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樵

人生如戏,笑谈人生,活出潇洒,启迪脑洞。
正文

瓶颈了,停下来思考(没图)——颠覆美学

(2016-03-03 08:57:09) 下一个

瓶颈了,只能停下来思考。你别问我是谁!为了不被成见,才换个马甲写文字。

 

题目好像是有点噱头的意思,美学有现成的定义(去查查谷哥度娘,他们都会告诉你)怎么颠覆呀?大概美学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大众审美的时间轴。也许是时间轴来到了大众摄影和大众PS的当今,人人都是美术家,人人都在创作,人人都有资格点赞拍砖当评委。传统的人本的美感定义就在这被扭曲了。因为他自己只能构到那个水平的图,自己只能P到那个水平的S,看到自己认为好看的图片就毫不吝啬地点赞。打住,那只是好看,跟美好像还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赏心悦目与美又多少异同,可能还得去问问谷哥度娘)。在有些网上的比赛中还有大量的拉票的网虫,甚至还有用软件刷屏的。那些拉来的投票人又有多少理解美学的?

说到比赛,咱先来一个选美比赛。通过比赛看看——概率美学

问题来了:断臂维纳斯美吗?那丰盈的肌肤,沉静的神态,微微扭转的身躯给人无限的美的信息。芭比娃娃美吗?水灵灵的大眼睛,那最完美的三围,和黄金律比例的身材,又多少人为之趋之若骛。但是,你能告诉我她们谁更美吗?5位专家评委绞尽脑汁各自找专业根据,500名的大众评委凭直观感觉和好恶去投票,其结果恐怕都很难服众。换一批评委结果很可能又会怎么样。问题是:什么是美?

说到美的定义,是不是精准的数字能化让世界更美,来看看——统计美学

上帝把美注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有了向往美的愿望。但世界往往令人们与美总有那么一点点距离,无奈人们就渴望得到真正的美,至少是在美学的角度来看。有人曾用电脑合成过世界最美的脸蛋,这人也真逗,他采用了大量的人脸样本,数字化了各种比例,壹千个鼻子,五千只左眼,一万只右眼,三万个下巴,20万个在嘴角。。。反正大量的样本,你不能不说他做得不客观。蹬蹬蹬,蹬,世界上最标准的脸蛋诞生了。因为TA是最标准的,所以没理由说这张脸不美。但是,这是人脸吗?不,它是数学脸,它不会笑也不会哭,更不会含情脉脉。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脸。这么看来,我们还真需要回头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美?

先看看当下流行对美的称谓——表述美学

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多链接我都不想点开,因为题目中充满了让人甜得发腻的词汇:“最美。。。”“美得令人窒息。。。”“你没看过的。。。”“。。。风光无限”“天堂。。。”“。。。太美了,不敢看,美哭了”等等。开始我就很忐忑,怕我真正看到了最美,以后就没有追求了。但还真很好奇,看了不少。有些是不错,但更多的看了也白看——没印象,或看了后悔,后悔花时间和流量。因为各种PS,各种重口味的过饱和,高反差,各种令人发指的摆拍群拍画面让我都看吐了。我甚至怀疑这种拼图式的网页是谁在付钱。我更想问到底谁去过天堂?天堂就这样天天麻痹人们的视锥细胞吗?扯远了,说回表述。

这里有带出了一个问题:是当下的语文枯干了或是发杈了,还是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化了?当然了,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当代的审美。我想起了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月份牌,又想起了后来的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还有大跃进是的“三面红旗”“千里马”的壁画,以及文革时“拿起笔来做刀枪”的宣传画。那可都是公认的主流美术啊。现在的主流美是什么呢,就拿摄影来说,看看我能不能说全了:跌水一定要拉出丝绸的线;太阳不能超出地平线;山上一定要有雪线,要日照金山;树林一定要有雾;老人脸上一定要有最多的褶子。我发现现在的主流美与以往的主流美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高饱和,强反差,大光比,不行就来个雾气昭昭,反正不腻死你算我输。因此在表述上一定要用“最美”一词。不过,它也真是一种美,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的观众被美哭了呢,依我说这种美叫做——“大众的美”或“媚俗的美”,没有一点贬意哈。要是把你狂点赞的,类似工笔重彩的照片放到足够大,挂你家客厅里,你要吗?但人们内心里追求的是怎么样的美呢?但为啥又要这种美大加赞誉呢?好像很矛盾是吧。所以我们还是要问:什么是美?

说细点,写实与情绪——那个更美

泛泛地理解写实主义绘画,大概就是具象画法。国画咱就不说了,唐代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吴道子算是中国画写实的鼻祖了,当代更有众多的改良派国画具象大师们。单单说油画超写实画法,其仿真层度可以画到让你不信是画的,让尼克尔镜头都不敢与之相比。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这种古典具象人像多如牛毛。最写实的应该是还是当代的。画人可以画出皮肤的毛孔,甚至还有汗毛,雀斑的阴阳向背都能让你看出立体感来。画衣服可以画到纤维级,你要是用显微镜没准还能看到毛衣里的螨虫呢。够细了吧。

但是在众多的画作中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真不多。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34916 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捧?但那种看破你心事的微笑,那种充满磁性的亲切眼神,那穿透力时间和空间的力度,在其他画中是很难找到的。(我说的是原作哈。当然要看的是劣质的印刷品又是另说了,别看不出来的说我瞎掰哈。)所以她才那么出名。再看看爱德华 蒙克的《呐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6%E5%96%8A_(%E7%B9%AA%E7%95%AB)#/media/File:The_Scream.jpg,这可不是具象作品,整个画面都象地震时水里的倒影,线条歪歪扭扭地,可桥上的那个人让你的眼睛不忍离去,你就是睡一觉醒来,好像还能听见那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声音。前景与背景人物的对比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是想象与真实的对比。这些作品之所以名气大,是不是来源他那让人肝颤的震撼力。你说她出名也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这是情绪的表达。

你会说:人物当然可以表达情绪啦,并不是有所有的画面都有人物。那好,咱们再看看风景画。如果你了解苏联绘画,一定对希斯金不陌生,在希斯金的风景画中,几乎全部都能找到俄罗斯地貌的色调,和俄国人那种独特的忧郁情绪一样,既描述了画家对俄罗斯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热情(如《森林景观与鹭》http://www.p2home.net/picture.jsp?pid=3228),也表达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画家沉静忧郁的心情(比如《橡树林的雨》http://minghuacheng.com/gallery.php?id=97)。看到他绘画时情绪在风景画中的表达,可以说比人物画更为突出。除了大多数利用冷色调的环境色反映安静和黑色的忧郁,即使在整体是暖色调的风景中,那背光面也充分地利用对比手法衬出了森林中阴冷的气温和湿度。在画面中你似乎会听到柴科夫斯基音符。作为风景写生画家的列维坦用暖色表现阳光的作品较多, 但他的画面上却也老是有笼罩着一种阴沉的色调,颜色也是那样晦暗,他绞尽脑计,但却无法使画面上显露出哪怕是一丝笑意来。(如《墓地上空》http://www.youhuaaa.com/UploadFiles/images/Painting_Pic_Full/103/51264.jpg)。看他的画,每每会联想到屠格涅夫所著《贵族之家》里的画面。所以当你看到俄国画家的画作时,你绝对不会认为是欧洲或北美画家的作品。

反观欧洲写实主义风景画家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了欧洲的纯净优美的田园风光,残酷的战争或华丽的古代建筑,哪怕是宗教绘画,欧洲的天主教和新教风格强调的是福音主题,而俄国的东正教绘画强调的则是耶稣受难。两者有着相当不同的表述。养尊处优的欧洲贵族画家绝对和劳苦愁烦的俄国画家表达的情绪相当不同。这也是情绪的表达。

说回摄影,享有崇高国际声望的的户外登山摄影家Galen Rowell’s 针对人的视觉系统对一幅照片和对一个真实场景的不同反应,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拍摄照片绝不是为了真实还原摄影师看到的场景,而是通过照片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和想象力。”这似乎也说明了很难想象一个情感麻木者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摄影家马克。吕布和亚当斯。谁能说说他俩的作品谁的更美?这个问题看来确实有些荒唐。马克吕布提着相机在中国满大街溜达,亚当斯背着8X10的大画幅移轴在优山美地的山坡上支帐篷。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怎么能比呢?拿这个问题去问摄影师,一准得挨骂。得,咱不问了,知道有这个问题就行了。但另一个问题必须要问:为什么现在出不了与马克吕布和亚当斯齐名的摄影师?现在的装备比他们那时侯的不知先进了多少倍,能吃苦耐劳的摄影师数量之多更是无法计数。每年的摄影比赛更是琳琅满目,很多作品从质量上讲肯定超过了前辈。可惜,没有闻名遐迩的公认的大师。为什么?

要我说,大师要的不是出几张惊天动地的大片,而是开创一路风格。大师一定是里程碑式的似的人物,他能划出一个时代。而现在的摄影大湿们不过是在重复临摹着马克吕布和亚当斯们的习作,或着是帮大师们补拍一些当今的场景。因为大家推崇的就是写实,并声称没有任何移花接木的PS。诸如:黄金点构图,慢门超长曝,低角度日光,超焦距景深叠加,亮度蒙板等等都是鸡尾酒的原汁,如今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在追求最理想的配方,好拿到鸡尾酒会上去亮相,而且为此起早贪黑,乐此不疲。

慢着,先别忙着品酒,我再问你一句:请问你的作品区别于别人的特征是什么?你有在表现情绪吗?

5. 这样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美”有配方吗?

“有”。从早年的韩画到如今的行画,复制的都是著名的世界名画。一群刚刚从美院毕业的大学生们把这三四年学到的笔法刀法调色法一股脑地涂在画布上,就有了当年的韩画和如今大芬村的行画。另外一拨前赴后继的老法师新法师背着最先进的器材冲向名山大川去咔咔咔,回来后就死命地加饱和加反差加锐度。要不然就对准一些无辜者脸上的皱纹去啪啪啪,回来后就往死里加黑加暗角。然后就投向世界各个角落的摄影大赛,无休止的摆拍群拍。于是,冠军诞生了,大湿也就诞生了。因为前期的各种滤镜各种技法和后期的各种软件已经形成了令人膜拜的“最美”的配方。

但是,当你看到这样的一幅作品时,真的不想关心是谁拍的,或怎样拍的,更不想知道拍摄时的故事。因为作品里没有感染作者的感情符号。这能出得了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吗?“能出。。。不就是玩吗?咱就是玩儿,说不定那天玩出了奇迹呢!”得,人家就是玩玩。好吧,玩儿的人就此飘过吧。咱不想和你抬杠。

好几次看过类似的报道说,某王子,某土豪买了世上最好的装备,跑遍了世界最奇特的地,方用了若干年时间拍成了国际大师,得了多少奖。对,这样是玩出大师,但美可不是玩出来的。艺术是孤独的,是不可重复的,艺术是不能复制的,是艺术家用心力熬出来的。你见过那个艺术家愿意出卖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是艺术家用生命熬出来的。

有人说“没有气质的,只靠几何形体的堆砌根本谈不上美,没有性感的元素也很难谈得上美,要说的话,充其量是漂亮”,弗洛伊德给了这句话的根据。所以有时候我按快门之前常常问自己“你拍那玩意儿有意思吗?”是啊,我拍的那些玩意儿,想往哪儿挂呀?

有时还在俏皮地想,是不是还要在视觉艺术上有所追求。

因为严肃地问题在这儿——当代还能出毕加索吗?谁能再划出一个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风水纵横 回复 悄悄话 真是好文!我加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