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陈氏太极拳研究》5

(2016-08-29 11:42:38) 下一个
五、北京陈氏太极拳和河南陈家沟太极拳法的区别

 

北京陈氏太极拳和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虽然都是出自一个共同的师承,但是,陈氏太极拳从河南来到北京地区后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套路和功法上的变革。
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出自晚清时代杨露蝉进京,在王公贵族弟子之间传授陈氏太极拳,将比较难练的复杂动作和低架式,变成简单动作和高架式,由此而来造成了陈氏太极拳整个风格和练习方法的革新,于是,陈氏太极拳一变而成了杨氏太极拳。
第二次重大的变革出自民国时代陈发科进京。如果说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出自简易化和贵族化的考虑的话,那么,这次变革却完全出自技击化和功夫化的考虑。
首先,北京陈氏太极拳的一路是核心套路。一般公认是83式,其套路名称如下:
第一式 太极起势
第二式 金刚捣碓
第三式 懒扎衣(懒擦衣)
第四式 六封四闭
第五式 单鞭
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
第七式 白鹤亮翅
第八式 斜行拗步
第九式 初收(搂膝)
第十式 前蹚拗步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搂膝)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捶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
第十七式 背折靠
第十八式 青龙出水
第十九式 双推手
第二十式 三换掌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第二十四式 中盘
第二十五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闪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捶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闭
第三十式 单鞭
第三十一式 运手(云手)
第三十二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脚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第三十五式 蹬一跟
第三十六式 前蹚拗步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护心捶)
第四十式 旋风脚
第四十一式 蹬一跟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头推山
第四十五式 三换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四十七式 单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第四十九式 后招
第五十式 左右野马分鬃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二式 单鞭
第五十三式 双震脚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五式 懒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七式 单鞭
第五十八式 运手
第五十九式 摆脚跌叉
第六十式 左右金鸡独立
第六十一式 倒卷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压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盘
第六十四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闪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捶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闭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运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摆莲
第七十三式 指裆捶
第七十四式 白猿献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闭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龙(铺地锦)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胯虎
第八十式 转身双摆莲
第八十一式 当头炮
第八十二式 金刚捣碓
第八十三式 太极收势
严格说起来,上述划分中还有几个过渡式没有计算在内。而且,“前招后招”和“野马分鬃”明显是四个招式,而不是两个。“金鸡独立”也是两个招式,而非一个。还有两个“海底翻花”。因此,笔者按照独立而完整的单招式来计算,发现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其实共有92式。
如下:
第一式 太极起势
第二式 金刚捣碓
第三式 揽扎衣
第四式 六封四闭
第五式 单鞭
第六式 第二金刚捣碓
第七式 白鹤亮翅
第八式 斜行拗步
第九式 搂膝
第十式 前堂拗步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第二搂膝
第十三式 第二前堂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红捶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第十六式 十字手
第十七式 披身捶
第十八式 背折靠
第十九式 青龙出水
第二十式 双推掌
第二十一式 三换掌
第二十二式 肘底捶
第二十三式 倒卷肱
第二十四式 退步压肘
第二十五式 中盘
第二十六式 第二白鹤亮翅
第二十七式 第三斜行拗步
第二十八式 白蛇吐信
第二十九式 闪通背
第三十式 第二掩手红捶
第三十一式 第二六封四闭
第三十二式 第二单鞭
第三十三式 云手
第三十四式 高探马
第三十五式 右插脚
第三十六式 左插脚
第三十七式 蹬一跟
第三十八式 第三前堂拗步
第三十九式 击地捶
第四十式 翻身捶
第四十一式 二起脚
第四十二式 兽头式
第四十三式 旋风脚
第四十四式 再蹬一跟
第四十五式 海底翻花
第四十六式 第三掩手红捶
第四十七式 小擒拿
第四十八式 抱头推山
第四十九式 第二三换掌
第五十式 第三六封四闭
第五十一式 第三单鞭
第五十二式 前招
第五十三式 后招
第五十四式 右野马分鬃
第五十五式 左野马分鬃
第五十六式 双震掌
第五十七式 第四六封四闭
第五十八式 第四单鞭
第五十九式 双震脚
第六十式 玉女穿梭
第六十一式 第二揽扎衣
第六十二式 第五六封四闭
第六十三式 第五单鞭
第六十四式 第二云手
第六十五式 双摆莲
第六十六式 跌叉
第六十七式 右金鸡独立
第六十八式 左金鸡独立
第六十九式 第二倒卷肱
第七十式 第二退步压肘
第七十一式 第二中盘
第七十二式 第三白鹤亮翅
第七十三式 第四斜行拗步
第七十四式 第二白蛇吐信
第七十五式 第二闪通背
第七十六式 第四掩手红捶
第七十七式 第六六封四闭
第七十八式 第六单鞭
第七十九式 第三云手
第八十式 第二高探马
第八十一式 十字脚
第八十二式 第二海底翻花
第八十三式 指裆捶
第八十四式 白猿献果
第八十五式 第七单鞭
第八十六式 铺地锦
第八十七式 上步七星
第八十八式 退步胯虎
第八十九式 转身摆莲
第九十式 当头炮
第九十一式 第四金刚捣碓
第九十二式 太极收势
田秋茂先生在《陈式太极拳74式与83式的来龙去脉》一文中对此说明十分到位:
陈式大架一、二路自陈长兴以来历经陈耕云,陈延熙,至其曾孙陈发科已经历时百余年,陈公发科初来北京时教的就是74式。其早期弟子:侄陈照丕,子陈照旭,杨易晨,洪均生等皆习此,洪均生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中就有记载。陈公发科在长时间教学中逐步增加三个式子即: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又重复一次就成了6式。另外,背折靠与双震脚有动作而未单列成式。在1963年《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謦著)一书出版时均单列成式。原74式金刚捣锥即为收式。63版本又增加收式,因此74式就演变为83式了。其实不管是74式还是83式都是陈公发科所传。陈公发科的中晚期弟子多习83式如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等老师。田秀臣老师直到1978年在北京体育大学录像时,三换掌只打了一换掌,这便反映了中期弟子在过渡中的痕迹。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三式是陈公发科对陈式太极拳的重要贡献,是具有强烈技击内涵的经验总结。它更加丰富了陈式太极拳,把陈式太极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一些人割裂历史,他们只说老架74式是陈长兴所传而不提它的传承脉络,更不提陈公发科的历史作用和从74式到83式的演变过程。数典忘祖好像已故150余年的陈长兴直接把拳传给他们似的。以此来显示其拳之古老。给自己扩大些生存空间。但是生存不能忘了祖宗。其实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与前人,才能更好地规范和传播陈式太极拳。
去掉重复动作,左右动作算一个,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根据各自师傅传授的不同,最多共有五十个招式,最少可能是四十六个招式(比如下面的11、15、28、37四个招式不少人学习时就被师傅们省略了,变成了连贯性动作)。如下:
1.【太极起势】第一式 【太极收势】第九十二式
2.【金刚捣碓】第二式、第六式、第十五式、第九十一式
3.【揽扎衣】第三式、第六十一式 
4.【六封四闭】第四式、第三十一式、第五十式、第五十七式、第六十二式、第七十七式
5.【单鞭】第五式、第三十二式、第五十一式、第五十八式、第六十三式、第七十八式、第八十五式 
6.【白鹤亮翅】第七式、第二十六式、第七十二式
7.【斜行拗步】第八式、第十一式、第二十七式、第七十三式
8.【搂膝】第九式、第十二式
9.【前堂拗步】第十式、第十三式、第三十八式
10.【掩手红捶】第十四式、第三十式、第四十六式、第七十六式
11.【十字手】第十六式 
12.【披身捶】第十七式 
13.【背折靠】第十八式 
14.【青龙出水】第十九式 
15.【双推掌】第二十式 
16.【三换掌】第二十一式、第四十九式 
17.【肘底捶】第二十二式 
18.【倒卷肱】第二十三式、第六十九式 
19.【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第七十式 
20.【中盘】第二十五式、第七十一式 
21.【白蛇吐信】第二十八式、第七十四式
22.【闪通背】第二十九式、第七十五式 
23.【云手】第三十三式、第六十四式、第七十九式 
24.【高探马】第三十四式、第八十式 
25.【右插脚】第三十五式 【左插脚】第三十六式 
26.【蹬一跟】第三十七式 【再蹬一跟】第四十四式
27.【击地捶】第三十九式 
28.【翻身捶】第四十式 
29.【二起脚】第四十一式 
30.【兽头式】第四十二式 
31.【旋风脚】第四十三式 
32.【海底翻花】第四十五式、第八十二式
33.【小擒拿】第四十七式 
34.【抱头推山】第四十八式 
35.【前招】第五十二式 【后招】第五十三式 
36.【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四式 【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五式 
37.【双震掌】第五十六式 
38.【双震脚】第五十九式 
39.【玉女穿梭】第六十式 
40.【双摆莲】第六十五式 
41.【跌叉】第六十六式 
42.【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七式 【左金鸡独立】第六十八式 
43.【十字脚】第八十一式 
44.【指裆捶】第八十三式 
45.【白猿献果】第八十四式 
46.【铺地锦】第八十六式 
47.【上步七星】第八十七式 
48.【退步胯虎】第八十八式 
49.【转身摆莲】第八十九式 
50.【当头炮】第九十式
再比如,北京陈氏太极拳中的两个动作“斜行拗步”与“前堂拗步”,在河南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就变为一个动作,而且名称是“上三步”。而且,如上所述,“三换掌”、“退步压肘”、“中盘”是河南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所没有的。更细致地看,双方全有的动作,现在也已经出现了不同风格和要求的练法。这些差别,比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差别可能还要大吧。
套路之外,在太极内功练习上,河南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桩功十分古朴,更接近于少林内功。而北京陈氏太极拳的桩功则吸收和接近于意拳的桩功。北京陈氏太极拳的名家赵华舫先生、胡耀贞先生等人都曾先后和意拳祖师王芗斋先生有过或长或短的师生关系。甚至沈家祯先生最初也是学意拳的,后来才转行拜师陈发科先生。正因为有这些历史渊源,因此,今天的冯志强师叔将北京陈氏太极拳发展成他个人特点的“心意混元(陈氏)太极拳”,而雷慕尼老师则创编了三十三式(陈氏)太极拳——田秀臣先生及其三位侄子也许同样正在进行着对陈氏太极拳之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因为至少我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田氏三兄弟各自不同的拳术风格和拳学造诣。在某种角度上说,他们和田秀臣先生也是不一样的。或者说,田氏三兄弟继承了田秀臣先生的遗愿,完成了对传统陈氏太极拳的继承和变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