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 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仿佛一切都让我们变得浮躁了,但一个老师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有教育不能浮躁。”这或许是老师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回答。
曾几何时,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考证大军,越来越多的孩子换了拉杆式书包,高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小学学,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
英语老师在讲四级翻译的时候: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老师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那种自豪感爆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学生问:"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是啊,说的对,不能提分。但是亲爱的同学,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老师不是只教如何考试,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实用的知识,还要做教育。
老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西方的先贤们早就提出过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要到去哪儿?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自己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是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
曾经有人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浮躁之气从何而来?它绝非教育领域独有的现象,而是较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侵染到教育领域的结果,也是当下较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氛围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一些人眼中,浮躁之气算不得什么大问题。
其他领域暂且不论,但在教育领域,浮躁之气的危害绝不容小觑:很多时候,正是浮躁导致了功利,功利带来跟风,跟风诱发焦虑,焦虑进一步滋生浮躁,这正是当下不少家长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精神怪圈。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当这些问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就容易被异化。”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教育不是在流水线上生产商品,不能盲目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回报。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最需要静心的事业。扫除存在于教育领域、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浮躁之气,除了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之下的重拳治理,从更深层次来看,还有赖于全社会教育素养的提升,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平和、理性,营造更适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良性气候。
网上前段时间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儿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当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中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儿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帮助我们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掌握个人的命运,并且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作为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要始终谨记: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