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 

(2016-01-20 19:27:09) 下一个

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 

  道德评判永远无法挽救一段关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剧情:“我为这个家庭付出那么多,TA却背叛了我”。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当代陈世美的新闻出现:“妻子辛苦赚钱养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读书,熬到丈夫毕业,丈夫却出轨,甚至要求离婚。”
  对此现象,大众和媒体一致的声音是谴责:“这种男人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做道德评判总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评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道德评判永远无法挽救一段关系。

  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亲密关系。为什么叫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有亲密感,两性关系自然能维持下去;没有亲密感的婚姻,通常只有两种结果,离婚和出轨。
  我接触过大量婚姻关系案例。悲剧的现实是,很多中国婚姻,都已经不再是亲密关系,只是责任关系,义务关系,亲情关系。这样的关系中,只要稍有资源,不再为物质生活发愁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出轨,少部分正筹划着离婚。
  亲密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有呼应,情感能量可以流动的状态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当老婆说想要吃苹果,老公立刻呼应一声,开心的把苹果递过来,这就是亲密。
  如果是老婆觉得有义务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样,每天为老公孩子削好苹果,并劝说老公孩子每天吃一个苹果,因为书上说苹果营养丰富,可以补充维生素。这样的过程中,没有亲密,削一辈子苹果,也不会创造幸福流动的感觉。
  当我们能够在家庭中创造幸福快乐的体验,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乐的人自然会感恩每个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如果没有快乐,感恩教育会变成沉重的道德枷锁,把每个人锁在彼此牺牲,彼此消耗的关系中。

  与亲密背道而驰的“防御机制”
  亲密的能力,天然的来自于童年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因为过早的失去了亲密依恋体验,成年后也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发展出各种策略,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这些策略,并不一定被清晰的意识化,很可能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控了自己的一生。
  男人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
  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
  此外常见的防御机制还有:我若可爱性感漂亮,就不会被抛弃;我若高学识有涵养,隐忍克制,就不会被抛弃;我若足够弱小,楚楚可怜,依赖对方,对方就会可怜我照顾我,不会抛弃我。

  越付出,婚姻危机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读博,最后却被丈夫背叛,并起诉离婚的妻子,法庭上丈夫哭诉了很多婚姻当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细节上感觉被妻子全家瞧不起,这些痛苦感受都被写进信里,妻子却看了跟没看过一样,为什么呢?妻子的回答是:“我平时忙着照顾家庭,没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记了。”
  妻子的潜意识信念是:我只要不断辛苦付出照顾家庭,我就能维持这个婚姻。这个信念像魔咒一样控制了妻子的生命,让她看不见真实的婚姻关系,看不见真实的老公。
  真实的老公从未嫌弃妻子付出还不够多,真实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沟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潜意识魔咒控制的人,听不见也看不见对方的真实需要。
  真实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见,无法流动,情感的河流日渐干涸,出轨或者离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内心深处渴望亲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在婚姻中总是得不到,最终只能外求。

  内疚感,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不幸童年造就的潜意识魔咒,让很多女人相信,我付出越多,如果对方想离开我,他就会很内疚,于是不会离开我。
  而事实是,内疚感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觉,所以古有剔骨还肉一说,现有很多男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离开这个婚姻。
  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就会积累成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亲密关系越趋近死亡。
  若一个人自我牺牲,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通常肢体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气冲天。付出感必然伴随着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可以想像,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怨气重的人。
  比如做饭时,若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给自己和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两性关系,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要记住,没有人可以抛弃我,我无需再去讨好对方,只是尽情为自己去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