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正文

刘瑜:城市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2

(2017-06-21 06:26:37) 下一个

刘瑜:城市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2

 

刘瑜:今天来到这里非常高兴,我参加过很多北京文化活动,这是第一次在这么美丽的场景。有天、有地、有河、有草,还有很多的蚊子。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场景,感觉好像是一个婚礼的场景,而不是一个讲座的场景。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城市的精神”。

在我们的传统里,当国家精神出现的时候,城市精神就消失了。无论是国家精神还是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我所理解的城市精神与之相反,它首先是自下而上生发的东西,政府并不是它的作者,每一个街道、每一栋写字楼、每一个小区才是这个城市的精神的作者。

比如北京,可能马化腾是北京精神的作者,可能范雨素也是北京精神的作者。

与之相关,城市精神作者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它是多样的、多元的、碎片化的。不但巴黎和北京不一样,北京和上海也不一样,即便是在北京内部也不一样。我来自于著名宇宙中心五道口,五道口精神和CBD精神非常不一样。每次我到CBD来的时候都觉得进城了,因为这里楼明显更高大上,这里的餐馆明显更好吃,这里的女孩子也穿得更漂亮。相比之下,五道口更像是一个野草园,一个麻辣烫小馆,但是野草园也有野草园的美,麻辣烫也有麻辣烫的味道。

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它的城市精神也往往是多元的、碎片化的,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所理解城市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一种消解权力、某种意义上反抗权力的东西。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往往是自由自治的象征。当农奴想逃脱封建主控制时就会逃到城市里,当商人想逃脱封建等级制时就会逃到城市里。看一些相关学术研讨就会分析,为什么有一些西欧国家走向了专制主义的道路,有一些西欧国家走向了相对的宪政主义道路,很大程度上是跟某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发达的城市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我非常理解贝淡宁所说的爱城主义,尤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我们的社区认同过多地集中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生活除了爱国主义以外,应该有爱省主义、爱市主义、爱县主义、甚至爱村主义,这才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社会认同,是一个更健康的认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