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往事》

一个出生北京,祖籍上海,旅居北美的“破老头”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自传连载 (三)《一生遇到的女人们》一个出生北京, 祖籍上海, 旅居北美的 “破老头”

(2023-07-22 14:54:16) 下一个
接上(二)

上回说到对女人说地方方言的“歧视”,有些跑题...

被四川老家男女“性骚扰”的日子持续了2年,一直到4岁父亲来接我回北京。

那段时间里记得小丁丁经常莫名其妙硬了,想尿尿的感觉,感觉挺舒服,也知道了街上的小姐姐小妹妹是没有小丁丁,有点好奇。

有时候就会去问外婆,为什么?刚开始外婆会说,“那是女娃儿,当然不一样塞”。后来问多了,外婆烦了,就会用地方方言骂一句什么,好像是“要遭打了嗦,紫威威的”。

外婆年轻时一定是个漂亮美人,大户家人小姐,嫁给外公后,生了6个孩子,最大的夭折,母亲是老二。

外婆在49年前,基本就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每天就是在自家开的茶楼喝茶打麻将。

外公是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负责税收,权力可能很大。

但49年前做出错误选择,因为他之前当过国民党兵做过连长,他怕被找麻烦,就带着最小的女孩我小姨去了乡下躲避;

没想到害了他自己和我小姨,被化成地主,监督劳动,小姨也受牵连不能读书,终身成为农民户口,困难时期连基本口粮都没有;

外婆聪慧,看的明白,没有跟着,反而在镇上成了开明乡绅,在交出了所有金银首饰后没有受到冲击,有城镇户口有口粮,没有太挨饿;

外公后来很惨,一个过去有头有脸的乡绅49年后居然做过苦力船夫拉纤。

(49年后….以土改为借口的镇反运动,镇压所谓的地富反坏分子,随意处决剥夺生命,疯狂穷凶极恶的抢夺农村私人财产..,

三反五反,四清运动,以公私合营为借口,抢夺城镇工商业私人财产;

57年以反右运动,迫害大批知识分子,

58年大跃进,饿死病死成千上万老百姓,

60年开始的大饥荒..

66年开始疯狂10年文革..



罪恶一直延续至今..

此处暂省略一万字…)


记得又长大点了,每当在街上遇到那些女人再摸小丁丁时,也会伸手去摸她们的奶子;

可能是出生后吃母乳时间很短,觉得很亲切,手感很柔软,很舒服,她们都不躲避,只是格格的嬉笑,任瞎摸,有时候可能抓痛了她们,才会伸手打一下;

每天就是被这些年轻女人群里嬉笑打闹中度过;

她们会经常问“京娃儿“: “啥个时候回北京塞,带我们去噻”。

从小一直就明白,这里不是家,家在北京,是要回去的。

所以当父亲来接时,头也不回得跟着父亲就走,生怕再被外婆拽回;

记得上了火车后还忐忑不安,老家离成都火车站很远,外婆一路跟着送过来,父亲让下车与外婆说道别,坐在车厢里说怎么也不肯下车,生怕被外婆带回去;

后来知道外婆伤心哭了很久,说人家的娃儿再疼也莫的用,母亲从小就责怪,莫的良心哎;

再后来知道外婆因为受外公地主成分的影响,她不能随便来北京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外婆…

幼年在老家受到四川男女“性骚扰的经历,可能影响一生对女人、性、家庭的认识;

女人说话的方式、语调、声音、方言都对以后与女人交往产生很大影响;爱她们、喜欢她们、照顾她们、又经常让她们伤心;

伴随了一生不断换女人;没有稳定婚姻,女人一个接一个送出国外,又不愿意在异乡久居,停留一段就会返回家乡,又认识新女人,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性格,婚姻能稳定吗?

直到今天又送出来一个,而之前的前任们离婚后,一直都没有再婚,有时候会内疚自责,感觉对不起她们。

妹妹倒是经常安慰,她说是有问题,但这些被送出国的女人,人家过的都挺好,好过很多,也还算是个不错的男人了,对得起她们,也不能太自责;

但这一个接一个送出国,还在惦记下一个,还有完没完啊!估计以后一定是个孤寡老头,没人搭理!

这次算是停留时间最长,一年了;原本出国前计划至少要在国外待过三年,等待心中挂念的女孩。

一念之差愚蠢,失去心中希望,内心平静被击破,感到身心疲惫,身体每况日下,还能有什么原因?永远是女人!家乡似乎有如影随形的影子牵着魂。

一段烦躁不安,失魂落魄,感觉必须做点什么,才能重新振作起来;写写一生遇到的女人吧;

只有回忆起这些过去在身边的女人,才能感到丝丝快乐与痛苦,才能感觉灵魂还在,才能激发唤起点点滴滴、支离破碎美好时光的记忆...

有什么其他选择吗?没有。

因为一生所有的幸福与痛苦,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动力源泉都来自女人…

也不想找什么借口,讳言什么,隐瞒什么真实想法,一生只喜欢年轻、漂亮、知性、说话字正腔圆、嗓音甜美的女人,这就是宿命,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经常在想,如果幼年是被父亲送回到上海老家,会是什么性格?会是什么截然不同人生轨迹吗?

可惜人生没有 If ...

火车的轰鸣、路上汽车的汽油味、街上熙熙攘攘的年轻男女,让人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大城市,感觉是属于这里的人,而不属于哪个小城镇…

一个懵懵匆匆、呆头呆脑、满嘴一口奇怪怪四川地方方言口音的“京娃儿”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回北京了...?
(待续)

下接(四)

“京娃儿” 变成 “川娃zei”(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美加万花筒 回复 悄悄话 没有看到(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