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陈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2016-08-03 17:44:51) 下一个

陈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大名鼎鼎的义宁陈氏的祖先,现在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是始自六世祖陈腾远,他是迁移到义宁的始祖。

陈腾远之前,作为客家人的陈氏祖先,世居福建上杭。至于福建上杭之陈氏族源,则可追溯到中国著名的封建大家族——江州义门陈氏。

——公元832年,著作佐郎陈伯宣之孙陈旺在庐山脚下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开始购田置产,并在此定居。

唐僖宗时曾感其义聚一堂,御笔赠“义门陈氏”四字匾额。

义门陈氏残碑照片,见图

      

义门陈氏住宅图,见图

      

到了宋代,历经三百多年,陈氏全族多达3900余口!当时有田庄300余处。

南宋皇帝赐给义门陈氏旌表照片,见图

    

义门陈氏庄园画像,见图

     

到了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宋氏王朝怕陈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安全,于是下旨分庄,由朝廷派官员监护执行,将“义门陈”分迁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分成大小291个庄,庞大而复杂的陈氏一族,拆分起来十分不易,虽有圣旨却也历尽波折,历时八月乃定。从此,一家衍成万户。

据刘经富先生在《义宁陈氏家史述略》一文中云,在此次分庄中:

旺公十世孙、宋进士曰魁公者,携眷九十七人,自江州徙汀州,为入闽之始祖。魁公生五子,曰崑、崘、嵩、嶽、峯,兄弟同居宁化之石壁寨葛藤坳陈德村,传十二世,复由闽播迁,散处粤东、江右、楚南诸郡县。峯公十二世孙曰中兴,中兴生子十八人,后世称十八郎公。其中十一郎公字扶桑,由宁化迁广东之潮州,再迁福建杭邑之来苏乡中都林坊。后世遂尊十一郎公为杭邑一世祖。扶桑公再传十七世即为鲲池公。

文中“旺公”指陈旺,是1062年江州陈氏入闽始祖陈魁公的十世祖。陈旺是江州始祖,他将陈氏居住地由庐山迁至德安。

又,中国陈姓的受姓大始祖为西周武王时所封之陈满,以封地“陈”为姓,陈满的四十二世孙为汉太丘长陈寔,其封地在颍川,陈氏遂以颍川为族望。陈氏何时从河南迁至江西,已无记载,但如果以陈旺由庐山迁往德安之时为参考点,则可作一假设,即:在安史之乱时陈氏由河南南迁。这个推论只是以理推断,至于它的真实性,要有翔实的史料方可说明。结合“分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义宁陈氏的客家族源并非像大多数客家祖先一样是在南宋末避兵乱进入闽粤诸省聚居而成的,而是由封建皇帝下令以行政权力迁徙的结果。而这次分庄的直接原因又是因为义门陈氏庞大的聚族而居规模之下隐藏的对当时皇族政权的威胁。奉旨分庄即是朝廷对陈氏的分化,但从反面来看,也未尝不是对义门陈氏的认可与重视。这种心理渊源导致义门陈氏的后代虽然颠沛流离、险阻备尝,但他们始终不会忘记“义门陈氏”这个名称的辉煌与荣耀,身体力行,恪守家法,耕读传家,即使在他们成为客家人之后。这条路在陈寅恪先生的先祖那里,也表现得非常清楚。

《义门陈氏族谱》中的陈旺画像,见图

(一)、六世祖陈腾远

陈寅恪先生的六世祖是陈腾远。陈腾远,字鲲池。

陈家祖居福建上杭,是客家人。到了陈腾远时代,才移民到江西省义宁州修水县竹塅里村。

江西修水河照片,见图

    

江西修水陈家老屋照片,见图

    

案:陈氏祖先为客家人之说,见罗香林先生《客家史料汇编》一书中的考证:

按江西义宁县陈公右铭(宝箴)一家,据曩岁友人古公愚先生直所面告,谓昔曾于江西庐山,遇陈伯严先生三立(陈右铭之公子),与谈历史,据谓其家先世,盖由嘉应州兴宁县壩尾桥所迁出,壩尾桥陈氏与曾坑陈氏,为同系统者。余初亦颇以为然。惟稍后检读陈伯严先生《散原精舍文集》卷五载《抚府君行状》,明谓“……其先自闽上杭来迁,是为府君曾祖。”虽闽之上杭陈氏,与义宁陈氏,同属客家系统,然与古先生所言,则稍殊焉。惟义宁陈氏中,亦确有自嘉应州迁至者,如同上《散原精舍文集》卷六载《福建安溪知县陈公墓铭志》,谓“……其先几世祖自嘉应州迁义宁铜鼓营,遂世居焉。”是其例也。意古先生所面告者,乃指铜鼓营陈氏乎。

又见廖国仁先生在《关于陈寅恪先生是否客家人》一文中:

考入两江师范,适有同班同学陈莘夫兄,为伯严先生令侄,……据莘夫兄谈称,其先世系福建之汀州,后迁居江西之修水县,原为客家人。

再见《艺林丛录》第一编《记陈师曾》一文中:

江西的修水县,在清朝是义宁州,在宋朝是分宁县……这个地方虽然属于南昌府管辖,其实离南昌较远,而离湖南的边界反近。

所以,陈家多在湖南居住。今圣叹先生在《国宝云亡》一文中以为是因为“以官湖南,故子孙皆生长久住长沙”之说,显然是不当的。

陈腾远字鲲池,从名字的意义上来看,客家人的陈家久有进取之心。腾远即腾飞高远,鲲池即以自比为池中的大鲲鱼。当然是典出《庄子·逍遥游》中。

这也是封建社会中普通士大夫阶层的一点梦想,对于陈家而言,这一梦想更有了复兴当年祖业之繁盛的含义在内。

今修水陈家老屋尚存有陈腾远亲题“凤竹堂”三字匾。

(二)、五世祖陈克绳

陈克绳(1760—1841)是陈腾远的长子,字显梓,号韶亭先生。

孔子闻韶处碑铭照片和闻韶亭照片,见图

陈克绳自幼聪颖,青年时力学为文,但投考多次而连年科场不利,连秀才身份都未取得。后来援例入太学,赴省参加乡试,又不中,于是绝意于仕宦。在家中肆力于诗歌古文,晚年泛舟江湖,与友人相唱和,在当地士绅圈中颇有声望。娶当地谢氏之女为妻。此时的陈家,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寒柳堂记梦》中所说的那样“吾家素寒贱”。这几个字道出了陈氏家族史上辛酸的振兴发达历程。

到了陈克绳之子的时代,陈家才渐渐开始发迹。

陈腾远的四子中,以陈克绳的后裔最为显达。

陈克绳之名,其意义即以“克己复礼”为准绳,取法于《论语》中的孔子之言。因此,“韶亭先生”中的“韶亭”二字显然是孔子闻韶之亭的略称。《论语》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之说。古代齐地曾有所谓“孔子闻韶处”的碑铭存在。

这里的“韶亭先生”,疑当地亦曾留有“闻韶亭”之类的古建筑,才有可能以“韶亭先生”来指代有德行和学养的人。

从鲲池到韶亭,毕竟我们看到了陈氏几代人奋发进取的一个缩影。而陈寅恪先生却依然没有过多渲染祖上出身,却念念不忘他来自“寒贱”的穷书生之家。陈氏家族中的这一清醒的自省意识尤为可贵。

陈克绳墓今尚存,墓碑上书“清授太学生十八世祖陈公名克绳字显梓号绍亭大人之墓”。 碑上面刻着“湖海风清”四字。碑左右两边有对联,上联是“仙影骑箕去”,下联是“英魂跨风来”。

(三)、四世祖陈伟琳

陈伟琳(1798—1854)是陈克绳第四子,字琢如,号子润。据郭嵩焘《陈府君墓碑铭》一文中的记载:

陈琢如先生讳伟林……祖鲲池由闽迁江西之义宁州,再传而生先生。考克绳以孝义生子四人,先生其季也。

在学术活动上,据郭嵩焘《陈府君墓碑铭》中记载:

 得阳明王氏书读之,开发警敏,穷探默证,有如夙契。曰:“为学当如是矣!”

故可以定王阳明思想为陈家先祖的最初思想基础。陈伟琳精通医术,是那个时代儒医传统的实践者,这对陈家门风的更改具有独到的意义。本来,在陈家传统中并无通医道之人。但是,据郭嵩焘《陈府君墓碑铭》一文中的记载:

以太淑人体羸多病,究心医家言,穷极《灵枢》、《素问》之精蕴。遂以能医名。

陈寅恪先生的《吾家先世中医之学》中记述的通医之先祖就始自陈伟琳。

医学活动之外,在文化活动上,他曾创办义宁书院,培养当地客家子弟学习。在军事活动上,他又曾组织团练,抗击当时太平天国义军的攻打,以防卫义宁有功而远近闻名。

陈伟琳娶当地李大嵘之女为妻,生有三子,长子陈树年,次子陈观瑞,三子陈宝箴。其中,次子早亡。

陈伟琳字琢如,此名和腾远类似,其义是希望能立于伟丈夫之林。而其琢如之字,则是指品行象玉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