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正文

人文教育:不要用一个标准把人才扼杀|观点争鸣

(2016-09-29 20:56:40) 下一个

人文教育:不要用一个标准把人才扼杀|观点争鸣

 
温希庆 2016-09-30 10:37

动物世界,有的擅长奔跑,有的长于游泳,有的善于飞翔,不管你习惯于陆地、天空还是江河湖海,但凡拥有一技之长,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非要把动物们用“精英”的标准圈在动物的学校里,要求每一个动物都必须同时既要会游泳,又要擅长奔跑,还得会飞翔,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呢?不切实际,不堪设想。

然而,我们用“应试教育”的“精英”标准还教育和培养人,是否就是应该的呢?

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有些狭隘的,诚如当代,从学科设置上来说,过度偏重于考试科目: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搞得道貌岸然,煞有介事。然而,教育过程忽略了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全民健身观念薄弱,身体都培养不好,培养出一堆脑袋里被“知识”塞得满满的病态生有什么用吗?对于艺术学科不够尊重,很多富有艺术潜质的孩子身上的艺术特长更是遭受无情践踏。同时,“精英教育”在不断地知识难度升级过程中逐渐把人落下,表面上是选拔了“人才”,本质上,却又让大众在受教育过程中饱受强度知识灌输的蹂躏。从卷面分数上来看,表面上却是培养了精英,然而,细致来看,语文分数高往往并不能代表读书多、写作等语言应用能力强;理化生做题能力强,却并不是代表掌握了基础的学科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精英教育所鼓噪的只是书本解题能力罢了……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教育早在晚清的时候,就萌发出了认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培养人才的格局。时至当代,表面上学科花样挺多,却在一个死板的人才标准里束缚了自我教育的创造力。把整个教育过程局限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远远束缚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目前,教育的一切改革都应该围绕选材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人才选拔理念不改革,受强烈的教育功利性误导,教育的方式永远走在极端的书面文本灌输套子里走不出来。

把高考做成一个学科门类繁多、全面的选拔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科专样考试平台:专门的文学专业选拔平台,不考死板的背诵“常识”,直接考查创作能力,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分类考试择优选拔。多样的自然科学选拔平台,物理化学不要用书本式的题型来做,更多的需要考察一个人的理论见解,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的学科探索能力,个人感觉,当代的理化生考试题目很大程度扭曲了真正的自然科学的学科精神;同时,也要创办专门的艺术才能考试,给富有各种艺术特长的人才营造一个与语数外、理化生同等的选拔考试渠道,给艺术人才的培养营造出一个积极良好的空间。

真正的教育,需要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破除成人头脑中的“精英”幻想。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不要在教育中用狭隘的分数标准把少数人衬托出来,多数人则被蛮横剥夺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教育服务于每一个受教育者,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的内容,让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都能够学到适合自己的本领。教育的人文情怀,绝不应该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蛮横掩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