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热衷教育,喜欢讨论教育,每年4月份大学发榜以后,网上是一片成功家长的传经送宝,所谓成功
就是孩子录取到名牌大学。许多家长趋之若鹜,给孩子扶梯搭桥,希望孩子也能走向成功,甚至那些孩
子还在上幼儿园的家长,也跃跃欲试。
第一,学区情结
美国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孩子都是按居住地就近上学,没有升学考试,因此买房子就直
接跟孩子教育挂上了钩。除非孩子成人了,或者没有孩子,或者孩子上私立学校,美国华人买房子首先
看的是学区,其次才是价格和上班远近这些因素。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知识教育意味着学校,教师,书
本,所以好学校是必须的。素质教育通常指的是小提琴,钢琴,绘画等。体育在不少家长中受重视,但
主要是因为练体育对上大学有帮助,对于所有与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不认为是重要的。其实孩
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只知道解数学题,弹钢琴是不够的。譬如说生活自立能力,包括做家务,花钱理
财;待人接物能力,爱心善心的培养,挫折教育,甚至大人不在,来了坏人和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都是
必要的教育。学校里不教这些,但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家长有责任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然
后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发展。那么多中国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为孩子在这方面的天
赋或兴趣而要孩子学的?美国其实不搞排名,也没有升学率的评比,不知道所谓好学校进而好学区是如
何评价和衡量,又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得知的。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所谓好学区是听别人说的,有
点以讹传讹之嫌疑。
第二,名牌大学情结
中国人喜欢名牌,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热衷世界第一,也不管这个世界第一有几个人承认,所以现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美国是个贫民化社会,没有人会因为你有钱而崇拜你,也没有人
会因为你穷而看不起你,奢侈品大概只是体育,影视明星的喜好,大众对奢侈品却很不在乎。事实上,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我们发现开名车的大多是黑人,这个发现一度让我们很好奇。每当在高速上看到
BMW或奔驰车,都会忍不住追上去看一眼主人,十之八九是黑人,屡试不爽。海外华人对奢侈品并不热
衷,但对名牌大学的迷恋一点也不比国内家长差。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
不惜代价,醉心于让孩子反复练习钢琴,小提琴,SAT考试,对参加各类竞赛,暑期夏令营乐此不疲,
给孩子和自己都带来巨大的压力。有些家长虽然鼓励孩子练琴,甚至是强迫孩子练琴,而且以培养专业
钢琴家,提琴手的高标准来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欢了,要把弹琴作为职业时,却又反对了,因为练琴
的目的只是为了申请名牌大学加分。
第三,医生律师情节
华人在美国有个心结就是挤不进上流社会,早先的华人在美国大多开餐馆,干苦力,不要说上流社会,
中流社会也轮不上;之后北大清华为代表的留学精英们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可以过上“五子登科”(房
子,车子,儿子,位子,票子)的小康生活,可是过得却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离上流社会的生活距离也
很远。我其实一直都不明白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贫民生活的国度,上流社会指的是什么,政要?名流?
也许泛指那种穿上西装革履,打扮的光鲜亮丽于日常的那样一种生活吧。华人要成为政要,名流不是件
易事,因为这毕竟是在别人的国家,文化传统习俗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要每天西装革履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当律师,当医生,我想这大概是这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医,学法,学金融,就算付天价学
费也在所不惜,因为一旦学成,收获的不仅是高额的薪酬,更是可以每天西装革履,进入上流社会的标
志。其实当律师要不仅要有很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需要睿智需要洞察力;当医生需要耐心,
需要细心,不是说读书成绩好就可以胜任的。
列举这些教育情节没有褒贬之意,只是个人观察和认识,权当抛砖引玉吧。
私立学校不受政府资助所以不一定公布数据,相对来讲比较起来更困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