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陈氏太极拳研究》2

(2016-08-29 11:38:57) 下一个
二、“太极拳”由来考

 

(一)、陈家沟历史推源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50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晋南的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陈绩甫在《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序》中说:陈式一族原籍是山西泽州县大槐树村。泽州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在明洪武七年,即1374年,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因村中有几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以后该村就更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地名碑
根据《李氏家谱序》中记载:“始祖与河邑常阳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礼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
 
(二)、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陈卜之后的子孙传承大致是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兄弟三人。其中,陈思齐之后人八世陈守身,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七世陈思怀之子孙八世陈抚民、九世陈奏乾、陈奏庭兄弟二人。
陈奏庭,又名陈王庭、陈王廷。约生于1509年。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为清朝在平定山东盗匪立过功。然长期不受重用。于是,陈王庭仕途无望就决定退隐乡野。在此期间,他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结合阴阳五行的理论,参考当时的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内家拳法。

陈王庭像
根据陈王庭的《长短句》一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又根据《陈氏家谱》中的相关记载:
“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因此,陈王庭并非无能之辈,而且他是在一百零八式长拳的基础上,总结和创新出新的内家拳法的。这应该是必须予以承认的历史事实。
当然,陈王庭晚年的造拳活动,按照各种传说和资料记载,还与蒋发是分不开的。
按照《陈氏家乘》中的记载: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
这段记载先已经点出“陈奏庭,名王廷”是“精太极拳”的。然后再提起和蒋发的相识之事。据说,蒋发是明万历二年生于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卒于清康熙九年。少年时代,山西人王宗岳经商路过这里,认识蒋发并将其带回山西学拳七年。蒋发回到家乡后,武艺超群,后来成为当地举兵起义的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陈王庭正是在这一时期认识了蒋发,蒋发武艺精湛,擅长技击。后来,李际遇被清政府镇压后,蒋发由于武艺高强得以逃脱,并因此而投奔了陈王庭,成了陈家的门客。业余时间,他们二人经常一起切磋拳法,客观上促进了陈王庭的造拳活动。

陈王庭和蒋发画像
我们这里可以发现:陈王庭的家传武术是以一百零八式长拳等所谓炮捶系列拳法为核心的。和内家拳法、和太极拳法起初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他的创造和革新旧有拳法,也正是在和蒋发接触之后出现的。但是,这样主张也不完全对!比如说明代戚继光《三十二势拳径捷要》中就已经存在了懒扎衣、金鸡独立、雀地龙、兽头势、当头炮等动作,这些动作和蒋发无关,也和陈王庭无关!因此,陈氏太极拳一路的出现是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能简单地说此拳得自蒋发。而这些年发现的唐村李氏家谱的史料也从侧面印证了陈王庭创拳的历史。见如下:
“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运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这里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陈王庭“创艺太极养生功”的史实。而“创艺太极养生功”则是后来陈氏太极拳的真正原型。
然而,按照赵堡太极拳流传历史的说法,蒋发传邢喜槐,邢喜槐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柏,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陈清萍——而陈敬柏和陈清萍又是陈王庭一族的后裔,他们在学习赵堡太极之时,自然也会涉及到对陈家祖传拳术的学习和继承。无论他们是否到过陈家沟,因为拳术的传承是以陈家族系后裔为基础的,是所谓族内拳法。
著名的《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溯始》一书中曾经主张: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
这应该是对另一个传承系统的说明。这一传承系统也得到了晚年陈鑫的肯定。见陈鑫作于1928年的《辨拳论》:“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人。”但是,陈鑫在此之后也明确表示:“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
正是因为一直存在着这两个传承系统的交叉传授问题,所以才出现今日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之间在拳术名称上、理论上和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北京陈氏太极拳大师田秋田先生就一直主张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是性质和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种拳法。这一观点,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来说,是非常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的一个观点。
但是,有一点我想表明:今传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动作上看,应该不属于原始的太极拳,而是陈氏家传的另一种拳法。(雷慕尼老师创编的33式陈氏太极拳,也不属于传统的北京陈氏太极拳。)因此之故,本书只收录了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路原始套路。
对比这两个交叉存在的传承系统,我们可以发现:
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是在陈王庭—陈敬柏—陈清萍几代人之间逐渐形成的,而北京地区所流传的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则是由陈发科一手缔造的。正是在这一具体而现实的意义上,北京陈氏太极拳一般是公认陈王庭为陈氏太极拳创始人,而陈发科则是北京陈氏太极拳缔造者和传授者。
有些人想公开表达是“陈王庭只创始了炮捶,而王宗岳和蒋发才是太极拳的直接传授者”这样一个心里话。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有一定合理性。一路和二路炮捶的最终定型,也许正是因为一路里面更多保存了王宗岳和蒋发的传授,而二路炮捶在名字上和发力上很明显地具有明末武术套路的若干特点。又见陈小旺《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一文中的记载:“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这一观点还是很科学而诚恳的。因此之故,陈鑫才敢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公然声称“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县,带有此艺”——换句话说,他把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上推到了1374年由山西迁到河南的陈卜,而非陈王庭。此说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可是,太极拳之所以有今天辉煌的历史和壮大的局面,却正是由于陈氏太极拳的出现才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此说见李亦畬《五字诀》中。陈家历代和此拳的密切联系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陈家历代的拳法大师都表现出努力整合二者的风格特点为一体的倾向。因此,目前主张太极拳百分之百是陈王庭独自创始的观点,主张太极拳百分之百是蒋发传授给陈王庭的观点,我们全不赞成,认为这两种观点过于极端。因为对于北京陈氏太极拳来说,一路哪怕百分之百出自王宗岳、蒋发的传授系统,可是二路却百分之百可以看作是陈发科和陈家历代炮捶的传授系统——而这两个传授系统经过陈发科的整合和加工后,出现在北京陈氏太极拳历史上的是这两大传授系统及其整合加工者陈发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接受二路炮捶就等于接受了陈王庭对太极拳的整合和改造。
?——北京陈氏太极拳练习者们从来就不关心陈家沟族内的所谓太极三路、四路、五路、六路、七路的是否存在及其套路真假、准确的创始年代等等诸多问题。因为一路和二路的存在,已经更好地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对立、阴阳统一、阴阳相互转化等指导思想。
关于此拳名是“陈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的问题:民国时代最早称为“陈家太极拳”。
最早将“家”改称“式”出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这里的“式”是武术招式的式。
我们主张还是叫“陈氏太极拳”比较准确。“陈氏”即姓氏之氏,这样才符合历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