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母

我还有一个名字,叫水中向日葵
个人资料
正文

北漂题材中篇小说《黄金水母》连载五:北京的哥

(2016-02-22 05:09:33) 下一个

  回想二十多年在北京的生活,良好的教育背景,辛勤的工作,再加上不错的运气使月光融入了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她当然知道故乡的记忆再温暖也无法胜过北京的诱惑,北京让她这个从小就颇具艺术气质的小女生,到青春恣肆的大学青年教师,再到机关老到成熟的政府官员,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她找到了惬意舒适的生存土壤,北京的厚重历史,北京的文化多元,北京的包容大气,北京的先锋时尚,北京的一切至今让她着迷和兴致昂然。她甚至一点都不羡慕移居国外的同学,在洋人国度里漂泊的生活,没有血脉的根基,没有民族的归属,更没有文化的认同,远不如自己在国内的悠然自得。

  作为一个新北京人,说起北京精神这八个字: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月光总是觉得最能体现北京城市特点的就是“包容”二字,首都的政治中心决定了这个城市的豪情大气和五湖四海,祖祖辈辈生活在皇城根下让那些土生土长、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有了一种他们独特的热情和爱“显摆”、“善白活”的习惯和特点。

  月光清晰地记得,是一次坐出租车的经历让她开始喜欢上了京剧,借着车里收音机播的京剧段子,月光只是随便搭话,谁承想人家北京的哥把个京剧竟然如数家珍、趣味横生。您是东北人吧,东北有二人转,您喜欢京剧吗,那可是咱的国剧。月光只得如实地回答,不懂,但感兴趣,其实月光不懂是真,说感兴趣更多是客气。

  这位的哥是边开边聊,车速放慢了许多。跟您说,老辈们看戏那阵子都是小剧场,观众与演员相距近的几尺,远不过二、三丈,看过去扮相清晰。京剧这玩意的迷人之处是真正欣赏它必须进剧场看整个舞台上的演出,看演员真实的表演,欣赏的是眼前的真人,北京人艺有句话:“大幕拉开是真的”,说的是话剧,但用在京剧也是一个理,讲究的是台下观众是实实在在地坐在你眼前看着听着你的唱、念、做、打,讲究的是台上台下眼神的交流、互动,下意识地齐声叹息、笑声、喝彩、鼓掌,结束时的返场叫好。

  的哥说的是头头是道。京剧艺术的表演特点决定了“角儿”的作用,有人说“角儿”就像今天的这明星那明星,其实不然,京剧的“角儿”是一出戏的灵魂,有了“角儿”甚至不需要什么导演、舞美师、灯光师,仅个把琴师随便一个场子就能把观众拢住,观众还要捧“角儿”。您知道吴祖光先生吧?此时的哥颇有些得意。

  月光好不容易找个搭话的机会,赶紧回答,知道,知道,看过他写的《风雪夜归人》。其实我们东北二人转也讲究“四功一绝”,唱、说、做、舞外加绝活特技,二人转当然不如京剧的场面大,可也不像人们印象中的低俗,也有经典的东西,都是票房闹的,这么下去会毁了二人转。

  嘿,看您就是个读书人,今儿算碰上知音了,以后有机会咱也瞧瞧经典的二人转。这位的哥接着说。上世纪三十年代,人家吴先生读高中时就迷恋京剧,有一段时间甚至天天逃学到广和楼看戏,广和楼就在今天的前门,他捧的“角儿”叫刘盛莲,唱京剧花旦,当年刘盛莲比吴先生大二岁,吴先生对刘无比崇拜,戏散后到后台等刘盛莲卸妆后自费请夜宵,直到骑自行车送刘回家。那种捧“角儿”的感觉不比今天的追星族差。

  京剧那是讲究呀。和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其欣赏的独特规律,程式化,您看,抬腿表示上楼,低头表示进门,拿个马鞭就算是骑着马了,我这开着车没法给您比划呀。月光乐了,赶紧说,您说就行,您不用比划,我能听明白。

  京剧的特点在于你要真正欣赏它就要对京剧有些了解,具备起码的知识和对剧情的了解。欣赏京剧不是看故事片、电视连续剧那么简单随意。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外到中国来看京剧,为了满足他们安排的净是一些折子戏,“三叉口”或者“猴戏”什么的,其实那在京剧算什么呀。你琢摸呀,一个外国人头一次来中国上来就看《借东风》、《状元媒》打死他也看不懂呀。

  咱们进剧场并不是来看故事情节的,早烂熟于心了,讲究的是听戏,一出戏,咱戏迷们可以反复看,看的是“角儿”,看不同“角儿”的精彩。老一辈戏迷听戏总是双目微微半闭,八仙桌旁侧身而坐,一手扶着茶壶,一手随着节奏敲板眼,听到精彩处,那身子一振,双目圆睁,啪的一声把桌子拍的山响,高声叫道“好”。

  哎,说起来挺可悲,现如今戏票太贵了,咱的哥看不起啦,有时实在心里惦记就去戏曲学院给学生们的演出叫叫好,捧捧场,他们需要观众捧,咱们不用花钱看。车上这半个多小时,月光感觉一晃过去了,到地方了两人都觉意犹未尽,相互道谢。一个是谢谢有了听众,过了嘴瘾,一个是谢谢坐车这点功夫还长了京剧的知识。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