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树林

观看现代中国电影有感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与新中国格格不入的张爱玲

(2021-04-04 05:03:33) 下一个

张爱玲曾在散文集《流言》中标榜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小资产阶级′′,用第一次投稿所得的五元钱买了一支向往已久的口红,找上海最好的裁缝量身订做时髦的衣裳,去饭店吃上等西餐和奶油蛋糕。这些现在看来很稀松平常,每个女人都乐此不疲的事在四九年的新中国可都是与``劳动人民对立”的大事。张爱玲的性情和敏感,让她先是去了香港,后移民美国,远远离开了她念念不忘,曾充满爱恨悲喜的上海。

上海是张爱玲的生命生活之源,她的巅峰作品都是生活在上海的产物,离开上海后,她再也没写出象《金锁记》,《倾城之恋》那样的经典作品。张爱玲生活的上海,摩登与传统并不对立违和,相反平安无事的各司其职,有人好京剧捧名角,有人喜听西洋歌剧,看默片卓别林。上海人的聪明与接地气大概也隐隐约约地影响着张爱玲,尽管人们很难把疏离世俗的天才女作家与“接地气”联系到一起。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看透世俗和人性的绝顶聪明,她擅长于爱情小说,但她笔下的男女之爱现实多于美好,还常常是算计的,《红玟瑰与白玟瑰》中那句‵‵白月光与蚊子血”的爱情麾咒,至今还让人们回味着。《金锁记》里描述长年缺爱的七巧变态地把自己的不幸附加到亲生子女身上,以及那句"所有女人都是同行"的名言使人不由得相信,孤僻的,与大众疏离的张爱玲其实是最入世,最具人生烟火气的作家。她敏感,聪明又性情,她爱享受生活,但不时又对生活充满悲观。除了天才和家庭背景,一定是上海的独特土壤孕育了张爱玲。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几年,号召工人劳动阶级领导一切,袅袅娜娜的旗袍还有莺莺燕燕唇膏大概被视为很腐朽的东西,西洋的歌剧电影也很可能被`‵无产阶级′′唾弃,往日摩登温柔的上海也变成了一片红色海洋,滋养张爱玲的老上海不复存在了。凡此种种一定让``小资‘′的张爱玲感到与周围人和事的格格不入,所以1952年她决定前往香港定居。后来大陆发生了各色政治运动,不由感叹张爱玲当时``格格不入``的先知先觉救了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张爱玲的艺术追求和敏感救了她,幸好她一见不对就离开了,要不,在日本统治的年代,在上海摊上的一部一部作品的爆发般的创作,也足够让她过不去一次比一次严酷的政治运动的坎。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看张爱玲 的 骨相都是清贵的,和那个地方格格不入 就对了。

春暖花开2016 回复 悄悄话 幸好离开了,张是幸运的,因为保有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那些被忽悠留在国内和回国的,有几个有好下场。
安然0203 回复 悄悄话 张在美国平静离世是她的选择,至少是有尊严的。。。
如果留在大陆,她会走得很难看。。。
她是冰雪聪明,深谙世事的。。。。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幸亏离开了!
smeagolrocks 回复 悄悄话 看看那些作家老舍傅雷们在文革的遭遇,张爱玲留在中国大陆能有好下场吗?连小说红岩这种为共产党歌功颂德批评国民党的作品的作家都会被整死。张写的那些东西绝对跑不掉的。她虽然在美国孤独的去世,这个完全是她的性格使然,不是国内描述的什么贫病交困,她去世后存款都有几十万美元。而且从美国去香港台湾好多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如果留在国内非但不能创作而且肯定会被整死。
新手一位 回复 悄悄话 死,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从生到死,人生要走几十年。
Tigerlily66 回复 悄悄话 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十几天才在公寓里被发现。无论结局如何,是她自己的选择。我想以她的个性,她不会后悔。
tobyd_妈妈07 回复 悄悄话 张爱玲最后在美国的生活状态是她自己的选择,总有人认为很悲惨。不了解别人的个性就不应该轻易评论别人的生活。
lin13590 回复 悄悄话 国内将张爱玲在美国的最后岁月描写得很悲惨,但再悲惨也会好过待在中国。她如果文革还在中国就不是惨不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命的问题。
老天真 回复 悄悄话 只知道张爱玲最后死于美国,不知道她在美国混得如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