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正文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2018-03-07 00:39:49) 下一个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汉学之友 2018-03-07 10:43:32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卡普拉

卡普拉(Frijof Capra),理论物理学家,系统论专家和作家,加州伯克利生态文化中心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多所欧美大学研究过高能物理学。

他在1970年左右开始对东方哲学思想产生兴趣,逐渐发现东方哲学思想和现代物理学揭示出的世界观的一致性,出版了名著《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和东方神秘主义》。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物理学之“道”》

书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讨论了由现代物理学所引起的这些变化,但是人们很难认清这一点。它几乎总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即趋向一种与东方神秘主义所持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

下文节录自《物理学之“道”》一书第七章《中国的思想》:


大约在公元1世纪,当佛教传到中国时,它遇到的是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在这个古老的文化中,哲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公元前约500-221年)已经达到了高峰,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从那时起一直受到最高的推崇。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互补的两方面。中国人是讲求实际的,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意识,他们的所有哲学流派都以某种方式关心社会生活、人际关系、道德标准和政治。然而这仅仅是中国思想的一个方面。与之互补的,还有带着中国特点的对应于神秘主义的方面,他要求哲学家们超越人间的俗事和日常生活,并且以达到更高级思想意识为最高目标。这就是圣人的思想意识,是达到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中国贤哲的思想。

然而,中国的圣贤并不止停留在这个高级的思想层次上,而是同样也关心世事。他把人的本性中直觉的智慧和实用的知识,深思冥想和社会活动,这些互补的双方汇于一身,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贤和君王的形象。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从而充分地认识了人类。

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哲学的这两方面发展为两个不同的哲学学派,这就是儒家和道家。儒家是关于社会组织、人生常识和实用知识的哲学。他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礼节的严格规范。传统的中国家族体系有着复杂的结构和拜祭祖先的仪式,儒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这个家族体系建立起伦理的基础。另一方面,道家关心的首先是观察自然和发现自然之“道”。道家认为,当一个人遵从自然规律,自然地行事。并且相信自己的直觉知识时,就能享有人类的快乐。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孔子见老子

这两种思想的倾向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相对的两极,但是在中国总是把他们看成同一整体的两极,同是人的本性,因而是互补的。儒家常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儿童必须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必要的规矩和习俗,而道家的学说一般是年龄较大的人们所研究的,其目的是重新获得和发展已被社会的习俗破坏了的原初天性。在11和12世纪,新儒家学派试图综合儒、释、道三家的学说,朱熹的哲学集其大成。他是中国所有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朱熹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把儒家的学说与对佛家和道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并把这三种传统的要义全都吸收在哲学综合体之中。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孔子是一位影响极大的宗师,有众多的弟子,人们把他向自己的门徒传授古代的文化遗产看作是他主要的业绩。然而,他不仅限于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同时还按照自己的伦理来解释传统的概念。他的教诲以所谓的六经为依据,六经就是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礼》、《乐》、《书》、《诗》、《易》及《春秋》等书籍,它们阐述了中国往昔圣人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说中把孔子作为作者、释解者或者编纂者与所有这些著作相联系。但是现代的学者们认为,他既不是这些著作中任何一个作者、注释者,甚至也不是编纂者。他自己的思想是以《论语》而著称的。《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是由他的一些门徒辑录的。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传说他与孔子同时代,但是较为年长。据说他撰写了简明扼要的一部言论集,它被认为是道家的主要著作,这本书是在中国称为《老子》,在西方一般称为《道德经》,后一个名称是后来才有的。我已经谈到过,这本书喜用似是而非的隽语风格,和诗意的有力语言,使李约瑟认为它“毫无异议地是中国语言中最深刻和优美的著作。”

第二部重要的道家著作是《庄子》,它的篇幅要比《道德经》大得多。据说作者庄子大约生活在老子之后的200年。然而,现代的学者认为《庄子》不能看作是一位作者写成的,而应是由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编辑的论文,《老子》可能也是如此。

《论语》和《道德经》都是用简练而含蓄的风格写作的,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中国的思想家不惯于采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发展了一种基于不同于西方的语言。它的很多单词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而且词序主要是由句子情绪的内涵、而不是语法规则决定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远非代表清晰的概念的抽象符号。更确切的说,它是声音的一种符号,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是能使人联想到图画似的形象和情绪的一种模糊综合物。说话者的目的不是表达一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影响和感染听者。相应地,书面的文字也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机的图像,一种“格式塔”,它保持了字词形象的高度综合性的启发力。

由于中国的哲学家用一种非常适合于自己思维方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们的写作和言谈简练而不明喻,然而却富于启发性。英语译文显然丧失了许多这种形象化的描述。例如,《道德经》中一句话的译文可能只表达了原文中丰富复杂的蕴意的一小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本引起争议的书的不同译本看起来常常像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正如冯友兰所说: “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来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和印度人一样,中国人也相信有一个终极实在,它支承和统一着我们观察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他们称这个实在为“道”,它的原意是“道路”,就是宇宙运动的方式或过程,自然界的常则。后来,儒家对它作了别的解释,它们谈到为人之道、人类社会之道,并把它理解为在道德伦理上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就其原初对宇宙而言的意义,“道”就是无法定义的终极实在。从这一点上来说,它相当于印度教的“梵”和佛教的“法身”。它与这些印度的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内在的运动特性,按照中国的观点,这就是宇宙的本质。“道”就是宇宙的过程,它无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印度的佛教以事物的无常为教义,也具有十分类似的观点,但是它只把这种观点当做人类处境的基本前提,并进一步对它作心理学上的推论,而中国人则不仅相信流动和变化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而且还相信这些变化具有可以被人们观察到的恒常模式。圣贤认识到这些模式,并且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得道者”,与自然界相协调的生活,并且无往而不胜。公元前2世纪的哲学家淮南子说:

“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

那么,人类必须认识的宇宙之道的模式是什么呢?“道”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无休止地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本性。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又说:“远曰反”。他的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的境遇的发展都显示出来和往、膨胀和收缩的循环模式。

这种观点无疑是从日、月的运动和四季的变化推断出来的,随后它也被看作是生活的规律。中国人相信每当一种情况的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回过来走向自己的反面。这种基本的信念是他们在危难中获得勇气和不屈不饶,并且在成功时谦虚谨慎。由之产生了道家和儒家都崇尚的中庸之道。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中国人的观点是宁少勿多,宁缺毋滥,因为这样做虽然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肯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正如一个人一再朝东走,最后将到达西边一样,那些聚越来越多的金钱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的人终将贫困。现代的工业社会不断地试图提高生活水平,却因而降低了它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这个事实有利地证明了古代中国的这一名言。

中国人用阴阳两极对立,以明确的结构来说明“道”以循环的方式运动的概念。变化循环的极限是由这两极确定的:

阳极反阴,阴极反阳。

中国人认为,“道”的一切表现形式都由这两极力量能动地相互作用产生。这种观念十分古老,许多代的人研究了这一对原型的阴、阳符号的意义,直到它成为中国思想的基本概念。阴和阳二字的原意是一座山的背阳面和向阳面,这种释义清楚地说明了两个概念的相对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

自古以来,自然界原型的两极就不仅用光明和黑暗,而且还用男和女、刚和柔、上和下来表示。阳是强壮、男性和创造力,与天相联系:而阴则是黑暗、善纳、女性和母性的成分,用地来代表。古老地心说认为,地在下而静止,所以阳象征着动,阴象征着静。在思维的领域里,阴是女性复杂的直觉思维,阳则是男性明晰的理性思维。阴是圣贤安宁沉思的静止,阳是帝王强有力的创造活动。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太极图说明了阴和阳的能动性:

这图形具有黑暗的阴和明亮的阳的对称布局,但是这种对称不是静态的,它强有力的使人联想到转动对称,一种连续的循环运动: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图中的两个圆点象征着这样一种概念,就是每当这两种力量中的一方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在其中就已经含有它对立的萌芽。

这对阴和阳是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主题,并且决定着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的所有特点。庄子说:“非阴非阳……直且为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国人总是熟悉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以及四季的变化。因此,他们把季节的变化造成的生物界生长和衰亡的现象看作是阴与阳之间,以及寒冷而阴暗的冬季与炎热而明亮的夏季之间相互作用最明显的表现。两极之间这种季节性的相互作用也反映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上,它们含有阴和阳的成分。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益于健康的食物在于这些阴、阳成分的平衡。

传统的中医也以人体的阴、阳平衡为依据,把任何疾病都看成是这种平衡的破坏。人体分为阴阳两部分。总的来说,体内为阳,体表为阴;后背为阳,前胸为阴;在人体内有阴、阳器官。所以这些部分之间的平衡都是靠“气”沿着经络系统的不断运行来维持的,经络系统包含针灸穴位。每个器官都与一套经络系统相联系,联系的方式是阳经归属于阴器官,阴经归属于阳器官。当阴阳之间的流动受阻时,人就患病,疾病可用针刺穴位以激发和恢复“气”的运行来治愈。

因此,阴和阳这对基本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来看就是“道”的一切运动的准则。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他们继续研究阴和阳的各种组合,发展而成关于宇宙原型的体系。《易经》详细地阐述了这一体系,书名的含意就是“关于变易的书”。

“关于变易的书”的中文书名为《易经》,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神话般的古代,而且直到今天,它仍然受到中国最著名学者们的重视。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史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几千年富于素养的贤哲们一直在从事《易经》的形成和发展工作。

当代新道家卡普拉:中国的思想

因此,《易经》是一部在几千年内不断丰富发展的著作,它包含着最重要的中国思想时代产生的许多层次。这本书的发端是下述64个图形,即六线图的集合,它们由阴和阳的象征符号组成,是用来占卜的。每一个六线图含有六条线,可以是断开的(阴)或者是不断开的(阳),共有64种可能的组合。我们将在下面比较详细地介绍这些六线图。他们被看成是象征着自然界之“道”和人的际遇之“道”的卦象。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称,并且富有简短的文句,称为“卦辞”,说明与当前的这种卦象相适应的做法。“象传”是后来另增的,常常是富于诗意的几行文字,解释六线图的含意。第三部分正文以充满神秘象喻的语言来解释六线图中六线的每一条线,通常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这三个部分的正文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用于占卜。用50根蓍草以复杂的仪式来测出对应于问卜者个人际遇的六线图。其用意是使六线图显示出那一时刻的卦象,以便从中得知如何行事为宜。

“圣人设卦现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由此可见,查阅《易经》的目的不仅在于测试未来,更重要的是了解现在的境遇,以便采取适当行动。这种看法对《易经》的评价高于普通的预言书,而把它看作是一部睿智的著作。

实际上,《易经》作为一部睿智的著作,远比用于占卜重要,它启发了各个时代主要的中国思想家的灵感,其中包括老子,他的一些深刻的格言就是源于《易经》。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潜心的研究,所作的注解大部分辑入儒家后来编写的“传”中称为“十翼”,把对六线图结构的解释与哲学上的解释结合在一起。

和整部《易经》一样,孔子注解的核心是强调所有现象动态的方面,一切事物和境遇无休止的变动就是《易经》的要旨: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