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华盛顿

有缘在美国生活几年,发现一个与过路游客不一样的美国。
正文

《北京折叠》里的人情冷暖

(2016-08-29 06:02:06) 下一个

原先的同事前几日说起和其他组员聊天,很是想念我曾和她们一起工作生活的时光。挤出其中些许恭维的水分,确然应是其内心实话,源于作为资深北漂的我,当然理解努力在北京打拼的白领底层姑娘们的艰辛,于是乎在日常团队管理中略略多了些体谅和人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姑娘们习惯了整日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却有担当好沟通富人情味的放养式管理,当时尚未觉应好好珍惜,经历几番对照,终于开始怀念起来。
彼时正在圣路易斯一个豪宅区的表姐家里,后院游泳池里碧蓝的水晃动已近傍晚却仍热烈的阳光,晃得我的头开始晕眩。坐在池边,边看孩子们在水中欢嬉,边和表姐聊天,听她讲一家人在美国的艰难奋斗史,以及现如今作为中产的他们,为女儿选择高昂学费的私立小学的缘由,除了接受良好教育,更重要的是从小建立人脉,以便将来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

正是《北京折叠》

因获雨果奖而迅速火起来的时候,这部科幻小说除了北京可以被人为折叠的科幻创意,俨然是一部阶级划分森严的现实小说。

小说里的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依言喜欢第二空间的秦天,却离不开老公吴刚提供的优越生活,只能以谎言来拖延时间;第二空间的张显愿意去第三空间体验生活,却只为以后能升入第一空间;第三空间的老刀不想帮依言撒谎,却难以抵御巨额的封口费;第一空间的老葛对第三空间父母无尽思念,却难以相见。


底层、中产和精英

不同的阶级很夸张地被人为创造的空间相隔开,除了一些特殊权力的人物享受的特殊通道,即便骨肉至亲,亦几乎老死不能随意往来。 现实的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每一个充满欲望的都市里,人们看似有交集,实际各个阶层基本都是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上层的人们在谈着GDP、通胀、投资、公益和各种峰会等高大上的词汇,中产阶级忙于送子女去好的学校接受良好教育以便将来跻身于上流社会,下层的人们则如小鸡啄米般每天努力工作以维持温饱,更有人不能求得工作机会,只能靠救济生活。就在这华丽丽的美国首府里,走上街头,也常能看到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举着"Homeless"的牌子,拿着蹦跳着几个钢蹦的罐子,向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四处张望和祈求。


在老刀的眼里,第一空间里的景和人都美得不像话,是他无法企及的生活。然而这个他所羡慕的世界里,各人亦自有其烦恼,甚至比第三空间的生活更操蛋,因为只有宴席过后、曲终离散的狼藉才是其唯一真实的片刻。而第二空间更是在撕裂中前行,一方面如张显、秦天一样削尖脑袋要挤进第一空间,大部分却只能固定在原地,另一方面却也有人时时有可能重新坠入第三空间。

小说冷冰冰的现实里,尚存的些许温情,来自于老葛对于老刀的多次保护,源于他们曾来自同一世界且年龄相仿,撇开努力和运气的偏差,老葛原本也只是老刀,老刀或者也能成为老葛。而老葛的身上还留有的些许人情味,使得对于和其父母同样还生活在底层的老刀富有天然的同情心,这一同情心和老刀对于捡来的闺女糖糖的挚爱,在那个冷冰冰的世界里,尚能给人留一点点希望和曙光。

现实总而未至于如此绝望,人性总还有暖的一面。记得很多年前,在钱还比较值钱的年代,听小姑聊起其邻居过来借钱,已近中年的男人,微微驼背,吶言罕语,面带羞惭。小姑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尝尽人间冷暖,本该愤世嫉俗,却天性悲天悯人,侠义心肠。来借五十,刚刚略有富余的小姑随手给了他一百,并告诉他不用归还。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

吴语

和微信公众号

生活在华盛顿

下期:俺家老爷子是个开心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