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83年的春晚已经成为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项目: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吃团圆饭,等候午夜12点钟声的响起,伴随着震耳的鞭炮声迎来崭新的一年。慢慢的,春晚开始成为中国人除夕夜全家团圆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春晚之外,互联网红包成为人们新的庆祝春节方式,它让年味变得更浓,让亲人朋友间温润的情感在红包的收发之间得以传达。
微信等线上社交软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高渗透,也让短信、电话等拜年方式慢慢被微信所取代,人们只需浏览朋友圈就能了解中国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过年习俗。
这些无一不在印证着春节已经成为逐渐成为线上的狂欢,并多了一些互联网的味道。
线上社交催生出的拜年方式
人们拜年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往给长辈磕头的传统方式,到短信拜年,再到如今的微信拜年,不同的拜年方式呈现着不同的时代烙印。
在刚刚实现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人们通过电话和短信实现了远程互动,即便身处两地也能通过语音和文字沟通情感,那时的春晚直播画面上,发送短信的地址也是比比皆是。
近年来,日常交流工具的更迭也改变着拜年方式:通过短信拜年的人数明显下降,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拜年。
与短信拜年相比,线上社交软件拜年更加灵活和富有新意,比如录一段短视频,或是通过类似于小偶这样的社交软件生成带有个人特征的拜年动态图片。
要知道,在以前过年时收到的短信大都是人工炮制痕迹明显的群发段子短信,这让收信人的幸福感和感动指数降低,回复短信的热情度也受到了打击。
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包括春节习俗。甚至连拜年红包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动动手指就能向亲朋好友发红包。
互联网红包重构春节场景
“过去除夕四大年俗是贴春联、贴门神、守岁、领压岁钱;如今新四大年俗是是抢红包!抢红包!抢红包!抢红包!”在人们吐槽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线上红包正在慢慢撬动人们的内心,拉近人们之间的沟通和情感,尤其是在商业模式运作的推动下,它激活甚至开始重构春节场景。
说到线上红包,要追溯到去年春节的微信红包,从去年春节开始,微信凭借与春晚的合作,成功将红包推广到更多人面前,借助春晚强大的覆盖能力,红包真正走出小众范畴,成为全民参与的一种线上活动。
可以说,线上红包在春节期间的受欢迎程度在过去两年已经得到充分证实。
而2016年的红包雨则显得更为猛烈,在产品、互动、用户体验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也表现出新的特质。
根据企鹅智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互联网红包在城市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89.5%,互联网红包也从年轻人开始向中老年人扩张。
根据微信公布的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初五)的红包整体数据,微信红包春节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有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相较于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了近10倍。
另外,手机QQ推出了“刷一刷”、口令红包、个性红包和群发祝福四种玩法。据了解,QQ除夕当天的红包收发总量达到42亿,相比去年6.37亿增长超过5倍。日消息发送总量200亿条,在线用户数达2.59亿人。
支付宝也不甘落后,在去年春晚微信红包奇袭支付宝的教训下,支付宝以高价夺下后年春晚的合作权,支付宝称猴年春晚,将进行多轮亿元红包派送。
支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除夕当晚,有1亿人通过支付宝咻一咻抢到春晚红包,共瓜分了8亿现金。加上集齐五福平分的大奖,用户除夕当晚咻到的支付宝红包,最小为1元,最高超过280元。
别让手机绑架亲情
互动好玩是用户使用互联网红包的主要诉求,无论是从红包收发的场景需求还是心理感受来看,互联网红包正在从庆祝节日发展到人机互动和情感沟通。
然而,就在移动互联网重构春节场景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过度使用手机和线上社交反倒会“绑架”亲情。
比如在某些亲朋好友的聚会上,手机成为了阻碍交流的“罪魁祸首”,人们低头过度专注于抢红包、聊天则让他们忽视了近在眼前的家人朋友。
正如多伦多约克大学通信研究部主任David Ellis所说,“这一代人将在线社交作为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虽然享受着随时互联的便利,但是同时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扰。”
互联网让生活更美好,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懂得生活,而不是沦为科技的附庸。下个春节,或许你可以给亲情多留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