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忆淮海路 - 从汾阳路到思南路

(2017-02-24 10:12:05) 下一个

                                                                 - 店面不知何处去,梧桐依旧笑春风

  笔者最近写了“从嘉善路到钱家塘”,“上海的烟行”等几篇博文,大家反映:真好,谢谢,有劲,相当亲切,想起了很多往事,感慨呀等等。在此鼓励下,我当尽绵力,满足大家对过去的渴望。

  淮海路,从汾阳路到重庆路一段,一般认为是老淮海路的精华所在。最繁华,最洋气,也是我们最怀念,最乡恋的地方。这一段,也正好和“襄阳南路文化圈”所说的文化圈,相对应。文化人一往北到淮海路,那就是这一段。笔者在此,是想竭力回忆当时这一段的淮海路,包括每个路口南北两边,洇润展延的商号和有关的趣味逸闻。大部份内容应是50-60年代的风貌环境布局。聊充诸君茶余饭後的助兴谈资。本文先写到思南路。以后有必要时,再续到重庆路。

 

  淮海路汾阳路口东面的那一块地,解放时不知什么原因是一块空地。笔者小时候曾在这里看过“龚品梅反革命集团展览会”,“一贯道反动教会展览会”, “海关缉私展览会”等。当时是搭的简易棚。展品主要是照片加说明。1955年夏建成淮海中学。当年秋天,招收开门弟子,第一批学生。新房新窗,新桌新椅。窗明几净,好生阔气。后来改成教育学院。现在已拆平建了淮海国际大厦了。汾阳路东侧,还留有一些当年淮海中学的红墙和透窗雕花,可供牵记一二。

  淮海路汾阳路口西面那一片,就是上海音乐学院。

  对过淮海路东湖路口西面,大黑铁门内,是波兰领事馆(?)。现在是东湖宾馆的分部。从东湖路淮海路口一直到杜美大戏院,两边没什么店,非常安静。东湖路新乐路口,在外面能看到假山上有个中式亭子的那套老式洋房,以前是杜月笙的公馆,现在成了东湖宾馆。杜美大戏院是一幢浅米黄色的两层小洋房,进铁栅门里是一个小花园,很洋气的。后改为东湖电影院。一度曾改为上海的第一家立体电影院。即要带纸制的红绿两色的偏振光眼镜,看画面里的人和物都是立体的。如电影里钓鱼,鱼从电影里的远处,顺钓鱼线蘯向摄影镜头。观众会有强烈的感觉,好象鱼要飞到自己的头上一样。很真实。到此观众往往大声尖叫起来,嚇一跳。然后是相视而笑。似大梦初醒:还好,假的。后来可能影片太少,眼镜又丢失太多,立体电影也就不了了之了。又改回东湖电影院。

  淮海路东湖路口东面拐角处,有一家小小的百货店。往东过去就是天鹅阁西餐馆。只有一开间的门面。进去左边是几排火车座,右边走人。楼上略大。老板家住在陕西南路南京西路口东面一点的静安别墅里。程乃珊曾有专门文章介绍过天鹅阁和她的老板一家。天鹅阁的招牌上,有一只头向右手方向的,振翅欲飞的天鹅浮雕,上面覆盖着小块碎镜片。所以,浮雕照到太阳后,会闪亮反光。后来将小百货店并入,才稍大些。从天鹅阁往东即一家两开间门面的水果店。水果店的东邻,好象是一家金融商号。再过去就是襄阳北路了。听说有人在考试前,到天鹅阁叫一杯咖啡,看一晚上书。没人管的。

  襄阳北路从淮海路到新乐路,好常时间是砂石路,没有铺柏油。两边没什么店。稀稀拉拉一二家。其中一家就是卖北方面食的店。卖面条和饺子之类的。后搬到现在的天津馆处,楼加一层,加卖炒菜,显然生意做大了。那时,新乐路经常在暴雨后发大水。水深及膝。不知哪里排水不畅。襄阳北路好久不铺柏油,也许和此有关。

  襄阳公园以前是封闭的。只在西南角有一个正门。即使有后门,也不对外开放。周围都是黑色的强离坡(竹籬笆)。最里面有水池子和茶座。由于地段好,游人如织。四方来客,往往男的爱在这里喝茶看报,女的去逛淮海路。后来茶室下棋的渐渐多起来,竟发展成了上海的围棋手谈中心。陈祖德就读于位育中学。围棋事业就是从这个手谈中心起步的。嗨嗨,不可小看这平凡之地呦。襄阳公园门票3分,月票5角。月票即在当月可无限次的进出公园。这是1978年夏天的价钱。

  襄阳公园门口往东,有一个书报亭。卖报纸杂誌的。再过去是二三家商店。其中有一家是文具店。还卖扇子之类。再过去就是淮海医院。以前好象叫徐汇医院。不是后来的徐汇区中心医院,两回事。那时,正门是开在淮海路上的。门口东侧是一个小报摊。后面是一家中和煙行。至于什么是“煙行”,请看我的另一篇专文:“上海的煙行”。煙行过去转角处是一家储蓄所。顺墙转过去,就是陕西南路了。

  淮海路陕西南路西北角,第一家是熟食店。卖各式熟菜。酱鸭,白斩鸡,四鲜拷夫,五香豆付干等等。第二家是饭店。后来简化成点心店。桌子上铺台布的那种。比摊贩组织起来的合作社性质的小吃店要高一档。再过去是一家百货店。最后一家是花店。门口是42路公交车南向的站头。从此往北,过新乐路,到长乐路。一路上基本没什么店。干干净净。

  过陕西路回头向南。路的东侧是维多利亚花园。即现在的长乐村。那是一群很精緻小巧的带一个小花园的西式连栋房,西式里弄。往南有二家门面是突出一些的店。好象是花店。再往南是上海琴行,卖各式乐器,钢琴,小提琴的。再往南是家合作社性质的小吃店。卖油条,豆浆,粢饭,面条之类的。桌子上是不铺台布的那种。门口是42路北向的站头。转角处是一家叫“利闻”的电器商店。这家店不但卖家用的电子管收音机的另部件,还卖单位用的扩音机,话筒等另部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所以,“利闻”就已经足够了。转过去是一家点心店。本来是一开间门面,后来扩充成二三间门面,改名叫“江夏点心店”。卖湖北的点心:豆皮,热干面,八卦汤(王八汤)之类。生意不错。往东再就是一大片草地。这一大片草地本来是法国总会的花园。解放后,法国总会改名为“干部俱乐部”。草地南部划出来建了一个有400米跑道的正规体育场,叫卢湾体育场。门开在西南角。里面经常有比赛。尤其是棒垒球比赛。有时放学回家路过,也进去看看。好象是不用买票的。后来在法国总会的南面,造起了花园饭店。体育场又划回归花园饭店所有,变回了草地。卢湾体育场就搬到建国西路陕西南路东南角,以前的外国公墓处。平坟建体育场。也就是现在的卢湾体育场处。

  回到淮海路,我们的草地/体育场。这块地的南面和东面,是一人多高的矮树墙。外面是阅报栏那样的玻璃橱窗。一个个顺矮树墙而建,蜿蜒连绵直至法国总会。那要有300-400米长。当时叫“中苏友好画廊”。与现在叫“上海展览馆”,以前叫“中苏友好大厦”的大建筑群相呼应。画廊内展览很多照片,并予说明。再就是全本的“苏联画报”。正反两面一张张贴上,一丝不苟。经常更新。笔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一期不脱地去看。另一个类似的画廊在人民公园西藏路边,叫“科技画廊”。也是非常长见识的地方。

    为了不使思绪大幅度切换,淮海路的叙述还是一段段的更好一些。我们仍回到襄阳南路口。

   淮海路襄阳南路口东南角,是一栋土黄色的有些名气的大楼。北面有一块小草地。隔淮海路与襄阳公园相望。从西往东,小草地东,原是一家牛奶店。内有桌椅可坐,供应乳品,甜点,冰淇淋等,外国情调的。后来改为天津馆,加高成两层,卖北方饭食了。往东有一家小杂货店。再过去就是钱塘大厦。鞋帽店,第二食品商店的烧腊部,买香肠火腿咸肉的。到拐角是第二食品商店的糖果部,以前叫万兴食品商店,等等。拐过去后到东沿,即陕西南路。有一家卖西点蛋糕的。有一家永丰唱片行,经常卖一些特殊的音乐精品,音响器材等。后被搬至南昌路蕾茜饭店南面。再就是一家卖床上用品的大店。再美心饭店。饭店南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以前是祥生出租车行,两开间的门面的。现在整个地块全拆完了。地空了一些时候,做了襄阳路小商品市场。因为地段好,生意非常兴旺。现在和日月光广场一样,改建成上海环贸广场了。谁如有老照片,那就很珍贵了。

   南昌路从襄阳路到陕西路是一段奇葩。她和过陕西路的整条南昌路格调完全不同。东段洋气,这段本地气。本来是菜场。是否因钱家塘开发较晚才如此。这有待专家考证了。

  淮海路陕西南路口的东南角,是一家公泰水果店。本来不大。往南是一家旧货店。说是旧货,档子还比较高。卖的多是一些半古董的精緻物品。后来地盘并给了公泰,成了公泰卖蜜饯闲食的地方。如加应子,桃板,瓜子等。冬天,公泰的糖炒栗子是走过的人都不忍不买的一绝。实在是又暖和又甜密。炒锅就架在路边。一锅黑沙子,加上生栗子。师付戴白手套,用一个大扁铲子炒。边炒边卖:炒完后倒入铁丝网过滤沙子。将栗子倒入一个大木桶里。木桶上面是两片半园的盖子,桶里面有棉絮保暖。一位小姐坐在桶边,前面一叠叠大小不同的纸口袋,按半斤,一斤,二斤等不同。好象装满即是,不秤的。好象也没人要求秤。旧货店往南,就是回力球场。解放后,改名“上海市体育馆”。这是“襄阳南路文化圈”的又一场所。我国第一个体育世界记录,陈镜开的挺举135公斤,就是在这市体育馆的一次体育比赛中产生的。当时刚有电视不久,上海只一个频道,第5频道。99.75兆赫兹。初期,自制的节目少,电视转播车经常停在市体育馆的外面,转播里面的体育比赛。后来,市体育馆又改名叫“卢湾区体育馆”了。也许,上海有了一个万人体育馆,叫“上海体育馆”。在华亭宾馆的对面。

  陕西南路这个体育馆的南面紧邻,是一栋4层白楼。当初是饭店,下面是跳午厅。后来归体育馆,成了他们的行政楼和运动员的宿舍。笔者当初唸中学时,曾作为运动员,在此楼住过一年。当时跳午厅是饭厅。后来,跳午厅曾一度改成为旱冰场。即用4个轮子溜“冰”。对外卖票营业。但是嘈声极大。从这个大楼一直到复兴路口的陕南村,陕西南路东边,没有一家商店。很安静。

  隔陕西南路的马路对面,南昌路口是蕾茜饭店。卖法式西餐。她们的蕾茜鸡,蘑菇汤,汉堡牛排(实际是牛肉饼)都很不错。往南是几家百货店。有一家后来是永丰唱片店迁入。生意依然兴隆。往南是一家卖广东芝麻糊的小店。再过去是一家黑木头房子的小百货商店。跨过一个弄堂口,是圣歌琴行,卖各式乐器。往南是一家旧货店。再是采芝村糖果店。本来只一间门面,后来北边的一家并入,成两门面。后来更与复兴路第一家的糖果店的后部打通,生生把路角的宝侖大药房给隔成了孤悬角地。转过去向西,第一家即是打通后的采芝村的南门。再过去就是上海大戏院(即上海电影院)。打住。回淮海路陕西路口。

  公泰水果店的东面,是一家卖挑花刺绣的桌布,枱布,铺沙发上的布之类物品的店。说是一家,有三开间的门面。再过去是一条小弄堂,里面有一个公共厕所。弄口的东侧,有一家百货商店,有二楼。叫金刚公司。后来改名为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等二百搬到了淮海坊两边后,这里又改成六一儿童用品商店。再往东,当时的房子向淮海路突出几米。第一家是一个小吃店,卖小笼包,馄饨,面之类。当时这家店出了一件轰动全上海的案件:一位医生吃小笼包觉得味道不对,发现肉馅里混有大便。化验后确认。乃报警。查下来是一位包小笼包的女员工,对工作日久生厌。于是移祸于顾客。破案后,作案者当然依法处理,但点心店也开不下去了,关门大吉。这家店走过去,在淮海坊西出口处,有一家中美煙行。再过去点,突出部结束。突出部现早已拆平。当时,突出部结束的第一家是大卷帘门一拉到底。是为哈尔滨食品厂的工场。第二家才是哈尔滨食品厂的门市部。一开间的门面。走过这里,浓郁的奶香扑面而来,不由得你不深呼吸几口。接下来,就可能神使鬼差地把脚移向右边的门市部。不买,闻闻也是香的。进去了,能一点都不买吗,于是。。。。。。再往东是各家商号,跨过淮海坊的主弄堂口,还是。后来这些店统统收齐,改为“上海市第二百货商店”,又开了二楼。东顶头是个小小的二公尺宽门面的“古今胸罩商店”。后来才搬到茂名路的东面。这时,房子又突出来了。突出后的第一家店是茶叶茶具店。茶品比较考究。到茂名南路口转弯角上是很有名的“老大昌西点店”。茶叶店东面的一家店铺本来不是老大昌的。后来并入老大昌,成为她的咖啡点心厅,楼上卖西餐。

  顺老大昌转向茂名南路南向,直到南昌路口淮海坊南出口,有几家卖外国老货的店。远不如现在的喧哗。听说这些店,现在已成上海最时髦的旗袍中心了。对应这一段的茂名路东边,当时则没有一家店。唯有南昌大楼。现老大昌这一个角已全部拆掉,建成了永新百货。面目全非了。

  从老锦江饭店到国泰电影院,中间曾有几家高档的对外商店,如做西装,卖皮鞋的。但由于解放后,外国人回国的不少,这里生意清淡。这中间有一个18层楼高的公寓大楼,住的也都是有名人士。

  国泰电影院众所周知。她是上海的首轮电影院。即新电影面世后,上海市面上第一批放映的影院。当时还没有电视。76年主席去世时,9吋小电视机还是一般家庭的希罕物。所以当时,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娱乐活动。国泰的座位分二档:票价是3角5分或4角一场。深红色的丝绒沙发软椅,座位也宽敞。夏天有冷气开放。幕布是紫红色的配金边花饰,相当气派。影片也清晰。音响也地道。象复兴路陕西路口的上海电影院,那就是二轮或三轮的电影院。放映的片子都是早就放过的。当时未来得及看而来补漏的。回头片重看的也有。票价是1角5分或2角一场。相应设施当然也简陋多了。电影胶片放的次数多了,划伤不清楚的地方很多,甚至于烧断片子的也不少见。但无论哪轮电影院,正规放映一天是4场:第一场下午2点,每隔二个钟头一场。第四场8点。若是生意好,加开早场上午10点,甚至早早场上午8点。有时加开晚场是晚上10点,午夜场半夜12点。这都是大概的时间。具体的要看电影票上的时间,或查报纸上的电影院广告。一般电影90分钟一场。分三到四卷胶片。放在如脸盆大小的金属胶片盒内。有时为了提高影片胶卷的使用率,经常两三个影院共用一套胶卷。那么,各个影院的开场时间就要错开了。甲院放完第一卷后,马上倒片,请跑片员骑自行车送到乙院的放映间,乙院马上拿出来,装上放映机准备放。一般影院都是两个放映机轮流放。以免中断不流畅。跑片员很辛苦。有时路上意外耽误,片子未及时送到,那么,影院只得开灯。观众从虚幻跌回现实,不免唏嘘喧哗一番,很不舒服。

  国泰电影院茂名路一侧,有一个小门。进门就是楼梯往上。在小门的上方三楼,有一扇小窗口。那就是放映间。常见小窗口上垂下绳子,与地面的跑片员交换片子。当然,现在的影院不是这样的放映方法,也不会看见跑片员了。顺小门楼梯上去,二楼是一个很正规,很气派的弹子房。即斯诺克(Snooker)。有三四个球台。上面有方形的大灯罩。服务员身穿深色的西装小背心,白襯衫,打黑色的蝴蝶领结,毕挺的西装裤,锃亮的黑皮鞋。打球的人都静静的。说话都轻轻的。只听见象牙球相撞的声音。墙上有计分的绿色拨盘。我不清楚多少钱打一盘,是按盘算还是按时间算。

  从国泰电影院顺淮海路往东,第一家是糖果店。很高级的。背墙都是大镜子,非常明亮。卖巧克力,糖果,零食等等,明显是为看电影的人准备的。我在那里第一次见到“龙虱”,一种非常象蟑螂样的东西。这能吃?能卖就意味着有人买。我没见到。我也不敢买。价钱还挺贵。

  再过去就是一溜“金龙绸布商店”。占有整个国泰公寓那么宽。几乎什么料子的布,都能在那里买到。天天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布店东头是国泰公寓的弄堂口。里面有一个公共厕所。58年左右,锦江饭店内大兴土木。大量的土石车就从这个弄堂口进出。向明中学的楼顶,也进驻了高射机枪部队。枪口对准锦江饭店的上空,说是保卫外宾。

  这弄堂口东面,是中华煙行。那是个很正规的煙行。老板就住在楼上。有一阵把东面的半个店堂划出来,放了几台缝纫机,开起了胜嘉缝纫学习班。再过去有一家襯衫店,专卖男式襯衫。很大,襯衫也很高级。有太多的花式,令人流连望返。再过去就是上海电影局的大门。过了大门,马路凹进去了几米。然后是一溜广告牌。再过去是皮鞋店,糕饼店。后者扩大成双门面,叫“高桥食品商店”。除了高桥松糕,最有名的是鲜肉月饼和肉饺。再过去转弯角上是大方绸布商店。

  顺大方绸布店转弯向北,是一家合作社性质的小吃店,即现在的丰裕淮海店。再过去是一家小小的烟纸杂货店。再过去,房子缩进去几米,第一家是一家旧货店。里面多卖外国的旧货。笔者曾经在它的橱窗里,看到一个架在木支架上横卧的一个啤酒瓶。里面有一个用几十片木片粘成的一艘小小外国式的多帆帆船。粗看貌不惊人。但一想,这木片帆船是怎么放进去的?一琢磨,那是用一片片木片,从瓶口送进去再粘结而成的。这是何等功夫!那相当于内画鼻烟壶。正乃异曲同功!旧货店门口,是41路南向的站头。旧货店往北,是一个弄堂口。里面是老式的外国洋房。这一带,住有很多外国人。弄堂口北面有一家理发店。理发店北即是一个中学。好象做过12女中的前身。如今成了向明中学的分部。再往北的一片地方就建了新锦江饭店。

  过瑞金路倒头向南,是向明中学。当时,在瑞金路长乐路路口东南角,是一栋老式三层洋公寓。住不少高知和外国人。底层卖傢俱。进门的南面是一家缝纫成衣店。上面是住家。后来这栋楼拆了,建了个6层新楼。上面是办公室,下面是中国银行。这一带还是外国人多。缝纫成衣店,后改成红宝石西点铺。铺后面,向明中学里面,本来是一个简易棚。木工间。一位年轻的木匠专门修课桌椅及木工杂活。后来拆了,改成为游泳池,对外卖票开放。建中国银行时也拆了。游泳池往南就是向明中学的正门。在长乐路上,在教学大楼中,本有一扇大铁门。是原来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原有大门。不大开的。现在在长乐路上原长乐路第一小学的地方开了一个校门。不知是为建地铁而临时开的,还是永久的了。

  过向明中学瑞金路的大门往南,就是一栋6层高的公寓楼。楼下是41路北向的站头。底下有一家外国式的食品店。卖牛肉,灌红肠,奶酪,色拉油等等外国人喜欢的食品。再过去是一家大傢俱店。傢俱店门口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接专家教授的站点。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来车接人。所以,早上经常能看到几位老头老太太在等车。好象是俄国人居多。顺带说一句:因为向明的前身是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属于法国的教会震旦系统。1953年改为向明中学后,有法国教会背景的胡文耀是校长,我党的王子修也是校长。但名字排在胡的下面。至61年时还是如此。由于是属震旦系统,所以,向明现在是上海唯一学法语的中学。由法国领事馆安排法国教授来上课。

  到瑞金一路淮海中路转角处,即是泰山文具商店。店很大很干静。向明的学生没少来此买东西。楼上是乒乓房。有二三张桌子可打乒乓球。顺淮海路东向,都是商店。直至思南路口。那是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一个公共厕所。现在,从向明中学到这儿的小花园,为了造地铁,已然全部拆光了。地铁通车后建成啥样,就不清楚了。

  我们回到国泰电影院。在淮海路茂名南路路口的东南角,往南当时没什么商店。往东第一家好象是药房。再过去是永庆里的弄口。再往东,房子又突出来了。在突出前的那家店,以前是百货店。有一度改成为上海第一家无售货员商店。即类似于现在的超市。报上大力宣扬这是新式商业。说是无售货员,实际都在门口等各处看着。后来发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习惯,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后来古今胸罩店搬来此地。

  突出部的第一家店,是俄国大菜馆。专门卖罗宋大菜。后来一度改名为红房子西菜馆。后又改为上海西菜馆。有二楼餐厅。卖的就不清楚是哪国的菜肴了。但有“惯奶油”卖。往东是一家百货店,再一家卖绒线的店。再过去是人民坊。以前只知是条大弄堂。直通南昌路。里面是老式的洋房。房子各自为政,不对齐的,不象个里弄。里面曾开过几家家庭式的餐厅。中西式的菜都有。弄堂口东,即是很大很高级的人民照相馆。与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齐名。都是上海顶级的摄影师和设备。再过去,那里有个兰村饭店。后兰村不存,扩大改成成都饭店。往东,有一家花店,一家烟杂店,一家药房,转角处是一家童装商店。后改名马兰花童装店。又改名六一儿童用品商店。是金刚公司那儿搬来的?转弯角南是一家两开间门面的五金商店。直到南昌路,好象没什么商店了。

  过瑞金路到对面北上,是一家二开间门面的中式糖果店。采芝村(斋)?稻香村?记不清了。淮海路瑞金路东南角是开瑞服装商店。专卖男装。从开瑞往东,店有点杂。先是有一家专门卖炊具,钢精锅,水壶,暖水瓶等的店。再是一家一开间门面的大同酒家。广东菜酒家。左手半边是卖烧鸭,烧鹅,叉烧等的玻璃厨房,穿围兜戴白帽的广东老师傅掌刀。右边窄窄的过道进人。里面两边都是火车座。也许还有楼上雅座。再过去有个绿野饭店。在转弯角上有几家店。以前好象联络后面的弄堂,开了个小小的商场。不久,里面的店即闭门大吉,只剩街面上的几家了。绿野后来没有了,改成了一家很大的新华书店。书店还跨过一个弄堂口。后来书店营业萎缩,挤进了一家沧浪亭。大同酒家也乘机扩充了。到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了。

  淮海路思南路口东南的思南路邮电局,当时是仅次于北苏州路邮政总局的邮电局。解放前就是邮局了。楼上是电报房。电传打字机的声音终日不绝。似暴风骤雨,又似窃窃私语。楼下是全部的邮电业务。

  那时候老百姓哪有电脑,更没有网络。打电报,打长途电话都要到电信局去的。打电报先要到柜台去填电报纸。那是红色的一张表。中文每个字翻成电报码是0-9的4位数字。所以每个字的格子是扁的。上面一条横行是用来填对应的4位电报码的。上面二行是填对方的地址姓名,下面一大片可以填内容。电信局把中文翻成电报码,发送到对方电信局,可能还要转到电信分局,分分局,然后打印出来,再翻成中文。放到电报信封内,由专门的送电报员骑摩托车送到家。一般要签字验收的。这样一封电报,按每个字4分钱收费。打长途电话也费事:先到柜台填长话单。一般是地点,电话号码和接电话人的姓名。柜台给你一个号码纸,以便叫你。你就到候话区的椅子上坐等。等接线员把对方电话叫通,把要接电话的人找来,到电话机前可以说话了。然后,柜台叫你的号码,让上几号小房间接电话。通话完毕,到柜台交出你的号码纸,柜台告诉你通话几分钟,按你的通话地点,算钱。交完钱走人。等半小时,一小时是常事。二,三小时的也不少见。有要紧事的人,往往就会坐立不安。后来才有数字显示,不用人叫。再后来弄堂口的公用电话也能打长途了。再后来,电脑上也能发Email了。再后来用Skype等等软件也能打长途,且不但是看得见的视屏电话,还免费。再后来手机也能打长途了,再后来。。。。。。电报电话这样的业务,就此寿终正寝,走入历史的午台了。

  淮海路当时是走有轨电车的。有轨电车分前后二个车箱。前车箱带动力,称头等车箱。票价稍贵些。两边前后4个门。每次只开右手边的两扇。后车箱只是拖带,只在中间,两边各有一个门。 也一次只开右手边的那个。后车箱门大,挑担的农民可将担子带上车的。也许晃动稍大,票价便宜一分。后来统一了。司机站着开车。后来才装了个靠背。左手调档变速,右手绕圈管刹车。后来嫌噪声太大,全部有轨电车都拆走,换成了无轨电车,起名26路。票价是4分,7分,1角,1角3分4档。对应的公共汽车是5分,1角,1角5分三档。这票价保持了很长时间。淮海路这一段没有公共汽车。电车汽车当时都是一扇门旁边,有一位售票员。左手拿着木板做的小票夹,上面横列着各档票价的票子。右手拿着一个镀黄色的打孔夹。卖出的票上,在上车的站号码上要打个孔。下车查票时,就知道你是从哪站上的车,有没有坐过站。售票员身上背一个帆布挎包,内里是票钱。售票员管开关门及卖票。查验月票和报到站名。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月票是一张贴有本人照片的硬卡。右手部贴有一张两个麻将牌大小的本月月份的号码。每月号码的数字和颜色,与上个月的均不同,便于查验。月票每月6元,通用于市内公交公司的各路电汽公交车。买月票,实际上就是买月票月份号码,贴在上月号码上就可以了。这月票月份号码在大部份烟杂店里都有代售,很方便。车上时常有便衣查票。车下在站台上,也时常有带袖章的查票员,专查下车者。这一切,当然,远没有现在的刷卡来的快捷高效。

  思苽说的“襄阳南路文化圈”,的确文化气芬浓郁。大中小学密佈,知名文人云集,文化设施齐全,住房洋式的不少,实际住的外国人也多。怪不得跑狗场改造后要叫“文化广场”。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回忆襄阳南路这一带呢?那就是文化圈里文化人多嘛。文化人爱风花雪月,感情丰沛,乡恋更强烈。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就会更多些了。

  按马云所述,由于网络,电商的飞速发展,商业生态,办公生态,交通生态,银行生态等等,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大百货商店,如梅西(Macy’s),Sears, Target,Walmart等等都关闭了大量的门店。有的整个大Mall商场都关闭,那就是整个几十家商号同时都关闭了。上海的太平洋百货也不稳了。在美国,在家里用网络上班也越来越普通了。那么,建造的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开商场不是,做办公楼也不是,英雄将无用武之地。在家上班,公交地铁上下班乘客数量势必改观。拆那么多旧房造那么多地铁是否必要?逛商场,逛马路的人员流量减少,公交地铁乘客流量必定相应改变。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银行网店了。城市改造思维,遇到了世纪新问题。有必要进行战略性的重新思考了。重新思考当然包括淮海路。拆旧容易建旧难。要建原汁原味的旧房,更是难上加难。我现在回去上海,直感到人非物也非,只有马路名还在。全国哪个城市几乎都一个模样。走在马路上,淮海路早先特有的风韵,已荡然无存。店面不知何处去,梧桐依旧笑春风。店我“相见不相识”,真要被“笑问客从何处来”了。以后拆旧房,尤其是标誌性的房,请手下留情,再思又三思。

  光阴似苒,斗转星移。马路上的商店在不断地更新。所以,回忆只能相对应于某个时间段落。由于年代久远,对不感兴趣的店又记不住,加之乏于对应的照片参考,张冠李戴,甚至于记错的事发生都在意料之中。所以希冀各位知情人,老上海,不吝赐教,直面斧正。仅管是茶馀谈资,也让她力求正确,以免误人子弟,为盼。

  可爱的老淮海路,魂牵梦萦的老淮海路,风韵不再的老淮海路。哦,可怜的新淮海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6)
评论
MediBoston 回复 悄悄话 淮海路陕西南路卖狗不理包子是“天津馆”。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波兰领事馆在建国西路近安亭路,机关幼儿园对面,当时中苏交恶,苏联领事馆关了,波兰因为有个当时最大的中波合作的中波轮船公司而保留下来,但是当时有解放军在门口站岗,如果有人想停下来看领事馆门口的波兰宣传画廊,解放军战士就会怒责并把你赶走。
华府拉都人 回复 悄悄话 X723:
什么叫“人老得差不多了所以老想舊事”? 我写的回忆不是给你这样没有教养的人看的。以后说话嘴巴清爽点。文学城也不是你这档子人该来的地方!大家的补充纠正,也都是在回忆舊事!
天南逸雄 回复 悄悄话 复兴西菜社在宝大和思南路之间的淮海路南侧, 蓝村西餐社好像在淮海路南转进入思南路的路口上
陕西路上的野味香解放前就有, 地下党的刘人寿常在此处秘密接头
波兰领事馆在1955年就在建国西路高安路上了, 之前在哪里我不知道, 可能在东湖路吧?
文化俱乐部似乎没有关过门, 困难时期我还在哪儿吃过西餐, 文革中可能关门, 但那个新文化俱乐部没听说过
梁牧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侬带俄伲回老淮海路转一圈。天南兄讲的对,是宝大西菜社,曾经勒橱窗里摆了个镜框:今聘请到名厨师邱锦昌先生。钱家塘对过的文具店叫艺宫文具店,小辰光顶欢喜去艺宫和泰山里面淘点出口转内销的簿子。顺带便问一声各位老上海朋友,啥人晓得高桥饼家搬到阿里搭去了?我16年特定去寻老高桥,从茂名路一直跑到重庆路,连影子阿没一只。问问路边的上海人,回答我倒是蛮正宗的上海话:阿拉阿不晓得。我对高桥的豆沙松饼真是念念不忘啊,真不晓得还能吃到伐。
华府拉都人 回复 悄悄话 淮海路东湖路口的一对黑大铁门内,是波兰领事馆,没错。后来东湖宾馆征用,才搬到现在的建国西路上的。领事馆门口有铜牌牌的,一般是不会错的。搞错了国家也是不行的。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淮海路东湖路口好像不是波兰领事馆, 解放初期应该说苏联专家招待所, 波兰领事馆再建国西路乌鲁木齐路和高安路之间(?, 不太准吧), 文革期间全上海只剩这一个外国领事馆, 门口有个很小很小的新闻橱窗, 哪位若真的想去看看, 警察立马会把你赶走的。这点北京好些, 那些外国使领馆门口的新闻橱窗, 一般不撵人
华府拉都人 回复 悄悄话 陕西南路淮海路北,路西的那家点心店,以前叫“夜来香”,后来改成“野味香”。现在已全拆光了。
博雅琴票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住在静安寺以西的人对淮海路的记忆是模糊的,感谢笔者详尽的回忆。上海人永远的上海情节。
X723 回复 悄悄话 人老得差不多了所以老想舊事!其實現在不好的話你們會到外國來?
海牛 回复 悄悄话 借此宝地轧一脚闹忙。那一带真是太方便了。小时候淮海路上的有轨电车,最便宜的车票只要三分钱。后来的 26 路无轨电车,从我家往西到徐家汇、往东到外滩都只要七分钱。在瑞金路坐 41 路汽车一角即可直达北站,在陕西南路上 42 路可直达北京东路外滩。好像有一段时间在陕西南路那里还有 24 路无轨电车的站。陕西南路淮海路北边的 42 路汽车站旁边的小饭店生意太好了,他家的阳春面味道真是好,又便宜,现在恐怕是找不到那样的阳春面了。附近有一家粮店,我家常在那里买米。有时也在茂名南路南昌路以南的一家粮店买米。自己要对着装米的管子,张好米口袋,等米称好后滑入袋中。这一段的茂名南路真是闹中取静的好地方,附近有茂名南路第一小学,路西面有幼儿园、文具店、酱菜点、理发店、宝大祥食品店,还有街道图书馆。靠近南昌路头上的 茂名南路 100 号,一楼的街面房成为一家买早点的铺子,每天早晨要排队的。再往南到复兴中路有茂名南路第一小学,一所中学,还有卢湾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 太多回忆。
时间与空间 回复 悄悄话 当时天鹅阁二楼大吊灯很深刻,不过都时过境迁了。
时间与空间 回复 悄悄话 你们记忆深刻,我也是, 都是老老照的了,谁知道名字上顶顶有名淮海中学搬到哪里了,哈哈
Garlily 回复 悄悄话 谁能告诉我以前上海食品厂有一种做得傢罗宋面包,但很小很小的糕点叫什么名字,现在上海哪里还有卖?
庄七光 回复 悄悄话 看到‘钱家塘’ 三字,是不是淮海浴室所在地?一条小弄堂在淮海路,万兴食品店往襄阳公园方向走没几步就是,弄堂里相是混堂。国泰隔壁的糖果店65年左右卖过期了的巧克力,6分钱一小条,包装简单,就一层锡箔纸,卖得相当好,因为便宜,巧克力味道还在,但有些发白了。
庄七光 回复 悄悄话 茂名路上的“老文化俱乐部”关门后,谣传毛住在里面,文革时有人看到过他半夜三更出来看大字报。老文化在50年末初被泰兴路上的“新文化”取代。当时还太小,老文化没有记忆了。新文化不错,有非常优秀的中餐厅和西餐厅,有个大游泳池,还有电影院,弹子房等等,能进新文化的人是工商界比较高层的人物,如刘鸿生的老二(念义)老四(念智),吴中一等人,高知(本人父母)的界限划在三级教授,三级以下的教授甭想进。还有著名演员(见到过程之,赵丹,周信芳)。新文化66年夏在红卫兵的锣鼓声中关闭。

还有,天鹅阁的咖喱油煎包子真好!长辈说那是俄国食品 piroshki,到了美国后,进过几次俄国饭店就找 piroshki 啊!没门!真正俄国的 piroshki 的馅一点不配上海人胃口,里面既没有咖喱,只有淡而无味的牛肉末和米饭混在一起的戆么事。
华府拉都人 回复 悄悄话 法国总会改名后叫“文化”俱乐部,没错。和“文化”广场相呼应。这又一次证明这“襄阳南路文化圈”的“文化”氛围的浓烈。宝大的前身,那里也是个西菜店。是否是复兴西菜社?复兴西菜社在哪里?
陕西南路近复兴路上海电影院的那个琴行叫“圣歌”。老板娘姓王,厦门人。她们家就住琴行楼上。老板娘几乎没有一天不打扮的。陕西路淮海路北的那个琴行叫“上海”琴行。老板姓陈。以前是互不相干的。58年后是否统一经营,店名也因而变更,就不清楚了。
18层楼解放前是公寓楼,住得起的当然是相当的人物。后来政府征用,并入锦江,称为中楼。南楼和小礼堂应是58年所造。现中楼又划出去了。不清楚。和淮中大楼,泰兴大楼,衡山饭店,外滩的上海大厦等等都是相当等级的老公寓大楼。
多多笑笑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谢谢!
有谁记得六一儿童商店对面一家吃生煎点心店的名字吗?觉得好像是江夏,但好像不对,湖北点心店会卖生煎?
Susan71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意思的回忆。我念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去看苏联画廊,南图片有模型,宣传苏联人民的好生活。,淮海路上还有一家复兴西菜馆,公司菜每客一元。很值,地方比其余二家大,还有花园座位呢!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还有人艺剧坊放的二轮外語片。十八层楼外面的茂名南路有许多很有洋味的店,服装照相。沪光理发店灬
天南逸雄 回复 悄悄话 华府拉都人: 你说宝大的面包随便吃, 我想起来了, 确实如此, 我们当时恶作剧, 把中间的面包心吃掉, 两边完好, 放在那里, 吃完后就走了, 不知饭店是否很生气。 当时常吃的菜油炸猪排(便宜好吃)罗宋汤, 奶油鸡丝蘑菇汤, 葡国鸡, 土豆虾仁沙拉等
天南逸雄 回复 悄悄话 还有陕西南路市体育馆对面的一家叫美心的粤菜馆是当年上海知名的高档饭店。襄阳公园淮海路东南有一家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饭店,其狗不理包子也很好。思南路边上的那个茶叶店原来叫黄山茶叶店,现叫叙友茶庄
老锦江饭店那栋18层楼原来叫锦江饭店中楼, 北楼是主楼(11层)。 南楼是后来盖的, 档次较低, 中楼后来剥离出去, 商住两用。
老锦江对面的法国夜总会, 解放后的名称是文化俱乐部(不叫干部俱乐部),最有名的是它有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弹簧地板的跳舞场。 我念中学时。 常去那里看电影和游泳。 我现在家中还保留下来的一张出入证。文化俱乐部现在是日本人开的五星级酒店--花园酒店的附属俱乐部。
陕西南路往南的上海琴行靠近上海电影院, 当年站柜台的老板娘穿得花枝招展, 非常吸引人的
天鹅阁边上的水果店老板姓金。
每天一讲 回复 悄悄话 戒清爽,侬肯定是老派里向的户籍警。
华府拉都人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天南逸雄。
那个西菜馆叫宝大,没错。以前在淮海坊(?)里曾有过一家面包随便吃的俄国大菜店。家庭式的。好象后来演变成宝大。专卖男式襯衫服装的店叫新世界,对的。大众我不记得了。男士一般对布店,服装店,鞋店印象不深。兰村我提到了。陕西南路淮海路北,路西的那家点心店,我一直想不起他的店名。二楼也开放的。
上海的“煙行”是从不卖酒的,不论中外品牌。香烟也不是主要业务。和现在的烟酒礼品店很不同。又及。
谢谢补充。
天南逸雄 回复 悄悄话 你还漏了一些, 给你补充一下:
你说的那个现在叫红房子俄式西餐店, 原来的名字叫宝大西餐店;由宝大往西走到思南路之前有一个更有名的西餐店叫蓝村西餐店。
金龙绸布商店往东还有2个较有名的服装店: 新世界服装店(是当时淮海中路最时髦的男式服装店)和大众服装店。
天鹅阁往东, 现在的26路车站附近曾经由一家墨西哥餐厅, 开了没多久, 就文革关门了。
陕西南路的市体育馆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体育馆, 姚明的妈妈在那里多次打球。
就补充这些吧。
Garlily 回复 悄悄话 我对国泰隔壁的糖果店蛮感兴趣的。如果我没记错,国泰贴隔壁有一家很狭长的店,然后是条弄堂。不晓得糖果店就是这狭长的店还是弄堂再隔壁。那家狭长的店是我姆妈小学同学的爸爸开的。据说解放前这小学同学的爸妈在桂林离婚,后无消息。一天小学同学的妈带女儿国泰出来买点吃的给女儿。一看老板就是女儿的爸爸。后又重修旧好。人生如戏。
汉八刀 回复 悄悄话 很多迴憶。謝謝!
登录后才可评论.