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

希望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初高中生的教育问题。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朋友们、对自己都有帮助!
正文

王锋博士专访:如何调动学生内动力?

(2016-01-13 18:34:59) 下一个

教育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各种教育方式如何从根本上发挥作用,说到底还是如何调动学生内动力的问题。

 

大家都在谈因材施教,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如何调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如何在保持好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下把他打造成英才?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对有着丰硕教育成果的美国资深教育专家、国际知名教育集团Areteem Institute的王锋院长进行了专访。

 


王锋博士(Kevin Wang,PhD)中国首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国家队队员。现居美国南加州。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和洛杉矶分校任教,也曾任美国高科技公司高级职位。多年来在美国倡导和推动趣味数学教育,逻辑思维训练,奥林匹克数学和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竞赛,参与美国多个数学科学竞赛的命题评判委员会。

 

问:Areteem80%的学生都进入了国际一流的顶尖大学,请问,能取得这样成绩的奥妙之处是在哪呢?有什么独特的教学方法或是窍门吗?

 

答:卓越的成果是自然而然达成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言其他。没有持续兴趣作为基础,成绩的提升、能力的增长都无从谈到,因为我们想要的是学生的持久发展力。所以,不能把兴趣和成绩弄反了,它们是互相推动的关系:有兴趣,愿意思考,有进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良性递进的前进过程。越喜欢学,学到的越多,从而能解开更多的题目,感受了解决难题的乐趣,就像垂钓者享受了鱼满仓的乐趣,一定是欲罢不能地继续下去。

 

《论语》里面的圣贤思想是“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定要因人而异。佛教里谈度人有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各异,目标集中,就是想方设法把每一个学生用他接受的方式领进数学的大门。

 

对教师来说,学生们对学科的兴趣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兴趣是钥匙!一旦掌握了这把钥匙,开启了数学宝库的大门,里面无尽的财富在等待孩子们来领略和享受,所以浸透着兴趣的数学学习是兴奋的探索,追求答案、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就如同野外探险者的攀登,别人看到的是他的辛劳和艰险,他自身感受的是拼搏的快乐和登顶的惬意。

 

问:王锋院长,我们了解了Areteem的教师团队,确实很牛,都是一顶一的国际级竞赛选手或是专家评委,你们是怎么做到把老师这些本事真正转化成同学们的财富呢?

 

答:《孟子》里有一句话,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作为老师,自己当然要满腹才学,才有能力引导、教导学生,可仅仅是“独乐乐”的话,那不适合当老师,应该去搞研究。

 

当老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转化能力,再引申一下,就是转化升级能力。把自己的本领不仅传授给孩子们,还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他们具有自我系统再升级的能力。这样我们当老师的才配得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称谓,达到“授人以渔”的境界,才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我常常强调,师生的关系必须要“两情相悦”,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必须双方都在同一个频率上,所谓同频共振。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老师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学生的那一方根本没有跟进,他没有同步思考,只是冷眼旁观,这个现象非常可怕。因为教学有一个延续性,学生一旦对某个科目、某个老师不感兴趣,随之而来的后果绝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旁观,很可能延伸到一段时间甚至对这一科目整体失去自信,到了那种程度补救起来就非常困难,以至真的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

 

基于以上想法,在学生听懂老师所讲之前,老师必须要先懂学生。我主张,要“读懂你的学生”,就像家长要懂你的孩子,无论你想传授他什么,你都要先考虑他的接受程度。读懂他的学业程度、他的数学水平,老师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业程度,揣摩他掌握到什么状态,了解他知道哪些知识点,用他掌握的办法入手去解决问题,一步步引导,直到他自己意识到你想教他的东西,顺势而为,这才算是因材施教。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懂一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在不断增长,自尊心非常强,受同龄人影响非常大。打个比方,老师在教学完成后都会问学生“大家是否掌握了,有什么问题吗?”“听懂了吗?”,通常孩子们的反应都是“懂了”“明白了”“没有问题”。是真的都懂了吗?未必。有的同学是不好意思提问,有的真是以为自己都掌握了,怎么判断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呢?Areteem用的办法是把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当场讲出来,老师亲自听就能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再一个办法是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当场做,老师走动观察他们做的情况,学生们每个人的情况就会体现出来了。总之,老师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不是依赖询问。学生们能学会应用,主动把吸收的东西再举一反三地讲解发挥出来,才能算得上是真的懂了。

 

问:很多孩子其实也蛮喜欢数学的,因为在学校数学成绩也保持的不错,但是一看到难题就头疼,这样的孩子在Areteem的课程上肯定也有,如何帮助和引导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答:我理解这个问题的几个关键词是关于“冒险精神”、“突破安全区”。

 

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想吃爬山的苦,但我想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快乐。这就很矛盾。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而且攀登数学这座山峰也没有现成的缆车。现在教学中这样不想踏出安全舒适区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不是每个孩子天生就爱挑战,爱冒险,爱尝试不同的事物,怎么办?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

 

总是在安全区里,虽然蛮舒服,但是潜力得不到激发,不可能有大进步,突破这一步才能接受新挑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怕困难,有冒险精神,敢于尝试他不会的东西,有难度的东西。老师在帮助学生“超越安全区”这一点上扮演的角色异常重要。不能固步自封,但也不能步子迈得过大,把握好程度。标准是什么?是“踮踮脚能够得到”的程度,这也是我们Areteem和其他培训机构不同的地方。

 

Areteem即便是针对同一个课堂的同一组同学,也会准备至少三套资料,根据课程进行的效果具体把握。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踮踮脚”,同时还要做到“够得到”,这样保证孩子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并且享受到超越的快乐。冒险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一番困惑,可能不能马上达成目标,但绝不能满足于舒适区的安逸。

 

 

问:我知道有很多专家自己也很厉害,但是在调动同学们兴趣的时候就可能力不从心,为什么Areteem的老师就能调动好孩子的兴趣呢?

 

答: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都是相关联的,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我始终觉得当好一名数学教师,仅仅具备数学能力是不够的。

 

以Areteem的教师团队为例,我们在培养教师团队的时候就注重其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数学能力超强的前提下,我们会更欣赏有一定人文历史知识储备、有广泛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善于表达的那些竞赛选手或者专家评委。这些辅助的能力是软件,数学实力是硬件,软硬件都强才能当好Areteem的教师,用八个字概括就是要“学贯中西,文理兼备”。我们夏令营期间,几乎所有老师辅导员都和学生同吃同住,他们除了教授精彩生动的数学科学课程,还能和同学们玩各种智慧游戏,甚至在才艺展示会上弹琴跳舞,一展歌喉。

 

问:听说从Areteem夏令营里走出来的孩子都有特别好的前程,夏令营的课程和平时的网课有哪些不同?

 

答:平时是积累,夏令营的是集中培训,应该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要是走进Areteem大门的学生,我们都会细致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并建立科学的管理档案纪录其数学能力的提升过程。

 

我始终坚持,一定要坚守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能靠题海战术提升孩子成绩,这样短期看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用长远眼光看这个问题,负面效果会非常严重。关键还是保护、培养、引导孩子的兴趣,调动其内动力,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们坚持这一理念,并用无数进入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学生的实际成果验证了这一理念的重要和正确性。

 

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简单地分数提升,我们要给他灿烂的人生前景,让他敢于描绘、敢于憧憬无限广阔的未来。我们要给孩子方法,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方法不在老师这,它其实就是孩子的脑子里,老师就是要引导他,发现自己,突破自己,成就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平时的网课还是夏令营,我们始终坚持“调动学生内动力”这一理念,让他拥有快乐的课堂,让他拥有圆梦的本领。

 

可以让大家看一下我们魔法课堂的宣传片,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始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是我们力图把数学、人文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尝试,效果很不错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