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格拉底的悖论: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

(2021-08-15 15:46:28) 下一个

据说杠精苏格拉底有一次和柏拉图抬杠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

 

柏拉图:这不难办,请出示户口本

苏格拉底:滚!咱雅典哪有那套玩意。

 

柏拉图:出门右拐,找希波克拉底作DNA亲子鉴定,或者去城外,找波斯战俘去作滴血认亲。

苏格拉底:不中!我是试管代孕,生我的亲妈和我血滴不到一起。

 

柏拉图:请出示出生证。

苏格拉底:也不中!我生母已故,现在这个是后来的妈。

 

柏拉图:套路呀!@¥%&。。。。她的结婚证上可有相关记录?

苏格拉底:还不中!我妈领养了我,但从未结婚。

 

柏拉图:有豆腐没,想砸自己的头。

苏格拉底:中!这块是冰冻的,坚固耐用。

 

和那个假托苏格拉底的小区保安三大问类似,这个苏格拉底悖论也纯属虚构,但情节却源于真实。当然,实际场景不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徒当面嘴炮,而是始于笛卡尔,洛克,休谟,莱布尼茨时空相隔的笔战,延续至今数百年的“人格同一性”之辩:如何证明某人(始终)是某人?后面讨论不限于人格的同一性,而是更一般的逻辑同一性 “A是A”。

 

亚里士多德为了回答赫拉克利特如何证明“那条河是那条河”提出了“形式定律”:本体的构成形式决定其同一性。

莱布尼茨则为了回答人格同一性,某人从幼自老始终是某人,提出了“成分定律”(显然他不知道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甚至忽略了身高体重的变化):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成分相同的,所以本体的构成成分,决定其同一性,自己是自己。

苏格拉底之后400多年又有人搞怪,提出了一个忒修斯之船悖论。相传古希腊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忒修斯有一条船,常年不断修缮,以新木料更换部份零件或船身。年复一年之后整个船身的所有木料均焕然一新。(按霍布斯所说)从忒修斯之船淘汰下的旧木料收集起来后又按原样拼凑起一条“忒修斯之船”。那么现在哪条船才是忒修斯之船?又如何证明忒修斯之船才是忒修斯之船?

换个更绝的说法,如果忒修斯之船干脆一次被大卸八块拆成零件,然后马上全部以旧换新,用复制的新部件重新组装复原一条崭新的忒修斯之船。换下来的旧木料和零件也马上按原样组装成另一条旧“忒修斯之船”。那么现在如何证明哪条忒修斯之船才是忒修斯之船?

苏格拉底悖论和忒修斯之船悖论实际上告诉我们,人格同一性“某人是某人”,甚至更一般的逻辑同一性“A是A”,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以及后来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独断的那样是一个超越人类经验的本体论自然法则,而是一个相对的认知论命题。从A本身(包括质料及形式)来说,无所谓A是否是B或者是否是A自己。就好比我之所以始终“是”我自己并非因为我身体的具体材料身型,它们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远不如我的社会保险号稳定可靠。“是”这个概念不是来源于本体自身,而是依赖于甚至来源于主体(人类)相对的认知意识甚至认知模式(转一大圈回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比如社会对母子关系的认定,忒修斯个人认同意愿(哪条船是(或者两条都是)他的船),我意识中的自我,记忆,甚至(有人这么认为)信仰,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等。

用个自然科学的例子来看“同一性”的认知相对性。掷两枚硬币A和B的结果是两枚硬币均为正面的概率为多少?答案是1/4。如果这是两枚质料和形式一摸一样的全同硬币,掷出结果是两个正面的概率为多少?换汤不换药,还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均发生的概率,答案仍然是1/4。因为无论硬币本体是否全同一摸一样,认知上总能区分其彼此,比如按照其位置及轨迹,或者掷出的先后次序来确认彼此。

如果这两枚硬币不但本体的质料和形式完全相同,而且认知上A是B,B也是A,A和B时时处处如影随形完全不分彼此,那么掷出结果是两个正面的概率为多少?这就是大约100年前爱因斯坦遇上的一道高中数学题。

早在1900年,普朗克就从经典电磁波出发,加上能量正比于谐振频率的量子化假设,推导出了正确的黑体辐射公式,并因此获得史上第一个量子物理学诺贝尔奖。普朗克这个推导现在已经科普化了,甚至曾经出现在中学物理奥林匹克比赛卷中。

然而普朗克之后20多年,人们始终不能从量子化的理想气体模型推导出他的公式。直到1924年印度物理教授波色在课堂上讲解这个问题。波色本来是企图向学生们讲解为什么量子化的理想气体模型推导不出普朗克公式。但他的推导犯了个错误,忽略了一个粒子之间的置换因子,其结果反而出乎意料地得出了这个公式。

波色意识到这也许并不是个错误。虽然并不能解释略去这个置换因子的依据和含义, 他仍将自己的推导写成论文,指出如果略去那个置换因子就得出正确的结果。波色将论文投往英国期刊却未被接受,所以他干脆将论文直接寄给爱因斯坦。巨匠就是巨匠,爱因斯坦马上意识到扔掉那个置换因子的深刻含义。爱因斯坦将其称之为“全同性原理”。这个原理不如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和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那么知名,但具有同样的颠覆意义(尤其考虑到当时物质波和薛定谔方程均还未面世)。这个原理告诉我们,量子化的全同粒子不仅仅是经典气体模型中本体意义下一摸一样的粒子,还是认知意义下不分彼此A是B,B也是A的粒子。它们之间互相置换不具有额外的物理可认知性,所以在计算概率样本可能数目时不应该有那个置换因子。

回到前面那道高中数学题,如果现在两枚硬币是量子化的,那么它们不但本体上全同一摸一样,认知上也根本不能区分彼此。它们各自独立的正反面没有物理可认知性。物理上只存在硬币是否均为正面,均为反面,和一正一反(但不可区分哪个正哪个反)这3种结果(而不是4种可能)。如果每个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那么掷两枚量子化硬币结果均是正面的概率就是1/3 ,而不是经典概率1/4 。

虽然颠覆,但毫无玄学,爱因斯坦的“全同性原理”实实在在地揭示了逻辑同一性“A是A”不是一个超越人类的绝对本体论属性,而是来源与人类的认知。这里,同一性中“是”的概念来折射的是主体(人类物理学家们)认知模式,非要以硬币或粒子的图像去解释和认知微观世界。人为自然立法,爱因斯坦的“全同性原理”就是人类赋予自然的法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噶瑪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zr' 的评论 : 聪明!多谢指点。
lzr 回复 悄悄话 "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这句话本身就有自我矛盾的定义。第一个"我妈"就是肯定了这个人是“我的妈妈”,那后面那个"我妈"还有什么可问的意义呢?如果存在第二个可问的意义,那么第一个是指的谁就不知道了,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答案了。
噶瑪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眸影摇红' ‘泥中隐士’ 和‘歲月沈香’的评论 :

多谢评论。其实后半部分有点失败,至少是有违通俗易懂的初衷。我会吸取教训。再谢!
噶瑪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多谢评论。这里不牵扯任何诡证或错用范畴,如果有,欢迎指出来。我原帖实际上是写给另一个哲学坛子的。之前写过一系列帖子(有原帖也有跟帖),都是在讨论康德哲学。其中一个关键议题是,形式逻辑法则(特别是同一律)不是超自然绝对法则,而是产生于人类认知结构,或者说是“人类知性赋予(表象)自然的法则”。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类知性为自然立法”。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这类事情其实是关于逻辑范畴问题,属于哲学问题。
这类问题也是所有诡证的基础,就是错用范畴,因此在逻辑上看不出问题,但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中学时有数学诡证这本书,很有趣的东西。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有看点!
泥中隐士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好,也是不懂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和Plato的form有关,是哲学里的一个大问题。
眸影摇红 回复 悄悄话 读前半部分把我笑得。。。读后半部分把我绕的。。。写得好,赞赞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