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智商猪头的贴03

(2016-12-31 03:14:22) 下一个

    《星际穿越》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诺兰导演是大手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末尾的五维空间。片子结尾,在“五维空间”里,时间凝固了。可以找到过去的一个时间点,未来的一个时间点,像一排书架上展开的书。这是电影中的情节。既然如此,那么,在这样的空间里,能说话吗?说一句话,是要耗费时间的。如果没有时间的流逝,哪一个字在前?哪一个字在后呢?如果时间依然在流动,那时间怎能同时又凝固?影片里,库珀在五维空间依然还在对话,还在焦急地想办法。这些都表明,它并不是五维空间。实际上,还是个三维空间,或者说是四维(算上时间)。庄周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上生起的细菌活不到两个钟头就死了,永远没有办法知道月亮有阴晴圆缺。只在夏天存活的蟪蛄永远不晓得世界上还有春天和秋天。庄子说它们是“小年”。

     人类也一样。人类存在的历史只是浩淼宇宙长河中极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个宇宙是三维的,人类生命比之宇宙,有如朝菌、蟪蛄之于“大年”。在宇宙存在了很多亿年之后,人类还没出现,在宇宙坍缩之前很远很远的时候,人类早已消亡。那么,人类有本事冲出宇宙的束缚吗?即便假定从大爆炸的一刻,人类就以光速飞行,也没有办法冲出宇宙。这是三维空间的内在规定性。在这个宇宙,注定了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没办法,你逃不出去了。不过,我们还可以回到朝菌和蟪蛄。每天早上,都有朝菌生起,虽然从来都不是前一天的那只。每年夏天,都有蟪蛄繁衍,虽然也从来都不是去年的那些。但这一物种,超越了它们的一期生命,存活了下来。在夏天结束的时候,蟪蛄的卵,留在这个世界上。捱过寒冬,度过严寒,终于迎来新的夏天。为什么人类就不能捱过寒冬,度过严寒,超越宇宙的一期生死呢?

     佛经上说,人类也可以。刚才说的“一期生死”,也叫“分段生死”,就是像朝菌、蟪蛄那样。还有一种生死,叫“变易生死”。八地以上的菩萨,就可以变易生死。这就好比蟪蛄的卵留在世上,等到明年的夏天,乃至许多许多年之后的夏天,依然能繁衍出新的蟪蛄。要理解如何实现,得先说说二维三维。我们假定蚂蚁的认知只有二维,那么蚂蚁只能在平面上爬,从地上爬到墙上,再爬到房顶。它不知道如果可以飞,就能用更短的距离到房顶。但它无论如何都爬不出这种轨迹。横着、竖着、斜着,怎样尝试都不行。因为它永远摆脱不了二维的规定性。除非一个人捏着蚂蚁把它放到房顶,但这就破坏了假定前提。由此可以推知:人要摆脱三维的规定,单靠在三维空间里跑,跑死都没有用。因为你根本无法接触到三维的边界,总是在它内部滚来滚去。往哪个方向跑都不是对的,因为哪个方向都是内部。

    靠黑洞或者虫洞就能到更高维的空间了吗?并不。或许虫洞可以通到另外的空间,也可能就永远在黑洞的内部。但无论是另外的空间也好,黑洞的内部也好,照样还是三维,加上时间,四维。和地球上没有什么区别。——维度不是从这里打破的。“速度”这个概念就是依赖空间和时间建立起来的。既然如此,怎么可以依赖空间和时间,到达一个时间凝固的地方呢?——时间都凝固了,运动还怎么发生呢?运动和静止的定义,都是依据时间和空间展开的。所以,如果真的存在五维空间,时间凝固,说话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人,也绝不是按照长宽高这样存在了。那么,五维空间什么样子?可以想象吗?佛教提供了一种思路。首先,要突破三维空间,就不能被三维障碍住。往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跑,都是在空间内部跑。空间的规定就是长宽高。突破了长宽高,才能突破空间。

    有没有长宽高障碍不住的东西呢?有:识。这里需要先介绍佛教的一块基石性的概念:色。色,就是物质,性质是“质碍”。凡是在空间上能被挡住的东西,就是“色”。《瑜伽师地论》:“数可示现,在其方所,质量可增,故名为色。”即:占据空间,具备质量,可以度量。和“色”相对的是“心”,或者叫“识”。空间质碍不了识的生起和还灭。菩萨就是从这个地方进入高维的。(菩萨有不同的级别,这里单指八地以上菩萨,下同。)但佛经里用的不是“维”的概念,而是“界”和“地”,共有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只有一地:无趣杂居地。六道轮回全在欲界,全在现在这个三维宇宙里。色界有四地,无色界有四地。
界和地就是依据“色”和“心”建立的。通俗点儿说,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差别建立的。但物质既然不同,高维空间的精神和低维空间的精神也没有理由相同。事实上,高维空间的心和低维空间的心,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共通的地方。正因如此,哪怕是大爆炸和大坍缩,依然有一部分东西不会被毁灭。因为这些东西已经脱离了物质的范畴,而质量和能量的转化规律只对物质起作用,只有物质,色,才具备质量和能量。而心,就复杂了。它牵涉到一个哲学上的基本问题:精神到底是不是物质的产物?佛教的回答是:精神还可以细分,有依赖物质而产生的精神,有不依赖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前者肯定是要依托这个三维宇宙中的物质才能存在的,宇宙毁灭它自然随之毁灭。后者就无须了。
具体怎么细分呢?可以分为8种,可以分为51种,可以更细。我们只说这两种最流行的分法。分为8种,就是“八识心王”。第八识就是遍通三界九地的,三界都有第八识。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都有。但是,高维空间的第八识和低维空间的第八识依然不同。高维的第八识叫阿摩罗识,低维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其实呢,阿摩罗识是第八识中“干净的一部分”,叫“净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中“染污的一部分”,叫“染分”,意思就是它携带了低维空间的信息,受到了物质的影响。前六识,就必须依赖物质。别说宇宙毁灭,就是一个人死了,相应的六识就没有了。所以六识就不通一切地,只在低维空间有,到高维空间就没有了。第七识和第八识是相连的,第八识叫阿赖耶的时候,第七识叫末那。第八识不叫阿赖耶的时候,第七识就不叫末那了。佛教发现,除了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还有一个特殊的空间,叫“无想天”。在没有前六识的时候,如果有末那和阿赖耶,就是在“无想天”。如果没有末那和阿赖耶,就是在“无色界”。“无想天”是外道修习禅定可以到达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通常认为是在色界的“舍念清净地”。它并不在三界九地之外。更细的划分太复杂,就不展开说了。分为51种,就是“五十一心所”。其中,前五个是通三界九地的。第六个,就不通三界九地了。第六个是“欲”。准确地说,三界是根据“色”和“心法”中的“欲”建立的。《大毗婆沙论》:“有色有欲,立欲界。有色无欲,立色界。无色无欲,立无色界。”无色界是没有色蕴的。这里就是高维空间了。
 
     肉身是到不了这个空间的。菩萨入定的时候,识在高维空间,肉身依然在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这里,就好理解菩萨的“变易生死”了。也能理解所谓的“神通”了:能看到遥远无边的世界,能了知过去未来的诸法,在这个高维空间,时间的确可以凝固,没有过去未来。不仅时间凝固,连空间都会凝固。在这里,时间、空间只是观察问题的一个角度。可以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也可以完全不要时间空间的概念。所以,佛教说法身是“虚空遍满”。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从空间的角度观察问题,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从北京到银河系之外不会比从西单到东单更远。一个法在北京动,那么它同时就业在银河系之外动,没有一点时间差。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明白佛教假说的那些神通并不夸张: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一旦打破时间、空间的障碍,的确是这样。因此,和高维世界连通的识,不会受到宇宙一期寿命的左右。佛教认为,有小劫、中劫、大劫,历经大劫还不坏的东西,就是业。从大爆炸到大坍缩,是一大劫。但这种劫阻碍不了八地以上菩萨的变易生死,这就是宿命通,他可以把很多次大爆炸从开始到终结看得清清楚楚。那么,菩萨乘什么交通工具来去呢?飞行器肯定不行了。其实,去和来的交通工具不一样。去高维空间的交通工具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也叫“止”和“观”。可以简单理解为入定,但定和定也不同,像外道到无想天,也是靠定。而菩萨从高维空间回到低维空间,乘的是“愿”。换言之,只要菩萨想来,就可以回来。
 
     需要说的是,高维空间和低维空间虽然不是不存在联系,却的确没有办法沟通信息。就像两个人在一座大厦里交谈,不能隔空喊话,要么我到你的楼层,要么你来我的楼层。但是不同楼层之间只能带允许带的东西,不允许带的怎么也带不进来。像欲界的鼻识、舌识连色界都带不进去。而眼识、耳识、身识仅能勉勉强强带进色界的下地,根本带不进无色界。意识一样带不进无色界。所以,什么文学作品、音乐歌曲、凡是用语言承载的东西,一切想法,在我们这个三维世界称之为“信息”的东西,都带不到高维空间。也毫无必要带到高维空间。就好比你在纸上手写了一行命令,拿给一个没有摄像头的显示器,是没有意义的。肉身也一样,既没有办法,也毫无必要离开这个空间,就好像黑洞本身就不是人类居住的家园一样,它是星球、粒子居住的地方。
 
     人类要以肉身的格式居住,就需要空气、水、这些叫“所依”。前六识要想存在需要“依”末那识,但无色界根本没有末那识存在。除非格式转化,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这时,前五识和第六识分别转化成“成所作智”和“妙观察智”,但这时的智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前六识了。肉身格式的存在,除了依赖水和空气,还需要食物。人需要的食物只是诸多食物中的一种,叫段食。段食的作用是“由转变故,饶益所依”。水和空气是“能依”,肉身是“所依”,水和空气进入人体进行物理化学变化,滋养肉身,就是“段食”的两种。段食是和分段生死相联系的。除了这种格式的食物,还有触食、意思食、识食,就不一一展开解释了。
 
      那么,就有个问题,比如有个菩萨入定了,到了无色界。你在旁边踢他,或者敲锣打鼓,能不能把他给吵醒?答案是,他可以醒,也可以不醒。但绝对不能说是被吵醒的。如果是吵醒,就表明声识可以传到无色界,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声识的影响只能在欲界和色界。像《品类足论》就把欲界色界合称为广义的色界。(《品类足论》卷六:“色界云何?谓欲界色界,总名色界。”)打个比方:一楼的快递员永远不能上八楼,但他可以把送给八楼菩萨的东西放在菩萨一楼的邮箱。菩萨如果想打开邮箱,就要下到一楼来。邮箱,就是菩萨的肉身。因此,菩萨要不要出定,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当然,他长期不出定的话,这边的肉身肯定就死掉了。这就相当于直接涅槃——坐脱立亡。
 
     所以,哪怕是一个人痛殴甚至焚烧一个入了定的在无色界的菩萨,哪怕他的任何器官都没有一点毛病,神经中枢也没有被切断,都是可以不生起感受的。这就好比菩萨有个开关,在控制着感觉中枢和神经中枢,他要主动打开开关,才能接受感受,如果他关闭,你是没办法的。《象迹喻经》:“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也就是说,五识的生起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根、境、作意。根虽然完好,境虽然在,没有“作意”,就无法生起识。就好比有了火柴棒和火柴盒,还要摩擦,才能生出火。而入定的菩萨,是自己控制“作意”的。有了作意之后,他选择听到打鼓声,就会生起“耳识”,“根、境、识”三者和合,才会生起“触”、接着才有“受”,到这一步,他才能感觉到疼,或者吵。痛接着还会有“想”、“思”随之而来了。这时候菩萨就不再在无色界了,而是来到欲界的五趣杂居地了。菩萨在五趣杂居地,和凡人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特异功能,也要吃饭,也要上厕所。甚至一个拳击手可以同时打倒二十个菩萨。既然到了五趣杂居地,菩萨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平凡到没有任何特质能被认出来。这一点也正是菩萨的内在规定性。不过,肉身对于菩萨并不重要,只是变易生死中的一期“变化身”,是他放在一楼的邮而已。
 
      佛教在世界上的存在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宗教的佛教:具备各种宗教仪式,如烧香拜佛,求官求运求子求财,民间大众的佛教大都如此,主要是信仰或迷信,对佛教真义并不一定了解。更有甚者,有人打着佛教旗号抖酬私货或是窃取佛教的一些内容而自创教派,那就离真正的佛教更远了。二是学术的佛教:佛经里面充满哲学和心理学,如果不是真修实练的佛教徒,仅凭兴趣研究佛教佛经,那就落入这个范围了。三是传统的或纯正的佛教:也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教导,通常叫做佛法。佛教徒坚持认为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汉译为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透彻了解智慧圆满无缺的‘觉者’。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为了发现解脱人世间痛苦的方法,求得宇宙人生的真谛,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他遍修参研上古及当时的各种宗教哲学学术及其修证方法,认为都是不究竟的学问,便独自进行一番苦行修证,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透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但佛陀悟的道也太难懂了,他觉得当时的人懂不了便想接着进入涅槃 (也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说:‘止,止,吾法妙难思’(算了,算了,我的法太玄妙,这个世界的人想都想不到,不会懂得的。),要不是梵天一再请求,佛陀就不会住世讲法了。佛陀这一住世就是四十九年,象孔子一样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处说法,他的弟子们把他讲的话会集成书,就是佛经,近万卷,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为不同根器悟性的人所讲。了义经(如《楞严》《楞伽》《圆觉》《华严》《法华》等)里充满哲学的概念词汇,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的大道理;不了义经则多是比较浅显的从纯信仰角度入门的说教,因时因地因人而讲,是相对的不究竟的道理。今日流传的《大藏经》里除佛经外还有很多‘论’(学佛者经验心得)和‘律’(佛教的戒律)。面对这么多的佛教经典佛教徒该怎么办呢? 佛教里有四个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佛教认为只有成佛才会智慧圆满,论是智慧尚未圆满的菩萨,僧人和居士所写,对佛法理解有差异,形成不同的宗派观点,因此有差异时要依经不依论 。关于依智不依识是指佛法是真正的大智慧之学,这种智慧是不可以用我们的普通意识思维去推测的。另外,语言是不完美的,真正的佛法或道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因此佛说法四十九年,临离世的时候说他什么法都没说,在《金刚经》里也说佛经佛法是渡河的船,渡了河悟了道就要把船丢掉,不要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此佛教是不鼓励迷信佛经的,怕形成法执,要学佛者通过修行实践自己去体验证明佛经里的东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