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郎平何以成为国际排球大师?

(2016-08-22 09:43:33) 下一个

郎平何以成为国际排球大师?

这篇短文试图简要地从人才学的角度谈谈郎平为什么会成为排球大师?

按照常规的说法, 一个人才, 特别是杰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条件,成功 =天才+ 勤奋 + 机遇。日本著名实业家和哲学家稻盛和夫认为,人的成功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前一个公式是加法, 这个比较好理解, 三个因素都具备了, 那是最理想的境界,缺掉其中任何一个,就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或者只能成为一般人才。意思是条件越少, 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个公式是乘法。我们知道乘法的每一个因数对全局的影响都很大。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为零, 那乘积就是零,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是负数, 乘积就是负数。比如一个人能力很强,热情很高,但思维方式错了,思维方式是零,那结果就是零;一个人光有热情, 但能力不强(智力或体力),思维方式不对,结果就是瞎忙一阵,是个垂头丧气前功尽弃的结果。 一个人是这样, 一个组织(企业实体,事业单位,甚至国家)也是这样。两弹一星的成功,能力(人力,物力, 财力)强势,热情之高就不用说了,思维方式也十分对头 –-- 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它工作都让路,等等。大炼钢铁就错了,首先是思维方式错了,能力(技术,知识,财力等等)也十分欠缺,就剩下比天还高的热情了。结果如何,历史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

现在套用上面的两个“公式”来分析一下郎平的排球大师之路。

郎平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十三岁开始她的排球生涯,可以说她的职业起跑线还是比较理想的。1981年博的大名,以“铁榔头”名闻天下, 时年21岁。对一个运动员来说, 那是合适的成名年华。这里我们用第一个公式分析一下。郎平有排球天赋吗?  不仅有, 而且超强;郎平勤奋吗?当年铺天盖地的故事已经告诉全世界,女排姑娘们如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奋勇拼搏;郎平赶上好机遇了吗?机遇太好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深入人心。女排精神代表了时代精神, 女排队员成了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 娱乐明星, 和榜样明星。中国女排顺势而为, 五年之内, 连连夺冠。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式微。队员都年纪大了,大家都分别开始全新的人生旅程。当时优秀运动员的出路之一正赶上了“赛而优则仕”的时代潮流, 好多队友频频出任各级体育官员。而郎平则不喜欢做官,排球仍是她的最爱。她在考虑其它出路。郎平的不想做官, 一来天性使然, 更主要的是她在郴州训练时与官员打交道时那一场龌龊的官场经验,想必各位读者都读过了。那个经历给她带来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使她耿耿于怀, 发誓不去当官。1986年, 郎平正式退役之后,既不想做官, 也不想躺在荣誉上平庸过下去。

她先去大学学英语, 不久之后决定自费去美国留学,想充实自己,拓宽视野。

1987年在美国学了体育管理,后来她在大学找到了学校排球队做助教的工作,也尝尽了出国求学的种种艰辛。

后来郎平这个勤工俭学的穷留学生回国,见到她那些做了处长主任的队友们, 令她感慨万端。

又后来, 郎平为了挣学费而受雇于意大利排球俱乐部打球, 膝关节受过重伤, 动过手术。

再后来,郎平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英语大关,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直到1995年回国执教, 郎平共在海外度过了8年打工求学的艰苦生活。足足八年苦战的“洋插队”经历,把郎平打磨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经验的明星球员, 一个具有国际专业素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一个集排球运动天才,丰富实战经验,接轨国际体育管理文化于一身的排球运动全才。更主要的是国外八年抗战的酸甜苦辣咸,把她打造成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她蓄势待发,等待时机,再度辉煌指日可待,因为她已经占据了胜利的制高点。

现在来小结一下郎平留学八年给她的成长带来什么。用稻盛和夫的公式来分析。成功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首先, 在稻盛和夫的公式当中,什么是能力? “能力”主要指先天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大造就,就是后天学到的知识, 技能,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郎平而言,她有打排球的天赋,国外八年,她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她读了相关学位,她当过排球助教, 她和在异域文化中的排球高手和顶级教练朝夕相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她的知识领域和思维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她八年前的世界冠军境界。所以郎平的能力具备了超强的运动天赋,丰富实战经验,娴熟的技能技巧,系统的理论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为她成为专家型人才打下来坚实的能力基础。

其次是热情。在稻盛和夫的公式当中,“热情”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职业)的一种恒久的热爱与激情,是百折不挠历久弥坚地对成功和完美的如醉如痴的追求。 郎平从十三岁开始打排球,40 多年来,她无怨无悔, 对排球的爱从来没有动摇过,是这种对事业的高度热情支撑她的第二次人生起航, 保驾她从一个灿烂走向又一个辉煌!

什么是思维方式呢? 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思维方式包括, 对比鉴别,分析综合,路径选择,价值判断, 结果评价,取舍定夺,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成功条件的识辨与满足条件的步骤行动计划, 等等。思维方式是个导航器,光有优质的技能和高度的热情, 如果思维方式错大错特错了, 仍然可以一事无成,甚至走向既定目标的反面。回顾郎平中国女排退役后的思维方式,大方向非常正确,第一, 她绝不做官,第二,苦学英语, 第三,自费出美国留学(自费意味更多的自由选择),第四,选择了合适的研究生专业,第五,仍然泡在排球界打工 — 当助教,办暑期青少年排球夏令营,参加职业俱乐部比赛, 第六,坚持,坚持,再坚持。 80年代海外留学的辛苦没有留学经历的人无法想象, 贫困, 寂寞, 语言不通,文化冲击,再加上多次必需手术的伤痛,郎平打掉牙往肚子里吞, 都挺过来了。最后她一览众山小,领略了世界排坛无限风光。当然, 顺理成章的选择就是做排球教练了, 而不是作为一名学有所成的海归,流落到做官的老路上去。

我们看到了郎平的成长经历也完全符合稻盛和夫的成功公式,所以她水到渠成地成为大师级的排球专家,一位世界级的球星和世界级的教练。

通过分享郎平的成长历程, 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杰出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上述的加法和乘法!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杰出人才横空出世的不易和艰难。盛名之上尽是辉煌,盛名之下满是艰辛, 非常人可为也!

郎平后来作为国际大牌教练的种种表现和儒将风范就不用赘述了, 世人有目共睹。 

微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leonardo2025 回复 悄悄话 队员要都像男足那样估计朗导也不行
Blue-Crab 回复 悄悄话 稻盛和夫的成功完全来自他的天赋、运气,而绝对不是他的理论。 郎平的成就和日本人没关系!
xiangpi 回复 悄悄话 为人正直
今留 回复 悄悄话 拜读全文,很好的分析。在美国,许多打football或其他球类的有名球员,都作不到总教练。而郎平是先读英文,再在美国读体育管理的专科,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中国女排有希望继续成为世界冠军十多年了。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第一, 她绝不做官--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第二,苦学英语, 第三,自费出美国留学--选择了正确的国家。
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她又选择正确又努力,当然会成大师。
加拿大乡下人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敬佩郎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