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退格, 辘轳格, 葫芦格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宋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昔郑都官与僧齐己 、郑损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其“先二后四”者,谓用韵时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如葫芦形,故名。
【进退格】亦称“进退韵”,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亦称“辘轳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亦称“葫芦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 “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I. 进退格 ── 进退韵者,两韵间押,一进一退。
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
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
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盗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 髭须衰白尽,瘦地日携锄。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盖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
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
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II. 辘轳格 ──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似辘轳。
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 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 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III. 葫芦格 ── 葫芦韵者,先小后大,有似葫芦。
如宋·陈造【次韵杨宰葫芦格】诗: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
此诗之前半押九“青”韵,后半则押十“蒸“韵,即所谓葫芦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