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疯狂

不愿做流氓,但仍要疯狂。
个人资料
犯错的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京情事》八——初试锋芒

(2016-03-07 16:57:17) 下一个

礼拜一,吴梦因早早就起来了,她要到约好的地方去面试。
路程离住处不算太远,坐车没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面试地点在三楼,她到时,屋里已经有几个人在那里了,一问都是面试的,她和大家坐在一起等着。陆陆续续还有一些人来,她观察了一下,大多都是一些二十出头的年青人,女孩居多,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只有一个女的,另外还有二个男的,好像都四十出头了,一看就是满目焦虑的状态,吴梦因不看好他们。
不一会儿,有个女孩过来发号牌,说让大家等一会儿按照号牌顺序进去接受面试。吴梦因拿到的是8号。
根据她了解和各方得来的信息,她大致知道这是一家新扩版发行的杂志,只做下半月刊,主要是一些精英人物的宣传报道。主版是老杂志,办了十几年了,下半月新刊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所以要重新组建一套人马。
尽管做文字是她的拿手项,但她还是有一些忐忑。她对这份工作是重视的,一个是因为和之前工作是同行业,比较熟悉,做起来不会跨度太大,因而比较中意,再一个还是为了生存,再不工作,她可能在北京都没法立足下去了。
轮到她了,她调整了一下气息,从容地走进去。

她看到屋里有三个人,问过好示意她坐下后,她看到那中年的男人手里拿着她的简历,问:“吴梦因?你有十年同行业工作经验?”
她说是的。
“是写稿还是编稿?”
她说都做过。
“网上能看到你写过的文字吗?”
她于是说了一些名目,说在网上怎么可以搜索到,那个年青点的女孩立刻在电脑上找出了她说的一些篇目,让两个年长男人看。然后她又说自己还有博客,也有一些她写的文学类文字,她说了博客名字,并帮着他们打开了一些篇目。
她这些年在老家还是勤奋的,写了不少的文字,一看就相当的可观,小女孩佩服不已,那两个年长男人也翻看了一下,年龄稍长那个好像是社领导,他点了一下头,另一个四十多岁的听他说话的语气像是主编了,他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嘀咕着,最后又问了她一些日常性的问题。
最后那主编模样的男人说:“是这样,我们呢,是有试用期的,而且开始工资也不高,最初二个月是二千块钱,正式聘用后保底是三千,餐补交通补五百,工资慢慢会随着业绩浮动,具体拿多少得看个人能力了,你看你能接受吗?”
“可以接受。”她想也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她不讲条件,有最低保障就行。
“那好,你明天就可以过来上班,先熟悉一下工作环境,我们现在初起阶段,很需要你这样有资历有经验的人员。”
“好的,谢谢领导!我这就回去准备一下,明天报到。”
吴梦因没想到这么顺利,她之前还担心自己年龄大了,竞争不过年青人呢,现在一想,做文字这行,要的是资历和能力,没想到自己还吃香了呢。

她出来看见那些年青的女孩有的还在愁眉苦脸,有的在挖空心思地写着面试时出的不同的小文章测试,而她,居然当场也没考她文字功底,就凭着以前的那些积累就成功过关了!
她非常的开心!一切顺利!首战告捷!
她把这喜讯短信通知了段晓月。想了一下,给沙漫也发了一条。
第二天,吴梦因如期来到了《都市精英》杂志社报到。
在一个小姑娘带领下,她先熟悉了一下环境,外观是一座美丽的白色小洋楼,主版在三楼,增刊是四楼,编辑部目前7个人,是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杂志社的骨干,她在这里分配到一台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另一个屋子有点小,只有美编和顾问两个人,还有办公室,是日常接待和联系其他事务的地方,在最深处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是主编室,她见到的主编就是昨天面试时见到的那个中年男人。
人员大多是新来的,大家互相不太熟悉,编辑部里四女三男,都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就她一个三十好几快奔四的,大家都喊她大姐,她一下子就心里打鼓了,觉得混迹于年青人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好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她很快就把精神专注到了工作上。

研究完样刊,她在电脑上一期期翻看着主版之前的栏目,然后再去研究一些同类型的刊物,看看他们的办刊风格,栏目设置,她知道眼下的刊物主要是采写精英人物的,于是就找出一些精典性的写人物范文,如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类文章,再一次温习并加以研究,尽管之前她也写过这类题材,但还是不敢大意,怕做不好会在年青人面前丢脸。
屋里的其他几个人在相对熟悉一些后,都在偷偷闲聊着,甚至她看到有个男孩在网上看电影,邻座的一个叫李丽的女孩在聊QQ,同时还忙乎着去空间里偷偷菜,养养鱼。
中午吃饭是自己到外边买的,她和两个女孩一起,穿过一个过街天桥才找到几处吃饭的地方,人特别多,她们各自要了盖饭、米粉、牛肉面,吃完在附近逛了一下也没什么好玩的,就又回单位了。
下午开了个小会,完了分配工作,有一些采访名单,每人先挑选两个准备着,要求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被采访人资料,写出采访计划和提纲,然后审核通过后,自己预约,独立采访,独立完成写作。
吴梦因选择的两个采访对象一个是农科院昆虫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另一个是在北京的客家人,一位经济领域的学者。
既是名人,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多多少少都能搜集到一些基本材料,材料多的,就可以充分地写好采访提纲,在对人物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有备而去,这样采访容易成功,稿件也好写。

吴梦因成竹在胸,另有两个年青人傻眼了,他们从来没有独立完成过这样一整套的采访流程,而且面对的又是一些成功人士、企业家或社会名流之类,心理上先就怯了。
而且这也算是单位对他们的初步考察,如果一开始就做不好,肯定试用期结束不了就得走人了。
看吴梦因不惧,他们虚心过来请教,小孩子嘴都甜,又是叫姐姐又是端茶奉水买零食的巴结,吴梦因也不保留,自己知道的,能教给他们的,都一一传授,甚至亲手指导,因此,刚到单位的吴梦因倒也没有孤独之感,一开始就众星捧月,身份一下子从吴大姐变成了吴老师。
经过一周多的努力,吴梦因圆满完成了她的第一篇稿件《酿得百花成蜜时》,五千多字,采写的是蜜蜂专家。稿件交上去,得到了审稿老师和主编的一致肯定,稿件发排前,她专门邮箱传与蜜蜂专家审核了一下有无问题,专家年逾古稀,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几次邮件往来,修整细致到标点符号和遣词用句。
等刊物出来,吴梦因专程送刊上门,她很敬仰这样的老学者,他们无论是治学和人品修养都一丝不苟,让人能学到不少东西,采访中她也受益匪浅。
老人看了刊物非常满意,执意要送她一些他们研制的蜂蜜、王浆之类蜂产品加以感谢,让吴梦因无比感动,觉得晚上的熬夜写稿没有白辛苦,更是多了一些成就感。

如此,接二连三的稿件,她几乎次次得到好评,月终评选优稿,她稳居第一名,甚至还带起了徒弟,有的不敢一个人去采访的,她亲自带着上阵,忙的不亦乐乎,主编周海城看着她乐得合不拢嘴,好几次说要请她喝酒犒劳她,但她不敢去。因为有女同事私下议论,说这个周主编色心太重,已经有几个小姑娘被他明里暗里骚扰多次了,究竟有没得手的,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她也隐隐感觉到了主编那愈来愈暧昧的笑容,里面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她没有兴趣去探究。
对于未来的新生活,经过职场的初试锋芒,她更多了一份自信,感觉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说辛苦,但比起在老家那种安逸的生活,她觉得充实多了。
第一个月开工资,她比基本工资多拿到了一千元的额外奖励。
这意味着,她在这个城市的浮动小窝,又多了一个月安稳的保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