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 第二部 冤杀韩复榘 第十章 后记 |
历史缺少真相,可是不缺少冤案,不过韩复榘这样的冤案实为仅见,本人看书不算少,因为看书少了不能写书;当然也不算多,因为看书多了就成了书呆子了,现在看书不多不少、一时间竟然想不出来可以类比的。只有想起了民间传说《铡美案》,勉强比上一比。
《铡美案》是典型的造谣诬陷。陈世美同窗胡梦蝶,进京赴考不第,求陈世美以钱财,因遭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陈世美身上,写出戏本《秦香莲》,后又衍化成了《铡美案》。谎言越传越大,竟然上升到艺术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韩复榘命案”的阴谋者肯定是学习了这种手法,编造出各种韩复榘的不屑笑话,把他描述成一个不学无术的彻底小丑。
现在看来,这个卑鄙、拙劣、下流的把戏还是很有作用的,这些小段子让人们有了一个坏印象,即使杀了韩复榘也是应该的,自然不必深究,真相也就无人顾及了。真是算计深深啊!
算计深还不止如此呢!为了掩盖真正的造谣者,也编出一些理由,放放烟雾弹。“由于韩复榘搞新闻管制,当时的新闻记者、文人就编造出一些韩复榘的笑话来取笑他。”真是佩服造谣者啊,真的是用新的谎话来掩盖另一个谎话!咱先不说韩复榘的新闻管制如何,民国时各地军阀打砸报馆的事情做的还少吗?地方军阀暗杀报人的事儿没有吗?这些不是都比韩复榘干的更厉害吗?为什么没人编笑话来取笑这些人呢?而是单单是韩复榘呢?
退一步说有人编韩复榘的笑话,难道山东的全体新闻记者和文人都这样干吗?这样全都失去所谓“新闻工作者”的良心了吗?都这样众口一词把搞舆论导向的领导搞成傻子不成?
这肯定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大规模的造谣活动,就是事后,李宗仁在美国接着编、回到大陆还是接着编,白崇禧在台湾也是接着编,冒着“编不到一起、编漏了”的风险也是一定要把谣言进行到底。
这样的奸计竟然得逞!彻底把韩复榘搞坏、搞臭了,蒋总裁即使想翻案恐怕也不好下手了,“为什么要为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大笨蛋翻案?”翻不了案,也就拿阴谋者没办法了吧。这条丑化韩复榘的毒计还真是厉害啊!即绑架了民意、又绑架了领导,没想到,编造一些无聊的笑话竟然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蒋总裁糊涂,很糊涂。韩复榘以当时的地位、实力、谋略、见识,要是得用,抗日战争的形势是不是要好一些呢?
几个月之后,徐州会战失败,山东沦丧,后来第51军军长于学忠奉命在山东游击,此后,某党势力渐渐渗入山东。而于学忠在山东的局面一直很局促,可以说根本打不开,所以就与山东八路军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共同对日作战,可是主义是不同的啊,事情慢慢就起了变化。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至9月进入鲁南山区;1939年6月,徐向前率一批干部进入鲁中山区,8月组成以徐向前为司令员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风头强劲。
八路军在山东的势力迅速扩大,而于学忠反倒吃饭困难了。1939年秋,蒋总裁密令已退至湖北通城的李仙洲部北开,准备入鲁增援于学忠。9月,蒋总裁特召李仙洲赴重庆面谈。
但是由于部队编成、形势变化和李仙洲本部的消极,一直到1943年初才开始正式进入山东。此时日军已经经营山东4年多了,李仙洲活动很困难。再加上于学忠、李仙洲争权夺利,山东省主席牟中珩成为傀儡。于学忠与李仙洲斗,又讨伐张步云。张步云本属沈鸿烈系人物,与战区关系较远,此时刀兵相逼,竟然投敌。
李仙洲入鲁之时,正适八路军和于学忠的甲子山区战役结束不久,所以八路军积极争取李仙洲。李部在鲁西南与日军激战之时,八路军的部队积极从侧翼袭扰日军,配合李部作战,并为李部护送伤员。可是李仙洲并不买账,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提出口号“先歼匪,后敌伪”,6月14日亲自率领第21师主力和鲁西地方“顽军”总计近两万人向八路军进攻,八路军自然自卫,李仙洲大败。这样两家就结了仇,八路军争取李仙洲的计划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国军事前的计划是李仙洲增援于学忠,可是俩人闹得厉害,就只好改成李、于换防。于学忠不待李仙洲接防,就准备带领部队离开山东。正在这个微妙的时候,恰逢罗荣桓从华中治病返回,一下子就看出了关键所在,提出方案“顶李送于”,如此,山东八路军政策转变,与李仙洲展开对打。
于学忠部驻防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纵横数百里,是山东中部最大的山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周围的伪军和顽固派,伪军吴化文部,伪军张步云部,厉文礼部,张里元部等等,都对于这两个山区垂涎三尺。而八路军把工作做在前面,于部撤离驻地时,以烟火为号,八路军即去接防。于部可在鲁中根据地之坦埠和旧寨两地,通过八路军的防区,于部通过时,八路军筹备粮草,予以欢送。如此,八路军占据主动,又连续打击伪顽,终于得手。罗荣桓大喜,“这是山东军民的杰作!”
山东沦陷,原教育厅厅长何思源自己认为就是书生也要扛枪,在敌占区组织抵抗力量。韩复榘在山东打下的底子实在是太好了,何思源一心搞了多年教育也是很得人心。何思源在城镇乡村穿梭、鼓动抵抗组织,走在路上经常碰见伪军,伪军都装作看不见。有一次被俘,伪军也悄悄放了。
这种群众的底子,如果韩复榘担当于学忠的角色,伪军估计都没人去干,日军会在山东遭遇多大困难?别的势力那肯定是连兵也是招不来的,保不齐饭都没的吃,站脚都困难就别想着发展了。结果没想到日后,山东竟成了人家的战略基地!最后葬送政权,这难道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吗?
无论军、政,韩复榘实在是当时一选一的人才。大家想想抗日战争结束后,蒋总裁派到东北的人就可以看出来了,熊世辉、陈诚、卫立煌?哪有一位文武、军政全才的?以其资历、才能,如果韩复榘去东北主政,恐怕,嘿嘿,对手是没什么机会的。
再退一步。抗日战争结束后,要是韩复榘还能在山东掌兵,以他在山东的底子,“孟良崮事件”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信不信?咱们打个赌好不好?
韩复榘,字“向方”。
“榘”同“矩”,方正之意,名、字皆方。
韩复榘能文能武,清正廉明;
尊文重教,思想开明;
嫉恶如仇,抗日坚决。
其人无愧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