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疯狂

不愿做流氓,但仍要疯狂。
个人资料
犯错的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常吃辣寿命长?

(2016-07-25 18:33:25) 下一个

近期中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李立明教授团队与牛津大学合作的中国人群健康风险研究项目进展结果连续在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三大国际顶尖医学杂志发表,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受访专家:李立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亚太公共卫生科学理事会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天2两水果,心血管病不上门

核心提示:“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这句话流传甚广。但具体吃水果有啥好处,吃多少,没人说得清。这次研究结果证实:如果每天吃2两新鲜水果,可以让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降低三分之一。

发表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1个苹果的重量大概是200克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天吃半个苹果或者相当重量的水果,就可降低约三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这项研究所揭示的水果摄入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联程度,比以前针对西方人群的同类研究成果更确切,就是说,我们吃水果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要比西方人更明显。

这大概是由于中国人本身吃水果的量就比西方人少,而且我们习惯生吃新鲜水果,而西方人吃的水果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果是加工过的,比如水果罐头和果汁。如果增加水果摄入确实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那就意味着,通过促进每个中国人每日摄入的新鲜水果量,每年大概有50万的心血管病死亡可以避免。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结论不受调查对象和调查地区的限制,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男是女,住漠河还是住南沙群岛,每天二两水果,都是有益无害的不二之选!

戒烟,35岁前效果更好

核心提示:“老烟枪”们大多觉得吸了大半辈子,戒不戒烟差别不大,其实大错特错了。

发表刊物:《柳叶刀》杂志

研究显示,目前中国有2/3的男性青年抽烟,而且很多在20岁之前就开始吸烟。队列把该数据和1991年22万全国男性队列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这两个间隔15年的队列中,男性因吸烟导致死亡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其死于慢阻肺、肺癌、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越早戒烟越好,尤其是35岁前戒烟效果更好,但即便是年纪大了再戒烟,同样能收获不小呢。但这项研究也通过数据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执意不戒,中国最终将有1/3的年轻男性因为吸烟而倒在慢阻肺、肺癌、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魔爪”下。

对于那些在发生严重疾病后而戒烟的烟民,戒烟10年后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和从不吸烟者基本相似。

这就意味着,对老烟民来说,只要戒烟超过十年,之前因烟草导致的额外的死亡风险几乎可以消化于无形了。

因此,戒烟吧,多晚都有效!

常吃辣,寿命长

核心提示:对于嗜辣一族来说,顿顿有辣才够味。其实,适量吃辣能降低死亡风险呢!

发表刊物:《英国医学杂志(BMJ)》

以往的研究认为,辣椒和它们的生物活性成分——辣椒素,具有有益作用,包括抗肥胖、抗氧化、抗发炎和抗癌特性,但对吃辣和死亡风险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却少有提及。

此次研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死亡和各种健康结局开展了长期随访,发现与那些每周吃不到一次辛辣食物的人相比,一周吃1到2天辛辣食物的人,死亡风险减少了10%(死亡风险比为0.90)。每周吃辛辣食物3到5天、6天或7天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14%(死亡风险比为0.86)。

同时,常吃辣的人死于肿瘤、缺铁性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也有类似降低。

如果你是一个不爱喝酒的女性,那么,吃辣降低癌症、心脏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的“魔力”会更明显。

而且进一步分析也表明,吃新鲜辣椒的人,因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导致死亡的风险往往会更低。

注意哦,该大队列人群研究的受访对象中每周吃辣的人最常用的辣物原料为新鲜的辣椒和干辣椒。

吃新鲜水果可防心血管疾病,早戒烟可以减少死亡……这些平时耳熟能详的健康提醒,到底有无科学依据,又究竟怎样做才能有准确的健康收益?

51万人跟踪12年做前瞻性研究、专门针对中国人体质的调研设计、极为罕见的被三大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刊文认可,给国人带来了准信儿,这些健康习惯真的有效——一天2两水果,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1/3;戒烟,早戒早受益;常吃辣,死亡风险降14%。

近日,健康时报记者对话研究主导者、国内著名流行病学研究专家李立明教授,为您揭开研究背后那些事儿。

第一份属于国人的研究证据

健康时报记者:这三项均是公众耳熟能详且认知度较高的健康提醒,为何还要做大规模的样本研究?

李立明:这个研究的目的一是建中国的人群队列,开展慢病的病因学研究;二是收集生物标本,建中国的生物标本库。

病因研究一定是先因后果的。比如,我们需要证实,如果有吸烟这样一个健康风险习惯,最后会不会真的产生肺癌这个危害,需要拿出科学证据来证实。因此,先观察谁吸了烟,然后跟踪最后得不得肺癌。

过去的一些研究包括临床指南、预防指南基本上都是基于白人体质的研究结果。这个项目解决中国人自己的慢性病病因,为日后慢病指南的撰写提供预防、干预的科学证据。2004年我们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覆盖全国10省(城乡各取5个)、参与人数超51万的研究队列,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做基线调查,如今获得一些证据。就目前来讲,这个研究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位置的,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健康时报记者:为何要选择51万人如此庞大的样本人群?

李立明:不同规模的队列能研究的疾病是不同的,比如20万人的队列研究针对的是白内障、高血压这类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50万人就可以研究一些发病频率比较低的,比如说心肌梗塞、糖尿病、肿瘤这类疾病。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这个队列随访了12年,拿到470万人年的分母队列。

健康时报记者:此次项目在中国10个省的10个地区开展,项目点的选择和受访人群限定方面,是否对研究有影响?

李立明:做慢病健康风险的研究,选的都是当地比较有特色的病,像江苏和河南,消化系统肿瘤就比较高发。湖南是汉族人里血压最高的,因为他们口重,又咸又辣。因此,除共性外,一定会有他们自己的地域特征。

我们综合考虑了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和主要死因登记报告制度完整性等因素,最终确定了山东青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海南海口市美兰区、江苏省苏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四川省彭州市、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河南省辉县、浙江省桐乡市、湖南省浏阳市在内的十个地区。在人群选择上,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城市居委会和农村自然村为单位,对选定社区内符合入选标准的35到74岁成年人进行一次全面的基线调查。最终参与人数是51万2千。这个人数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农村60%、城市40%,平均入选的年龄是52岁。而这个年龄段正是中青壮年人群,也恰是慢病开始出现的时间。所以这个年龄段的选择是最好的。

第一次建立国人生物样本库

健康时报记者:面对如此庞大的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团队是如何进行调查和随访的?

李立明:现在我们已经随访12年了,12年中他们的生活完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

第一是做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二是要监测死亡率,死亡后还要查致死疾病、原因;也要对慢病发病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糖尿病四大类,我们每年都会将这些慢病发病的临床诊断通过和国内最好的医生核实,确认疾病的类型和诊断方法是否正确,譬如请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团队负责脑血管病诊断,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负责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最顶尖技术团队核实诊断,获取最准确的结果,以得到国际认可。

另外,我们还实现了对受访对象医保情况的监测,帮当地的政府分析当地的疾病谱和医疗费用,为今后其他慢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证据。

健康时报记者:这次研究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监测同时收集受访者的生物样本,为何做此计划?据了解,全球流行病学研究都较少建立生物样本库。

李立明:收集生物标本建中国的生物标本库,非常有必要。一是样本的量足够丰富,二来我们有这些调查对象从未发病到发病的长达十几二十年整个随访过程和生物样本依据,这对未来科研是一笔巨大的基础素材。等到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了,有一些新的指标会出现,我们再将部分血清标本拿出来做比对、分析,形成新的数据结果。此外,这些血清标本全部慎重保存,实行电子化监控。24小时分装率能达到97%,平均分装时间小于10个小时。

健康时报记者:问卷中与慢性病风险的相关问题是出于怎样考量设计,此外,电子问卷录入似乎与以往的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很大差异。

李立明: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针对中国人特色的饮食及行为方式设置了问卷内容,比如烟草使用情况、饮酒、饮茶、膳食和膳食的补充剂,或者其他复合维生素或者鱼油等;还有室内污染、体育锻炼、睡眠和心理、疾病史、家族史和女性生育史。此外,我们还用到一些体检的方法,包括一些慢病常规检查,比如一氧化碳、肺功能、慢阻肺的研究、血压的测量、血脂全套等。同时,项目组聘请了牛津大学搞IT的专业人士,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录入保存。 当中设了很多逻辑检测,确保数据科学、完整。

第一次给出明确的科学依据

健康时报记者:此次研究成果陆续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上并引发高度关注,您如何看待此次研究的价值?

李立明:刊发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关于辣食摄入与死亡风险的研究被引用率非常高,文章还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的100篇文章中的第26位,这在中国学术圈里很少有。

这些研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建中国人的人群队列,解决中国人自己的病因,为日后慢病指南的撰写提供预防、干预的科学证据。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来抚育这个项目。它从暴露因素到发病需要一个纵向的过程,随访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证据越可靠,才越有可能被国际上接受,而后才能真正形成让老百姓受用的科学依据。

健康时报记者:以往我们对一些健康习惯有所了解,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没有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水果,吃多少才能预防慢性病?而此次研究给出了明确的具体数据。未来随着这项研究的继续深入,这些数据对健康习惯的指导是否更加具体?

李立明:没错。庞大的队列、漫长的随访时间得出来的数据,应该讲是人群中真实的东西。这些数据为我们日后深入科研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比如水果,如今已知是一天吃二两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百分之三十。那么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就是,什么样的水果,累积吃多少,对哪些疾病有保护作用,怎样的吃法能预防心脏病或者脑血管病?哪些水果对糖尿病是无害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细化。

当前研究的这些结果,为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去做,做完了再拿出证据形成国家防治措施,或制定科学膳食指南,在全国推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