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阿嘎夯,桑烟除秽柏熏香。
野狗自在安睡卧, 水转经轮散佛光。
大师画像万人敬, 络绎游人念仓央,
情缘诗赋传后世, 不解其意已断肠。
导游扎西,司机老吴,从三个旅馆(神湖,瑞吉,香格里拉)接上11个游客,直奔哲蚌寺。
哲蚌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色拉寺,甘丹寺 并称拉萨“三大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藏语“米堆”之意。1416年(永乐十四年)由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主持修建,位于拉萨西郊5公里更丕乌孜山下。
每年拉萨雪顿节期间,哲蚌寺要举行隆重的哲蚌雪顿节的开场仪轨——展佛仪式,又叫晒佛。藏历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这天,哲蚌寺的僧人们要在根培乌孜山上挂出一副高三十米、宽二十米的巨大释迦牟尼像供人们瞻仰。
需要护照,凭票入园,左拐上坡,一个大缸似的器皿里桑烟袅袅.
桑烟: 一般用生长在三千米海拔以上生长的圆柏属植物方枝柏的细枝和叶,当地称为柏香。藏族人认为凡是不干不净的身和物都要用柏香熏陶后,才能清除秽气得到真正的清净。拿起放在旁边的不同的枝叶闻闻,淡淡的香味。扔到大缸里,在青烟缭绕下,闪现着好多五颜六色的门票。
比起昨天在罗比林卡,今天的感觉清爽许多,用力转沿途的每一个经轮。
经轮亦称为“法轮”或“玛尼解脱轮”。在西藏,到处都有许多经轮。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或咒语,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念诵之功。
斜坡上趴着的野狗,不闹不叫,或静坐,或酣睡。右侧的水沟里清澈透亮的水不急不缓地流淌着,第一次见水转经轮,不禁驻足观看。
岩石上的画像是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被藏族人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右手边的台阶很陡,上去就是甘丹颇章-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
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达赖喇嘛住在甘丹颇章,从那里开始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达赖喇嘛主持西藏的政权为“甘丹颇章政权“。
殿外可以拍照,殿内不可以拍照,不可以带帽子。
殿前广场的地是阿嘎土夯制的, 广场上有庆典活动时,赖喇嘛在大殿高层的伞盖下观看。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筑屋顶和地面采用的传统材料或制作方法,先将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后铺于 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在夯打过程中,工人排成一排,边唱边夯,场面颇为壮观。夯制出来的阿嘎土屋面和阿嘎土地面美观、光洁。
不清楚是什么特殊的日子,殿内座无虚席,红衣喇嘛们手拿经文诵经,整个大殿庄严肃穆。
去了措钦大殿,但没去任何扎仓。
中午由导游推荐去一个可以自助(50 元)或点菜的餐厅,虽然自助的菜不错,大家都选择点菜,因为谁也吃不多。若谷点的土豆丝+米饭(30元)很快上来,可是有人点了比萨饼,等了好久,好久(2小时),最后这几位等得不好意思了,担心耽误大家时间,决定走人时菜才上齐。
午饭后去色拉寺,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据说鼎盛时期曾有5000多名僧人。
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寺”: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
曲然,一般也叫法园、讲经院,就是讲经、辩经的场所。
辩经指的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
辩经通常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多种方式。
以一对一举例,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提问,一人负责回答。发问者站着,回答者坐着。发问者每次提问前会大力击掌,击掌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击掌响亮,动作幅度很大。发问者气势逼人,回答者必须马上回答,不能反问。
色拉寺的辩经场设在通往正门通道的北端,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庭院。导游带众人进去,里面古树参天,红衣喇嘛们或坐或站正在激烈地辩经。游人允许靠边坐下看,不可以用相机,但可以用手机拍照。
一个站着问,一个坐着答,发问者提问,发问者的动作是“右手背拍左手心”:错。,动作依旧是“右手心拍左手心”:对。右手在对方头上绕圈时,那就代表着答者要出局了。
辩经考验了僧者的智慧具足、心机熟练与通晓经籍。
辩经过程中,既要考虑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还要顾及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
当然,辩经的目的并不是要争出个你输我赢,而是旨在通过辩经的形式,提高个人对于佛法的领悟程度。
在外圈席地而坐,不解地看,红衣喇嘛们或站或坐饶有风趣地辩解着,声音即喧嚣又缥缈,总之听不清也听不懂,但饱眼看个正着,面前的一对年轻师傅手势鲜明,笑意满面,远不像想象得那么严肃。站着的一个表情丰富,动作也多。据说拍手多重时会把胳膊拍出血。
从小在家习惯和父亲,哥哥争辩的若谷,如今看到如此友好的辩经模式不禁敬意满怀,若非小我破碎,胸怀无边谁能做到就事论事,毫无分别心地发问并欣然接纳错对?
回旅馆休息片刻,傍晚集合去吃团饭。这家餐厅离八阔街不远,团队有13人。以清淡,七成饱为本,蔬菜里有咖喱,油盐多不益多吃,牦牛肉挺嫩个,味道不错,羊肉看上去有些奇怪没尝。大家分享高反经验:
“昨晚在旅馆打了一针(600多),感觉好多了。“
“头疼得厉害,没睡好觉。“
“一直在吃红京天,感觉还好。“
“在吃降压药,和降眼压药。“
自东向西进入布达拉宫广场, 夜色下的布达拉宫美仑美换,天上繁星满天,水边绿柳婆娑,从人缝中拍张倒影,虽然远非看到的壮观,介于唯一的摄影工具是手机, 效果还满意。
导游催大家集合,若谷申请5分钟,去看看近景,导游慷慨地批准15分。转身,疾步向宫墙走去,夜幕笼罩下,台步派上了用场,稍有造次起伏,脑浆便随之跌宕,胸口也气虚,如果行云流水,只觉身轻自如,心平气和,头清眼亮,与平时无异。声称无明显高反的年轻的队友拍了张高跳的照片,头疼也瞬时问候了她,当然全无大碍。
白塔上,最佳的拍照位置,由几个支着三角架的摄影人士占据。
西藏拉萨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原为一体,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两山之间的谷口为一座底部带通道的白塔,形成进入拉萨城的门户。20世纪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北京路在此通过,从此拉开了两山的距离。一些虔诚的信仰者虑及神脉被阻断,便用长长的经幡将两山牵连在一起,五彩纷飞在城市高空中飞扬,成了拉萨一道亮丽的风景。
1995年修建布达拉宫广场,恢复“巴嘎噶林”三座古老白塔(近景为药王山白塔,中间是过街塔,远处是红山白塔)。昔日的过门塔又被复建在原址,既方便交通又维系了神山的脉络,也成为布达拉宫雄伟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队友们友好地相互提醒时间,二十分钟后,司机在路对面等候,十点钟了,回旅馆后需要洗澡,一夜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