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正文

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2018-12-11 19:49:06) 下一个

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教育微思考2018-12-11 12:22:58
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哪种思维是我们最为需要的呢?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我们又该怎样培养批判性思维呢?袁振国教授对此作了详细的讲解。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8年6A刊,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变动不居的时代需要批判性思维

《上海教育》:您在去年 10 月与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有过一次跨界对谈,主题是“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跨界对话”,您为何在现在提出教育中要强调“批判性思维”?

袁振国: 如果说过去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特性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是基本确定的,那么目前我们所身处的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网上购物、微信支付、共享单车、高速列车,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些都正整体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将会在更深层次上挑战人类的未来。这种变化和这样的挑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世界正从一个可以预知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预知。

面对这种势不可当的科技创新浪潮,面对日益多元化、小型化、个性化的社会趋势,面对不断加快的世界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按照传统模式学习和思维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人需要有新的素质、新的认知方式、新的思维方式,自然也需要有新的教育方式。

不确定的未来社会需求,需要我们教育的多样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真正内涵式发展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真正个性化的本质,才是小班、小组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本质。相比传统商店,超市的优势在于体现了高度人性化。超市的成功给教育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怎样提供各种各样可选择的教育。

要衡量一所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能否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未来规划来设计个性化课程。这种形式要得以实现,首先要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第二要有多种渠道,学生能从各个方面获得信息。第三要有多种模式,包括组织形态、教学形态、活动方式,当然还有选择的机制,学业、学分、文凭怎样跟自己的课程组合一并得到认可。如果最后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得到承认,那么其他模式都将失去意义。

教师要做什么事情呢?教师要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原上去,就是做人的工作。今后教师的活动将有几个特性:一是更复杂的知识传授,是对知识综合性的运用。二是更加富有情感,是以情感的交流和切身体验作为基础的教育方式。三是更加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放飞,教师成为学生情感、意志、心理波动、美好想象的最适合的对话者。

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已是各国公认的核心素养

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上海教育》:您觉得为什么批判性思维会受到如此的重视和推崇?

袁振国:因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品质,而且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普遍强调的未来核心素养都强调 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 通 能 力(Communication)、创 造 性(Creativity)、合 作(Collaboration)。良好的沟通是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以问题和挑战精神为前提的,合作需要有尊重和自尊为条件,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要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在 AI(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提供选择与学会选择”“从被动接受到创新性学习”。 从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未来意义入手,在人类文明和知识增长加快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体现教育应有的变革和学习应有的改进。

《上海教育》:目前世界各国是如何认识批判性思维的?

袁振国:进入 21 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考虑未来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问题,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美国也好,欧洲国家也好,亚洲国家也好,都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纲领或计划。他们均认为,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教育再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转向着力培养核心素养的模式,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世界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比如,经济与合作组织通过调查得到的最受推崇的未来能力是:领导力、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创造性与问题调控、沟通与合作素养。

美国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是:生活与生涯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4C: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交流沟通与合作,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核心科目和 21 世纪主题。

日本制定的 21 世界关键能力框架是:实践力,思考力,包括问题解决力、批判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和基础力。

新加坡 21 世纪素养的框架则把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作为核心。

所以,由此看来,虽然文化差异明显,但“批判性思维”都受到高度重视,无不放在突出位置。

批判性思维如何成为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上海教育》:从教育角度来说,什么是您所理解的批判性思维?

袁振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 • 吉尔平 • 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 2017 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中说:我们需要具备勇敢、宽容和谦逊的品质,愿意参与到知识社群的辩论,愿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并愿意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些不仅仅是我们希望在每个学生身上培养的重要智力技能,它们还是至关重要的基本能力——即做出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以及在新事实面前虚心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意愿。她引用了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杰里米 • 诺尔斯(Jeremy Knowles)在欢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礼上的一句致辞,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我们的学生需要通过挑战和被挑战,通过直面异议和分歧,来学习这种能力,并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道路。面对外部世界的飞速发展,学习者需要有内部的变革,其核心是要学会选择;批判与创新的性格特征是责任、自 信 和 追 求 卓 越,批 判 与 创 新 的 思 维 特 征 是 审 慎 地 怀疑,一切皆可联系、一切皆有反面、一切皆可改变、一切重在实践。

袁振国: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上海教育》: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甚至等同于逻辑思维,您是如何认识的?

袁振国:我认为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逻辑思维对批判性思维当然很重要,思维混乱、概念不清的人当然谈不上具有批判性思维,但逻辑学得很好,思维遵守逻辑的人,也并不一定具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

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遵守逻辑就能做到的。理性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则为基础,但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的态度和立场。

怀疑,保持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既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肯定,根据确凿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的习惯。

独立,即不盲从,自己独立作出判断。独立性需要自尊同时尊重别人,不自恋也不自弃。

责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许多放弃批评精神的人首先是放弃了社会责任。

思维自觉,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反思的意识,一种对自我、对文化意义的追问。反思是人类成熟的重要成果和重要标志。

《上海教育》:您认为目前在我们教育中有哪些削弱、消解批判性思维的因素?

袁振国: 这些因素既有心理的,也有社会的。我把它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我陷阱”,一类称为“他人陷阱”。超越自我陷阱,跳出他人陷阱,才能永葆批判性思维的青春。

自我陷阱是自己的思维误区,也是一种人格的弱点,突出表现有:

  • 权威光环。因为讲话、发表意见的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或位高权重的人,所以对他们的讲话就不加怀疑,放弃思考。专家权威在他所从事的领域里是可信的,但他们在不熟悉的领域内并无权威,有时候比普通人知之更少,因为他们可能集中精力于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更少关心非熟悉领域内的事情。即使在权威熟悉的专业领域内,由于知识和认识的局限性,其死角、无知也是在所难免的。
  • 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身边的一切,包括喜欢他的观点、意见和主张。不分青红皂白、不进行去伪存真的辨析。这种思维特征在中国还经常被作为一种美德。
  • 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弃思考,不准备发表意见,一切等待别人的声音;一种是放弃发言的权利,虽然自己有想法、有观点,但就是不说,放弃发表自己意见权利的同时也是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任何责任。
  • 一叶障目。小的风景、小的利益让自己看不到更开阔美丽的风景或更大的利益。另一个相似的成语是“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或不足就全盘否定别人所取得的成就或主要优点。
  • 盲人摸象。实际上我们在判断事物时经常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由于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而信誓旦旦,以偏概全。
  • 先入为主。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相信或不接受。
  • 心存偏见。已经形成的看法或情感形成了思维定式,阻碍自己接受新的观点或信息。古人云: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 自以为是。脱离客观现实,只凭主观臆断去想、去说、去做、去对待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甚至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自以为是”的心理根源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首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儿童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其次是自私自利,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和做法。

《上海教育》:您所说的“他人陷阱”指的是什么?

袁振国:他人陷阱是(明确或不明确的)夺理而达到混淆视听,服务于自己利益的伎俩,如果不能识破这些伎俩,就可能落入他人陷阱。突出表现有:

  • “众所周知”。用“众所周知”“大家知道”,“社会普遍认为”,这类毫无事实根据,随便贴上去的标签做幌子,欺世盗名,愚弄别人。
  • 合理化。用虚假的托辞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利益的欺骗手段。
  • 虚假的两难境地。在还有其他选择时,却只给予两种极端的选择,就是虚假的两难境地。
  • 稻草人谬误。就是树一个靶子自己攻击,假设一个观点进行批判。为反驳对方的立场,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予以曲解,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的立场。几乎所有的牵强附会的“争鸣”文章都有这个毛病。
  • 假设推动。“如果允许 A 发生,B 就会随之出现”,所以,如果不希望出现 B,就不能让 A 出现。其实出现 A 必然出现B 是一个毫无根据的假设,是一个自己的推论。假设推论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已经做了是继续做的理由。
  • 双重标准。用马克思主义的手电筒照别人,用自由主义的镜子照自己就是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国际上双重标准的行为也经常可见。这些都是出于自身目的的无耻行为。如果我们不能识别这种行为,还跟他去“讲理”,其实就已经陷进了别人的陷阱。
  • 被“X”。被提高、被改善,是很多人常会产生的感觉。通过统计数据的平均化,通过不科学的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得貌视科学的数据,得出不可信的结论。有罪推论。在生活中,对未经确认的过错人进行过错者式的批评、嘲笑甚至打击,还要求被推定的犯罪人、犯错人提供没有犯罪、没有犯错的证据。
  • 妖魔化。毫无根据地把一个人或一件事与社会或历史公认的恶人或丑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用批判恶人或恶行的语言、概念批判这个人或这件事。比如要攻击一个人先把他认定为是一个疯子或是一个反革命。

总之,这些误区和伎俩都是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或者批判性思维只有突破这些误区、识破这些伎俩才能发展起来。逻辑训练、写作练习、辩论交锋等等,都非常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的未来为旨归,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学会以变应变,胜任未来。

 

网友点评1:
西方哲学:概括为一个字: 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爱智慧!!!
网友点评2:
中国哲学:概括为一个字:吃。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吃过吗?吃了吗?
网友点评3:
人类的三个问题: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
1、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2、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3、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网友点评4:
西方哲学的四个问题:
人类面临有四大问题。
1、我和物之间的问题,
2、我和他人之间的问题,
3、我和自己灵魂之间的问题。
4、我和自己灵魂和上帝三者之间的问题。
网友点评5:
应该杜绝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
网友点评6:
应该杜绝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
应该杜绝用无数的,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封闭我的灵魂。
应该杜绝用无数的,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封闭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