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属心血管病引发猝死的高峰期,由于冬季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受冷空气刺激,血管会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从而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复发。
冠心病患者保暖先保头、颈、手
一般血管狭窄50%时并没有明显的状况,但是冬天血管收缩的时候会导致病情加重,出现症状。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头部、颈部和手部的保暖尤为重要,因冬季人体散热最多的部位是头部,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
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寒冷使血管收缩得更为厉害,血流也受到影响,随之而来血压也更易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高血压人群冬季保暖显得非常重要,应避免身处温差大的环境,保证头、颈部的暖和。一些血管弹性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在冬季一天之内的血压波动往往会增大,同时,寒冷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专家给出了几项预防建议,首先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保暖,规律生活。但也不要因为怕冷就整天闷在家里,应适当活动;其次,平衡饮食。冬季人们的食欲都比较好,而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饮食质量,控制体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第三,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第四,注意定期体检,检查血压、血糖和血脂;最后,按时服药。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时服药。
心脏健康与否和情绪有关
人体是一个大系统,受神经因素的调控。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七情的调剂失控均可经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失衡,导致心律失常。有人对正在暴怒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心跳急剧加快,有的还变得不规律。心脏不太健康者在暴怒之时骤然停跳送了性命的报道并不少见。由此可见,人在情绪极度兴奋时,对心脏的危害非常大。不仅如此,任何恶劣的情绪,如极度或持续性紧张、苦闷或焦虑、悲痛、忧愁等,均会危及心脏的健康。这些恶劣情绪如果长期出现或反复发生,常成为心律失常或引起心脏病发作的诱因。
在一个人能够耐受的范围内,承受的压力越大,成长的速度越快。当压力超过耐受范围,不能放松下来,甚至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持续的应激反应会给人体带来伤害。这样的伤害日积月累就会对血管的内皮功能产生损害。张大东解释,血管最里面的一层是内皮,就像贴在墙上的墙纸一样,持续压力下内皮细胞就开始消亡,脱下一小片;脱下以后就露出“墙面”,血小板覆盖在斑驳的“墙面”上聚集成了血栓。因而,为了自己的健康,也要让自己心情愉悦。
当人们心情舒畅、笑口常开时,心脏的功能会处在稳定状态,心血管调节系统的功能活动也变得更协调,从而有利于心脏健康。心律失常患者应正确对待疾病,心胸开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此外,可适当地进行一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做保健操等。
药物调整要由医生来衡定
由于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由心血管完全堵塞造成的心肌梗死事件在冬季明显增多,尤其是清晨时分诱发的几率大大增加。高血压病人清晨高峰值的血压,极易触发斑块破裂,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有些患者估计到了这种危险,自行在冬季加重药量,以期得到更好的控制。“我们不主张双倍用药。药物的调整是依据患者疾病控制的情况而来,如果夏天吃一颗药可以控制,到了冬天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要请医生重新调整治疗药物,但绝不是双倍用药。调整后,可能是药物剂量和配比有所变化,也有可能是同时服用两种不同机理的降压药,来达到相互弥补的效果等等。总之,具体的药物调整一定要由医生来衡定。”张大东说道。
作为基础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控制病情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那些身体已经发出危险信号的病人。气温的降低、寒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触发危险因素,诱发器官病变,加重病情。因此,冬天一定要更加注意,而很多患者发病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还以为是偶然的触发因素所造成,其实疾患已经潜伏了很久。稍有不适,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并配合医生的随访工作,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