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玄奘留在《心经》中的梵语让达赖如是说

(2016-02-10 18:34:33) 下一个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玄奘在印度学习了17年后回大唐,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回到大唐的生命最后20年间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以前看唐朝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为梵语,尘俗汉译为”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总觉得晦涩,明明可以意译,为何玄奘不译,代之以梵语发音?尤其到最后说到咒语全部是梵语:“......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后来知道了玄奘当年译经有五不译原则:

五种不翻的理论具体是指:


秘密故,如陀罗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意义)。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多种含义的词,不翻(意义)。如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等词,不意译。


此无故,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 本地(中国)没有的事物,不翻(意义)。如印度的阎浮树、乾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中国所无,保留梵语原音。


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梵语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不要以为这五不译是唐朝玄奘给自己翻译佛经私下定的规矩,实际上这几个原则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化翻译界一千多年。例如到清末,沙发在慈禧太后时传入中国,这属于“此无故”的范畴,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东西,屁股下面还安装弹簧,所以直接音译“sofa”为“沙发”。这些例子数不胜数。甚至这五不译原则影响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欧美自然科学名词的汉字化翻译原则。日本僧俗朝野历史上一千年来对玄奘顶礼膜拜,二战侵华时还特别盗取走玄奘舍利,目前唐玄奘遗骨舍利分别安放在日本的两个寺庙中享受香火供奉。

在一场《金刚经》开示的法会上,在听完 听众席集体吟诵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十四世达赖喇嘛说出如下的话: 

中土汉传佛教是佛(释迦牟尼)的直接弟子,所用(唐玄奘真经)的经卷都来自于佛(释迦牟尼)原始梵文经卷,是直接传承。汉传是藏传佛教的大师兄,藏传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中观轮和量经是由印度静命大师和他的弟子莲花生大师从另一语言系巴利文经卷翻译成藏经的。藏传佛教是汉传佛教的师弟。这次他给汉传佛教的弟子做开示,只不过是由于他读经更多,知识经验更丰富的缘故。

(莲花生大士,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

在玄奘西天取经1350年后,听到达赖评价汉传《心经》(玄奘)的这些话,仍不禁对唐三藏前后20年西取真经,又用20年在中土译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由衷钦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