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思乱想

(2016-05-29 06:07:48) 下一个

昨有网友问,“这里有不少父母是解放前的大学生,有几个是贫下中农出身的?”
就事论事,摘斗摩霄答,“我就认识几个长辈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出身贫农。”
楼主回应,“说说是哪几个大学吧。这里人多,可能有人知道。” 有网友说,“还是有,但比例低”,并做了说明。楼主也承认“肯定会有几例,任何年代都有爱惜人才的人,但没有普遍意义。”
问的问题是“有几个?” 回答是“几个”。“几个”,“多乎哉,不多也。” 确实没有普遍意义。但这是问一答一,而且是据实回答,不是“好像”。
没有普遍意义不等于没有意义。
任何年代,出身贫寒而成为学者的都比出身富裕的比例低,但不是没有。
邹鲁、吴稚晖等,都出身清贫。“郑三发子”出身低贱,不也留日?
古人就拿两个宋人举例吧。陈世美是状元,博士生,家境如何看过《铡美案》的都知道。那是民间传说,不足为训?How about 范仲淹?赞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位?划粥割斋呀。都没普遍意义,但意义深刻。陈的故事古为今用可佐证贫下中农子弟读大学后忘本不认爹所言不虚,范的故事可有多种引申发挥,从“穷且益坚” 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到不忘阶级苦-大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悉听尊便。
讲到普遍意义,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对传道授业者的尊重更有文章可作。
既然“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还上大学干啥?还办大学干啥?办几家“抗大”、“农大”不就得了?
80年代初,全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街道都有。可惜学生毕业后“学历”一栏不能填“大学”。
弱弱问一句,“红大”“抗大”毕业的算不算大学生?
随想而已。别往政治上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