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壮山河-抗战第一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血壮山河》之2027 济南夜话 3

(2016-05-19 05:28:48) 下一个

这下子双方就差的很多了,两个人基本上就说不到一块儿去了,所以才有“谈了一宿”的这么长时间。俺估计李宗仁是啥也谈不出来,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部队填上去而已。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战事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至于填谁的部队,桂系的部队当然不在李司令长官的考虑范围之内,至于其他的部队,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是可以随便填的,这一点,在以后的战事里大家也可以同样看得很清楚。

韩复榘面对这样一个“没安好心的草包”当然是穷竭其词,力求讲明、沟通,无奈水平相差太多,最重要的是,李宗仁并不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位政客!政客关心的是什么?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到最后韩复榘实在是忍不住了,当着这位政客长官的面下达了部队撤退命令!

“命令部队撤往周家口、郾城,眷属和物资撤往豫西南阳。”

这个撤退的命令呢,无论如何就有点儿太夸张了。周家口、郾城就是现在河南的周口、漯河,还在郑州、开封以南,离着济南还有差不多1000里地。用一触即溃来形容某些国军已经很厉害了,结果李宗仁为了说明韩复榘的不抵抗,竟然在回忆中让他下命令撤退1000里地!

直到12月22日夜,日本人突破黄河,25日,日军对济南猛攻,27日,孙桐萱师全部撤出济南,第3集团军才从济南撤退,这时候,离现在的11月28日,已经过了快1个月了,部队为啥在差不多1个月里都不执行李宗仁听到的韩复榘所下达的撤退命令呢?所以俺推测,这天早上,韩复榘也许是下达了“眷属和物资撤往豫西南阳”的命令,至于部队撤退的命令,也许下达了也许没下达,就是下达了也不会是到“周家口、郾城”,这不符合常识,而是有可能1个月之后撤退到的曹县。而且即便此时下达了“撤退到曹县”的命令,现在也并没有执行。

李长官编得太过火了些,韩复榘的撤退是跨省、跨战区,唯恐留下一点点儿可以原谅的地方,直接置于死地才好。问题是,物极必反。失守一个阵地,失守一座城市,杀人的理由就足够了,干嘛非要整出来了1000里地的大逃跑?大家都有经验,凡事儿过头了,就假了,无论是骂他还是捧他。

李宗仁以后成为代总统,自然可以成为政治家,现在还不到那个级别,还是一个政客。虽然李宗仁很习惯撒谎,可是这次撒谎有点儿太漫不经心了,完全没有表现出职业选手的良好职业素养。

眷属和物资撤往豫西南阳”,这个是正确的。韩复榘已经预见到了徐州不保,在此6个月之后,李宗仁也是放弃了徐州。哪为啥眷属和物资不坚持到6个月后再撤呢?问题是第5战区现在有几个部队啊?到最后有了60万部队还是要放弃,如果光凭现在的部队,坚持6个月是不可能的,还不如早作打算,“眷属和物资撤往豫西南阳”,省得到时手忙脚乱、丢盔弃甲的。留下野战部队好打仗啊,这也是放开战场的必要条件啊,这个反倒是说明韩复榘对第5战区的战事走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对第5战区的打法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说法,第5战区截留第3集团军“眷属和物资撤往豫西南阳”未成,李宗仁电令韩复榘不要把后方放在第5战区以外,韩复榘傲慢地在来电上批道:“现在全面抗战,何分彼此。”秘书照批作复,李宗仁接电后极为震怒。

这种事情,就凭韩复榘看待李宗仁的态度,倒是有可能干得出来的。这也没啥,倒是李宗仁极为震怒很有意思,你怒啥呀,肯定是还是理解不了“开放战场”意义,韩复榘也懒得跟你再解释了,干脆回答“现在全面抗战,何分彼此”算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司令长官李宗仁来济南与韩复榘商计第5战区作战计划。拟好的计划是要三路军退到沂蒙山区,使日军不敢急速南进。韩复榘当场表示反对,说:“南京不守,南路日军快打到蚌埠了,北路日军再过黄河,南北一挤,我军没有接济,没有给养,想把我们送礼,叫我们吃‘包子’呀!”韩复榘情绪激动,冲口而出,令李宗仁非常尴尬,闹了个不欢而散。”

这段话里有三个问题。

1、二人会谈是在11月28日,此时南京还是要死守的。韩复榘的话“南京不守”,是不可能说出来的。编造的第一句话就站不住脚,造假水平太低,真是没法看。

2、“拟好的计划是要三路军退到沂蒙山区,使日军不敢急速南进。”这纯粹就是胡说了,第3集团军退到沂蒙山区就等于进到日军和大海之间,而且沂蒙山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等于置于死地,搞得好也只能打打游击,李宗仁你未等开战就把一个好几个师的正规集团军搞成木有后方的游击队,就是蒋夫人宋美龄也是不会答应的。

3、12月13日,也就是首府南京失陷之后,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向各战区发出训令,同时也明确了第5战区的任务。在此之前的12月7日,第5战区制定出了本战区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的第一句话就是,“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统帅部的意图,结合本战区当时的敌情、地形及任务,于1937年12月拟定了作战计划。

所以讲,在11月28日李宗仁是没有12月13日的这个作战计划的,当然也就更没有这个演义了。而且,“拟好的计划是要三路军退到沂蒙山区”更是胡说,在这个后来的计划里也根本没有这样的安排。

那么这个时候,韩复榘撤退眷属和物资对不对呢?

河北的第1、2集团军一路后撤,内丘、邢台、邯郸、磁县一路丢失,河南军情危机。关麟征的第52军在9月的保定会战中损失惨重,未及整补完毕。军令部提调这支刚刚撤下大战的部队到河南救火。关麟征率领全军急如星火立时出发,10月18日,关麟征第52军赶到安阳和漳河南岸。

第52军先是顶住了日军的攻势,然后展开反攻,夺回南岸东、西保漳一带的高地,将过河的日军压迫在河边,歼敌甚重。日军又增兵渡河,双方展开拉锯,至23日,日军撤退到邯郸。此时山西战事告急,汤恩伯奉命率领第20军团军于11月2日出发,重返山西,增援第2战区。此时,日军重新发动进攻,11月5日,日军占领安阳,11日占领河北大名。

河北大名离着山东很近,差不多就在省界。从纬度上看,日军已经临近泰安、在济南以南了。从战略上看,日军对山东已经形成了半包围!

日军有没有可能从北、西两个方向夹击山东呢?如果如此,济南、泰安一线,就是一个钳口的内部,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如果布置在个钳口里,那被包饺子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个两面夹击形势下,韩复榘做一些准备工作,把钳口里的“眷属和物资”提前撤往河南对不对?答案其实很简单吧。可是有人就要把这些正常的事情断章取义拿出来说事儿,上纲上线,文革之风看来也不独有,只不过是登峰造极罢了。

总而言之,这一宿的谈话是两个人谈崩了。文学修养要高得多、军事指挥水平要高得多、地理要熟悉得多、见解高、军队还多,除了资历和职务,别的都比自己强的厉害,面对这样的下属,李宗仁应该想到什么?李宗仁自然隐瞒不说。俺分析倒是大概有以下几点:

1、  有前仇;

2、  瞧不起俺;

3、  不听俺的命令;

4、  这样的人肯定是以后再搞造反的绊脚石。

所以,俺推断,对于李宗仁就是与韩复榘在11月28日谈了一宿之后,心里就已经想着搞掉韩复榘了。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