家能不来吗?既然来了,也要附庸风雅,挥就点“党棍到此一游”的墨宝,以示上级,以警后人。

延安城里有个杜公祠,万花山半腰有座杜公庙,都是为了纪念杜甫而建。说是杜甫那年为避安史之乱,经过延安,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万花山上的岩石上过了一夜。后来就在那块岩石上修了个庙,但那座庙,又矮又黑,里面阴森可怕。我压着惶恐,礼拜了一下诗圣 - 他有名的三吏三别就是在这段流亡期间写成。杜甫四处逃难,最后还是给乱兵抓住,不能不慨叹命运的安排。但回过头来,杜甫又比王维幸运多了。王维也是陷于安史乱军,还被迫做了伪军官,从此带了顶反党和背叛人民的政治黑帽。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公与700年后美国政治家Patrick Henry所说的“不自由,宁毋死”思想竟然是一模一样。幸亏范仲淹和杜甫没有活在当世,不然按照他们的性子,留在延安或解放后的北京,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除非愿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写些八股文,在清凉山上的《人民日报》发表。

独立自在,这也是清凉山上众佛道的精神。党的喉舌放在此山上,也是绝妙的清凉一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剑吼西风 回复 悄悄话 清幽的好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