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内容涵盖:传统经学为主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商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研究、宗教史和制度史为主的商周史研究、版本学和校勘学为主的古典文献研究、京都学派为主的海外汉学研究、古代神话和诗论为主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个人资料
正文

刘正教授论文《民国名人张璧评传》4

(2016-05-18 12:12:21) 下一个
二、张璧早年的军旅生涯

 

张璧少年时开始,先是在家接受私塾教育,而后正式就读并毕业于霸县高等小学。在他大哥张律生的帮助下,张璧到天津就读中学。
1902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并设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以鄢玉春为总办,王振畿为提调,李士锐为总教习。修学期限,中级以上为半年,初级为一年。
同时,袁世凯又在北京设立练兵处以训练新军。并派人分赴正定、大名、广平、赵州、冀州各地,会同地方官精选壮丁6000名,分别训练。当时,袁世凯对新军的要求是“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总原则。按名注册,由地方官员协助操练新军。
见《清史稿》记载:
 
二十五年……二月甲申,申谕各省办积穀、清讼、团练、保甲。丁亥,命武胜新队名曰虎神营。举行京师保甲。戊戌,胶州湾德兵藉词护教,入沂州境。命吕海寰告德国
外部,止其进兵。以新建陆军训练有效,予袁世凯优叙。
 
又见《清光绪朝实录》卷五百三十四:
 
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三,练兵处奏筹拟陆军学堂办法。上谕:“依议行”。
 
那一年,张璧17岁。1902年,张璧中学毕业后,他为了减轻大哥的生活负担,就报名参加了北洋新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当时,张璧的军饷是每月二两五钱银子。这些钱足够可以保证当时一家几口人购买一个月的基本口粮。幼年丧父的张璧,几乎是在大哥的照料下完成了学业的。因此,当了兵有了军饷的他,极大地帮助大哥改善了家里的生活压力。
 
在新军中,张璧和同为军人的刘梦庚等人成为好友。
张璧在新军中,和其他军人一样,训练十分艰苦。由于当时的新军中已经有了德国和日本的军事教练,当时称之为“洋教习”。因此,毕业于中学的他,开始了日语学习。正是这些军事训练基础和日语学习基础,两年后,他进入了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学习。
当时的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录取工作很简单,基本上是面试决定,没有文化课和军事课的考试。而面试合格与否的原则依然是袁世凯的那句“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要求。比如,当和尚的孙岳,穿着袈裟来参加报名考试,只因会武术,就被当场录取。
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先后由刘永庆(1902-1903)、冯国璋(1904-1905)、段祺瑞(1906-)任总办(即校长)。
这时学堂的建筑格局完全模仿日本士官学校,也是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护城河环绕。这里原是一座拥有殿宇百间的关帝庙,1900年时曾遭八国联军焚毁。新建军校时,就利用原来的庙产并征用了邻近土地,改扩建而成。整个学校建成后占地达一百八十多亩。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大操场和靶场四个部分。
本部居学校的中心,由南、北两院组成。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教学区。南院的东、西两侧是教室和学生宿舍。当时的学制是两年。
1905年,20岁的张璧,由于他具有初步的日文基础,所以他被分配在武备学堂的“洋文班”学习。
 
关于张璧哪年进入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的问题,目前为止,各类文字记录和相关文章均语焉不详。根据他和商震是同期同学、而商震是1905年17岁时考入的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因此之故,笔者曾主张:张璧考入北洋陆军武备学堂也是在1905年,即他参加新军两年之后。我曾根据张璧1924年4月13日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而商震却是在晚他一年以后的1925年9月24日才获得这一军衔,考虑到当时授予军衔时特别注重的入学或毕业于陆军学堂的时间先后这一论资排辈习惯,显然张璧的入学时间或许应早于商震的1905年。但是,由于在1906年9月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开除加入“同盟会”师生事件,正是在这一事件中,张璧和商震等人同时被除名——如果他是1904年入学的话,那么到了1906年的9月,他该已经毕业了而不存在被开除的问题。既然是被学校除名,可见他也应该是1905年入学。至于为何他早于商震一年被晋升为陆军中将,只有一个原因:当时他的察哈尔省全区警务处处长兼警察厅厅长这一职位是较重要的。
在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洋文班”是当时特别设立的以德、日模式培养军事人才的专业。当时的任课教师中就有日本人和德国人。据说他和商震上课时曾是同桌好友。
案:商震,生于1888年,卒于1978年。字启予,又作起予。河北保定人。1905年,商震考入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到校后,他很快就加入了同盟会。但是,很不幸的是,1906年8月,张璧和商震等人因为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而被学校开除。
在不到两年的学堂生活中,张璧有了几个很好的朋友孙岳、商震、张席珍等人。而和尚出身的孙岳当时则比他高一届,并且在1906年顺利毕业。
从下面这张照片来看,当时黑板上使用的语言可能是德文,但肯定不是日文。
 
1901年,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吴禄贞回国后,出任武昌将弁学堂军事教习。
案:吴禄贞,生于1880年,卒于1911年。湖北云梦人。1898年,他被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正是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兴中会。1901年,他回国后,意外地认识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并且被张视为奇才,加以保护和推荐,于是,吴禄贞成了武昌武备学堂的教习。张之洞死后,吴禄贞特地向朝廷呈奏了《为已故大学士张之洞官鄂最久,功德在民,请建专祠事折》。师生之情,尽情表露出来。1903年11月4日,他和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周震鳞翁巩秦毓鎏柳聘农、柳继忠、胡瑛徐佛苏等12人,在长沙保甲巷彭渊洵家举行秘密会议。开始创建秘密的反清革命组织“华兴会”。
关于具体创始人数,刘揆一在《创立华兴会》一文中记载为:
 
公乃邀合吴禄贞、陈天华、杨守仁、龙璋、张继、宋教仁、秦毓鎏周震鳞、叶澜、徐佛苏翁巩、章士钊、胡瑛柳大任、张通典、谭人凤、王延祉、彭渊恂、萧翼鲲、柳继贞、彭邦栋、陈方度、何陶、萧堃、朱子陶、任震、陈其殷、吴超澄及予弟道一等,创立华兴会于省垣连升街机关部。
 
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明德学堂正式成立,黄兴任会长。
5月,吴禄贞北上,调任北洋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即骑兵专业训练负责人)。正是他引领张璧、商震等青年军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5年,刚刚考入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的张璧,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导师、当时的教官、训练科马队监督吴禄贞。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张璧和商震等青年军人先后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华兴会、同盟会。
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住在头山满的家中,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在黑龙会的斡旋下,各派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中国革命组织在东京黑龙会总部聚会,协商组建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复兴会合并而成,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吴禄贞、张璧、商震等华兴会全体成员自动成为同盟会创始会员。至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同盟会《乙巳、丙午两年会员名册》中,并没有记载张璧、商震的名字,但是有张继的名字。因为当时,加入同盟会必须有个人签署誓言的《盟书》,并将此《盟书》交到总会才算正式入会。而吴禄贞、张璧、商震等华兴会属于集体入会,所以没有保存下来他们各自签署的《盟书》。
1906年11月18日,朝鲜参政大臣朴斋纯致函朝鲜统监伊藤博文,意图侵占我国东北延边地区,要求日本政府派员前往中国延边地区保护实际上已经非法越境来华的所谓“朝鲜垦民”。针对于此,清政府在1907年7月任命徐世昌东三省总督、吴禄贞随行任军事参议,处理东北事务。到达东北后,徐世昌调集了4000多名士兵,在重要地点设立“派办所”。深刻了解日本的军事野心的吴禄贞首先提出“筹边之道,贵在知边”的建议。这一建议为徐世昌所接纳。于是,徐世昌派遣他到延吉调查边务,任命他担任延吉边务帮办。
 
从1894年日本出版的地图的左下方,可以明显地发现当时的日本已经确认间岛为中国领土。
由于缺乏人手协助开展调查工作。于是,吴禄贞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在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的几个懂日语的学生、同盟会会员张璧、商震等革命青年军人。1907年7月中旬,已被学堂除名的张璧、商震等人,被吴禄贞招揽到东北,参加北洋陆军,任初级军官。从此开始了张璧当军官的历史。吴禄贞既是他的军事导师,更是他的人生导师,是他引导张璧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里的间岛,原名垦岛,因有大批朝鲜移民长期非法越界垦荒而得名。该地区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自古属中国领土。韩国一些团体却认为“间岛”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县市。至今,朝、韩两国部分政客意图对中国提出所谓领土主权的要求。
1907年7月11日, 日本驻华使节阿部照会清政府外务部,居然声称:“间岛究为清国领土, 抑为韩国领土, 此事悬案已久, 迄未解决”。与此同时,日本派遣大批间谍人员到那里进行勘察和刺探军事情况等活动,并不断地挑起事端。日本外务省甚至派遣斋藤季治郎任间岛派出所的所长,意图形成对那里的实际管辖局面。
案:这个斋藤季治郎,是当时日军中的所谓中国通。他生于1867年,卒于1921年。在1899年至1904年曾任杭州武备学堂洋文班的教师。后来晋升为日军第十一师团中将师团长。
 
1907年8月,吴禄贞得到日本军队在间岛附近集结的消息,立即让张璧、商震等人带领军队与当地民团,做好防御准备。然后,吴禄贞向日本军官斋藤季治郎致信,表达守卫领土的决定,要求对方立刻无条件地退出边界。吴禄贞在信中严正声明说;“延吉厅所辖之地是中国领土, 我国早已设置官衙, 军队在此管辖, 已为万国所公认”。并且要求日本宪警“立即撤走”。这是军人的张璧第一次亲身参与的保卫祖国领土的行动,这对他今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斋藤见清军已经有了防备,不得不下令日军撤出中国边境。然后,斋藤季治郎向日本外务省撰写了详细的报告和建议。见电报原始文献:
 
而吴禄贞也亲自主持撰写了《延吉边务报告书》,并绘有《延吉边务图》。后来,清政府以此为中日谈判的重要依据,终于让日军彻底退出了间岛地区。
1909年5月,吴禄贞升任延吉边务督办,并任北洋陆军协都统(即该军最高负责人的助理)。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图们江清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该条约完全确立了间岛为我国领土,以图们江为国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为基点,以石乙水为分界线的总原则。
1910年,处理完间岛问题后,吴禄贞在庆亲王的推荐下,调任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即该军最高负责人)。于是,张璧、商震等人也追随吴禄贞回到关内,随后张璧担任了北洋陆军第六镇的三等参谋官。
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总部驻地在北京南苑。原统制为段祺瑞。现在改由吴禄贞统领,自然是由于段、吴二人曾在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时代的上下级关系。当时北洋陆军主力一共编制六个“镇”,一镇有12000余名官兵,“统制”是镇最高长官。经历这次间岛问题,追随吴禄贞的张璧彻底明白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使得他意识到外交周旋和军事准备两者缺一不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但是北方却依然在清政府和北洋陆军的控制下。这时,驻守山西的清军发动起义,八十六标标统(即该军最高负责人)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革命军都督。清政府立刻命袁世凯派兵镇压。于是,袁世凯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的第六镇前往镇压。但吴禄贞带领张璧和全体军兵却前往了石家庄。
在石家庄营地,此时的吴禄贞认为革命的时期已到。于是,他在娘子关,带领张璧等贴身参谋,和阎锡山单独会面商谈,决定组建“燕晋联军”,定于11月7日一起回师北京,讨伐清政府,发动“中央革命”。
据樊文稷《民国名人张璧》一文的说法,当时的吴禄贞曾激动地对张璧、商震等全体军官演讲说:“荫昌倾北京精锐之师南征武昌,诸位如果要和我一起倒戈,进攻兵备空虚的北京,可以兵不血刃而定天下,然后绥靖士民,易置帝政,而传檄东南,释甲寝兵,天下事可大定。”
 
张璧、商震等人积极地响应吴禄贞的主张。他们先是谎称已经招安阎锡山的军队,而后张璧、商震带兵又在石家庄扣压了运往湖北进行镇压的饷银二十万两和大炮十门及粮食等重要军事物资。此时,吴禄贞的言行被军中的密探密报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在得到了军中密报后,才明白自己的爱将吴禄贞这时也已经成了逆党。于是,袁世凯下令段祺瑞刺杀吴禄贞。段祺瑞则以重金买通了吴禄贞手下的骑兵营长马步周,将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参谋官张世膺,副官周维桢等第六镇上层军官刺杀于石家庄军营中,北洋陆军第六镇的起义遂宣告失败。如果吴禄贞不死,他很可能在进入民国初期时代成为一名大军阀,张璧和商震都将成为他手下的重要将领,也许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和民国的格局将彻底改写了,可惜一切还只是“假设”和“如果”而已。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大小和价值,往往很难准确地说清楚。
吴禄贞被杀后,袁世凯立刻在第六镇展开肃清逆党的行动。张璧、商震等青年军官自然在被肃清之例。于是,张璧在军中同盟会份子的安排下,逃往当时东北的奉天省。
为了躲避追捕,他开始使用了“张君玉”这一名字。这一名字后来也被旧北平特别市公署警察局张璧档案中所记录和保存下来,足以证明其真实性。
正是在1911年10月底前后,张璧在奉天加入了影响他一生的一个传统组织——青帮,引导他进入青帮的师傅是当时青帮“理”字辈的王约瑟。当时按照青帮的辈份,张璧在青帮属于“大”字辈。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张璧在奉天,充分地利用了青帮组织和他的毕业于军事学校的特长,他和商震发起组织了陆军小学,招集学生学习,计划建立东北地区的“光复军”,积极地策应武昌革命。他和同属于“大”字辈的青帮成员、同盟会成员顾人宜、杨子厚、杨大实、蓝天蔚、朱霁青、蒋大同、徐于、刘乾一、陈干、祁星宸、石磊等青年,包括辛亥革命成功后的陆军中将厉大森等人、成为了革命战友,他们一起参与组织了著名的高力门起义、凤城起义和开原起义三次起义,为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辉煌的战绩。频繁的起义证明了当时奉天的革命活动的积极和张璧等军事学校毕业生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
1911年11月13日,山东省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宣布独立。
11月中下旬,张璧等人带领数十名革命青年学生,到达辽阳西南刘二堡村,在那里建立了“光复军”革命基地。
11月24日,在袁世凯第五镇军队的打击下,山东又被迫取消独立。当时,主张继续独立的革命党人建议加入中华民国政权。
11月25日,张璧和商震等人在辽阳西南刘二堡村再次打出了发动起义、召集“光复军”人马的白旗标志。此举迅速引来了当时的辽阳地方官员和巡警、军队的镇压。1129日,张璧等人组织敢死队,准备起义。当天夜晚,商震因为临时有事外出,离开这里得以幸免于难。前来镇压的赵尔巽的军队将张璧等“光复军”起义者们团团围住。经过激烈地交火,枪少弹绝的起义者们,牺牲了数十人,而张璧等部分有过军事训练经验的起义者成功突围逃生。
张璧、顾人宜、蓝天蔚等人带领突围成功的“光复军”部分成员渡海到达山东烟台,继续开展他们的革命起义活动。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海外回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大总统。
 
1月20日,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应山东地区同盟会和革命党人的要求,委派胡瑛出任山东都督府都督。
案:胡瑛,生于1884年3月28日,卒于1933年。原名胡祖懋,字敬吾。后改名瑛,字经武,号宗琬。湖南桃源县人。1903年,他在就读长沙经正学堂期间,协助黄兴,参与创建了华兴会。1905年6月,他留学日本。8月,他在日本参与创建了同盟会。1906年2月,短期回国领导革命活动。1907年,他在汉口被捕并被判死刑。后经直接找到张之洞说情营救,他被改判无期徒刑。1911年1月,与蒋翊武、詹大悲等人在武昌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胡瑛为该组织领导人之一。武昌起义后,胡瑛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于是,胡瑛亲自到汉口各个租界,宣传中国革命宗旨和军政府的对外政策,赢得在汉口各个驻外使馆的理解与支持。
胡瑛带领着黄兴手下的3000名革命军人到了山东后,2月21日,立刻联系上了正在烟台组织革命活动的华兴会的老友、“光复军”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的张璧,让他带领东北“光复军”,全体整编加入到他带来的军队中。于是,在胡瑛领导下,张璧带领的东北“光复军”成员在烟台芝罘岛建立了革命基地,建立了一支新的军队——“关外民军”。时为军人的张璧,成了山东都督府都督胡瑛最信任的革命武装领导人。
按照当时日本外务省的情报记载:
在谁来当这一军队的最高领导人的问题上,张璧和商震、杨大实三人之间展开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军事学校毕业的张璧、商震任“关外民军”正、副总司令。而杨大实则落选退出,并离开了“关外民军”。
自此,张璧第一次成了一支军队的领导人,为他进入民国时代积累了革命资本。特别是张璧亲自出马,并利用他在青帮的地位和关系,策动烟台、青岛、威海等地的北洋海军中的青帮份子先后易帜,归向革命,更使他威名远扬。史称这次革命行动为“芝罘独立”。
 
 
如果说吴禄贞引导张璧走向了革命,那么胡瑛则是将张璧领导的东北光复军推向了北方革命的前台。正是在1911年11月至12月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积极的革命活动,山东省的同盟会“武”先锋张璧和河北省的同盟会“文”先锋张继,一时间赢得了“北二张”的名声。和“北二张”并立的 “南胡汪”,就是时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的“武”先锋胡汉民和时任南方议和参赞“文”先锋汪精卫。故时人称之谓:“南胡汪,北二张”。
1912年1月22日,胡瑛在山东烟台宣布独立。
2月初,清政府派遣军队进攻山东。胡瑛向南京政府告急,要求增兵。于是,一直在南方领导“光复军”的李燮和带兵前来支援。李燮和立刻派遣手下、“光复军”第二混成旅旅长李炯和团长周朝霖,带领三个营,日夜兼程赶赴烟台。张璧则立刻和李、周率领的部队会合,他们带领各自的军队,联手协助胡瑛,最终导致了山东再次脱离清朝统治。
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彻底结束。
3月19日,袁世凯下令解除胡瑛山东都督府都督之职,改任新疆屯垦使。他辞而不就。可惜革命成功以后的胡瑛,在袁世凯的阴谋打击下,他丧失了所有军事指挥权之后回到日本,一度与李燮和等人一起又转而支持袁世凯称帝,从革命蜕化成了反革命。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人性中最为软弱的妥协性的一面。《蒋介石日记》1915年8月14日中就明确记录:“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
应该说,辛亥革命成功之前的张璧在吴禄贞、胡瑛等几位民主革命导师的正确引导下,他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是非常积极和进取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