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亲历的科技生活产品的进化史(二)

(2018-12-18 05:56:22) 下一个

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包括水电、网络,电脑(含智能手机),热水、冷暖空调,抽水马桶,冰箱,现代厨具....如果公交不方便的话,汽车也是。就算一个条件一般的出租房,这些也是必须的,否则简单没法活了。但在我所讲述的40年的前20年里,这些今天的生活必需品,在当时大岁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

那些生活必需品,除了电脑,早就由西方国家发明完备了,在西方50年代已经普及了。在中国的东北,上海等地,解放前也有很多房子具备了。但70年代,象杭州这样的城市,普遍生活水平还保留在等于,甚至低于解放初的水平。共产党没建什么房子,也没搞什么基础设施,钱都花在搞运动,或军备上去了。当时市民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最多只有美国1900年城市的水准。

前面讲了70年代农村的日常生活,按现代标准是赤贫,相当于英国1800年的水平吧。我住的还是江南农村,连瓦和窗玻璃都没普及,中国边远地区更不用说了。那城市呢?我读小学时到了杭州,妈妈的工厂在现在的胡雪岩故居,我住在附近,以前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大约建造于清末至民国时代,每个房子被分隔成几间到几十间,每间住一家人,整个房子叫一个墙门。

自来水并不普及,通常一个街区有一两个公用龙头,大多数人还是用井水。很少有人自己烧热水,多拎着热水瓶到街头热水灶去买。排泄则靠街道公厕和马桶的结合,在当时城区的街道上,遍布的马桶是一道景观,由于街道狭窄,马桶被撞翻是常事,对市容和当事人都是个麻烦事。我学骑车时,撞翻了我校最漂亮女生家的马桶,弄得一身是屎,她闻讯出来看到,一脸怒其不争的表情,现在我想起来都羞愧!

厨房通常是一块公用的区域,也是常常发生邻里争执的地方。那时家里通常有两种炉子:煤油炉,用于简便的,热个早饭,煮个面;煤炉,用于正餐。早期煤炉都是用的煤球,毎次用时都要发火,弄得乌烟瘴气,通风性差的地方还容易引起煤气中毒。以后进化成煤饼炉,可以通过控制进气量,使煤饼保持阴火状态,要用时再变为明火。但煤饼比煤球要贵,所以一直到被煤气炉取代,煤球煤饼一直是混用的。

通常一家人被分配一间屋子,10平米左右。当时典型的一家人,父母加上2-5个孩子,也就是4-7人挤在这小屋子里,舒适性和隐秘性都无从说起了,能挤下都要动点脑筋。如果有个handy的父亲,通常会立体配置家具。我和弟弟的床(睡一起)被安在饭桌侧上方,和父母的床隔一个屏风,但可恨的马桶就放在我们床下,睡觉时常常被父母小便吵醒,伴随着一股恶臭。我做梦常做到掉粪坑里,可能是闻到臭味,神经系统起联想了。

那时候没电视,又想省电,晚上通常早早睡觉了。父母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性生活了。我们在床上虽然听不清父母的,但能清晰听到邻居家一对年轻夫妇的作爱声,这确实严重污染了我的心灵,搞得不但年轻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性上,老来还是性趣盎然。如果当年把更多精力用在事业上,我肯定是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本人也会取得更大成就的。

我们家是兄弟俩,长大了后睡在一床也觉不妥,长枪对大刀的。有的家里不同性别的孩子,那么小地方难以遮挡,也不是个个都是圣人,出点事也难免。有报道,在美国乱伦率达到20%,那么宽敞的房子。因此,这类问题在那个时代,想必不少。(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湖上的野天鹅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细致,条理清楚。有趣,赞一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