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无外乎下列三种人
1)拥抱体制
2)与体制保持安全距离
3)远离体制
拥抱体制---是进取的需要
与体制保持安全距离---是生存的需要
远离体制---是理念的需要
然而,还有一种人,他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他的名字叫变色龙,他随体制的变异起舞,看权臣的眼色行事,在民情和官意之间左右逢源,这种人,大都吃着皇粮,喝着民血,从不吃亏,更不会落难,其中一些获益很可能远超上述任何一种。
这几种作家,在有人类的地方都存在,不同之处是每一种在群体中的比例不同,体制差异越悬殊,比例差异就越大。
公共危机发生时,体制决定媒体、作家的表现。是配合政府的表演,还是关注民众的现实;是在意自己的风光,还是留心民意的动向,反应这些人的操守如何。
我看到最精彩的一幕,是一个作家从质疑体制的弊端,到大大方方的被招安。
方方直言:“我写‘武汉日记’的基调始终秉持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举动,并且努力帮助政府说服不理解的人们,帮助政府安抚焦虑的人们。”
而我想说:我从未想过如何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而总是在想,如何让政府变得更好,更能契合民意。
即使她在配合政府,我不认为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因她的作为引起诸多争议,反而影响了抗疫的实效。这个当口,文人还是少说,不说为宜。她毕竟不是一线记者,最好不要转移大众关注的焦点。如果你没有切肤之痛,没有亲临困境,没有参与具体救援,你当然可以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品头论足,真正有需要帮助的人是没有闲工夫听一帮文人说什么感同身受,写什么我和你们在一起这类文字的。
既然要抗疫,为何要逞一些没有营养的口舌之快!文学是战后的佐料,不是战时的营养,没听说过哪一场战争靠文学打赢。
相比,现在是团结一心抗疫的时候。
真的想直起来,多弯,多久都不是事儿。
这年头太多人的正义不过是逞口条之快。
我还真没看出哪里像男儿,只看见被招安。
然而情况改变的话,也许不少人能做到——假如一有不惧俗世恶势力的精神信仰,二有能与恶势力一拼生死的物质武器。
否则,还是远走天涯,找一片安身立命的自由土地吧!
走错门把脑袋挤了?
见利忘义那是真性情,但良心也是可以装出来的。
此后疫情失控,祸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隐瞒!
这种大撒币,应该立即下台谢罪!
我不会预测我不在场的情形下会做什么,这太矫情,但我知道什么情形下我会做什么,这就够了。
有时弯腰是为了有一天能真正站起来!
可以说是有限的异声。
没错
文人想怎么表现是自己的选择,但不应该绑架民意。
中国有思想的人有。但在 1.5 米的房子里,你无法挺直 1.8 的脊梁。
我的这些文字在几个微信群里都能看到,国内当然也能。墙内,墙外,我的说法不变。
————————
而我想说:我从未想过如何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而总是在想,如何让政府变得更好,更能契合民意。
我的这些文字在文学圈的微信上也能看到。
不仅仅是作家,各行各业都一样,左右逢源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